2006年12月1日,ICCE2006博士生論壇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美國、荷蘭、日本、新西蘭、西班牙、墨西哥等國家的博士生或教授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交流學術問題,氣氛熱烈而活躍。
從博士生論壇發(fā)言情況來看,論壇報告主要是關于技術使用效果或效率的,這說明國際上目前已經開始更多地關注于技術的有效利用問題,另外,還涉及研發(fā)使用新技術輔助教學和學習的問題。從學科角度看,現有的研究較多涉及對物理、數學等理工學科的研究。從研究的領域上看,不但注重活動中學習,也注重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更注重效果的評價和反饋。從大的方面來看,從技術研發(fā)開始廣泛深入注重技術的有效利用,對技術及技術應用不再盲目,而是冷靜反思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在學習上的效果,而這正是本次大會的主題——有效利用技術學習。
技術的有效利用問題
圖形計算器(GC)在數學教學中認知和元認知領域的使用效果
來自馬來西亞University Pen-didikan Sultan Idris的博士生Nor’ain Mohd. Tajudin作了論壇的第一場發(fā)言。她講解的主題是“圖形計算器在數學教學中認知和元認知領域的使用效果”。
該項研究目的主要是將使用圖形計算器策略(GCS)和常規(guī)教學方法(CIM)在四年級學生認知和元認知領域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Nor’ain Mohd. Tajudin認為,認知領域包括學生的成績;元認知領域則包括學生的元認知意識。該項研究也會對GCS和CIM在數學教學智力成就和教學效率測量方面進行比較。另外,研究也可以獲得學生們關于圖形計算器在教學材料使用方面的信息。這項研究可以增強數學教師使用技術的意識,鼓勵在數學教學上使用GC。GC的使用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意識,能夠系統(tǒng)精確地使用GC技術來編制數學課程計劃,擴展數學教學中GC使用的相關理論知識。
該項研究的預期貢獻是,再次確認工作記憶容量有限是計劃教學所必須考慮的觀點;進一步發(fā)展含有元認知監(jiān)控概念的認知負荷理論;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重新檢查過去和現在還沒有解決的有關GC的研究問題。
數學課件有效性評價工具的發(fā)展
來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的博士生Noraidah Sahari,她發(fā)言的主題是“數學課件有效性評價工具的發(fā)展”。
該項研究的目標是,研發(fā)一種教師能夠用來衡量課件有效性的工具,即數學課件有效性評價工具(MCUE)。本項研究將提供心理測量證據來證明這種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時測定有效的分數公式,最終研發(fā)一種基于網絡的評價系統(tǒng)。
該項研究中列出的項目包括了質量屬性有效性的各個方面。該項研究及其數據提供了一個有效可靠的能夠為教師評價數學課件為主的關鍵因素測量工具。通過數學課件有效性評價工具,教師能夠為他們的學生選擇正確的課件。通過檢查因素負載,研發(fā)者能夠使用MCUE作為指導方針,以便研發(fā)的數學課件都能夠符合師生的預期。
提升學習社區(qū)的對話效率
來自新西蘭馬賽大學(Massey University)信息系統(tǒng)系的Jingyu Yang的報告的題目是“提升學習社區(qū)的對話效率”,其主要觀點為:
在學習社區(qū)中,常規(guī)論壇被歸并到傳統(tǒng)課堂和在線學習環(huán)境的網絡中。盡管一般認為它們在培養(yǎng)有深度、有意義的討論方面和支持積極學習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功,研究發(fā)現成千上萬用戶張貼的信息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但是把信息直接傳送給所有的用戶卻很難,最終成百上千萬帖子存儲在遍布全國的數據庫中再也沒有得到使用。本研究設計了一個分布式的智能討論論壇系統(tǒng)。系統(tǒng)研發(fā)的主要目標是減少有關網絡環(huán)境下常規(guī)論壇系統(tǒng)的問題數量,并且增進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對話效果,這樣它就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能力來共享和學習知識。
e-Learning中的質量評價:標準、適應和教學法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國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的博士生Silvia Sanz-Santamaria報告的題目是“e-Learning中的質量評價:標準、適應和教學法”。
她提出了一個新的權威工具用來評價e-learning,使得教師能有效測試學生。該工具涉及多門學科,它們共同使得能夠適應學習者知識和偏愛的更好、更完整的評價工具成為可能。
研究顯示,現有工具在某一方面都有優(yōu)勢,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能把全部優(yōu)勢包括進去。該項目提出研發(fā)的工具使得預先定制的動態(tài)標準測驗和適應性的共存成為可能。研究者使用了三個參數,即難度、區(qū)分度和假設來應用ICT(項目反應理論)。通過應用IMS QTI標準,可使教師的出題和測驗能分享給其他教師。簡言之,所研發(fā)的工具可作為一個通用工具讓教師來檢測學習者,教師可以很容易地制作標準測試和適應性測試,而無需具備有關項目反應理論的深層知識,只需填一張表單就可以了。
研發(fā)使用新技術輔助教和學的問題
智能導師系統(tǒng)(ITS)中的專家指導和自然語言反饋
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芝加哥校區(qū)計算機科學系的博士生Xin LU報告的題目是“智能導師系統(tǒng)中的專家指導和自然語言反饋”。其主要觀點是:
智能導師系統(tǒng)能夠提供個人自動化教學,花費少且有效。為了讓這些智能導師系統(tǒng)能夠像現實中的專家導師那樣更有效,本研究定位在調查智能導師系統(tǒng)應該提供哪種類型的自然語言反饋,以及怎樣實施所生成的反饋來促進更有效的學習,而不是簡單的實踐練習。
Xin LU所進行的研究是關于專家和非專家以及能夠提供不同類型反饋的最基本的智能導師系統(tǒng)的研究。她還提出了一種模型來模擬專家指導,提出了具有三級蓋然論計劃的有效自然語言反饋生成框架。
用來設計物理實驗的學習環(huán)境:DEEP
來自日本廣島大學的Takahito toumoto解釋了在物理學習中設計物理實驗的重要性,介紹了支持學習者進行物理實驗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和研發(fā),稱之為“設計物理實驗環(huán)境:DEEP”,同時也報告了初步評價情況。盡管這種實驗在教育意義上講是最為重要的實驗之一,但由于需要個別化診斷實驗的原因,這個實驗可能還不夠充分。因此,對每一位學習者提供相應的支持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最終,實驗分三步研發(fā)了一個包括界面和診斷的虛擬實驗環(huán)境DEEP,這三步分別是:結合公式、測量值、針對公式替換所測量的值。
在使用DEEP的實驗結果中,使用過DEEP的學生能夠設計正確的實驗,而沒有使用過的學生則不能。結果顯示對于設計正確的物理實驗這個環(huán)境很有用。另外,問卷調查的結果也表明這個環(huán)境對于物理學習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