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作為解決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的最直接辦法,被許多學校廣泛采用。但是,受地域的限制,集體備課長期以來多限于同一學校內的同年級教師之間的備課,交流面非常有限。集體備課還普遍存在著如重教材分析而輕學情分析、重教案撰寫而輕研討交流等問題。而且有一個難題一直沒有解決,即集體備課再好,由于各個班級的情況不同,集體備的課也可能仍然無法運用到具體每個班級的教學中去。
為解決上述問題,并擴大交流面,使區(qū)域內同年級的教師能走到一起,壯大同伴隊伍,提高備課質量,筆者在“天河部落”Blog網站(www.thjy.edu.cn)中嘗試了“基于Blog的小學數(shù)學跨校集體備課”項目。通過網絡平臺實現(xiàn)了校際分工、網上與實地研討、共建與共享研究成果的設想,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下就這種備課方式的實施過程和實施策略作分析和介紹。
實施過程
1.集體備課前的準備階段
(1)學校分組。在充分分析各校的生源特點、師資狀況、學校規(guī)模等因素的前提下,把全區(qū)學校均衡地分為三個組,即每個年級有三個小團隊,六個年級共十八個小團隊。對于同年級同一內容的單元備課任務,由分屬三個小團隊的三所學校同時承擔,產生三份不同的備課稿。
(2)內容分段。將每個年級的所有教學內容,按集體備課時間進行分段,并計劃好每一段的上傳初稿、討論、上傳定稿的時間。
(3)成員分工。把分段的教學內容分配到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中,讓全區(qū)每一位教師在一個學期中都能經歷一次內容的精細備課過程。
2.集體備課的實施階段
(1)承擔精細備課任務的科組通過教師個人研究、科組研討,形成單元備課初稿,按時發(fā)布到網上集體備課群組博客中。
(2)網上交流。同組內其他學校的教師在認真研讀網上初稿、教材、教參的前提下,在網上針對初稿中每一環(huán)節(jié)提出明確的意見和建議。
(3)實地交流。適時組織各個團隊進行面對面的思想碰撞,加強團隊凝聚力和研討氛圍。
(4)修改完善。承擔初稿設計的科組依據(jù)網上和實地交流中獲得的意見和建議對初稿進行修改完善,再按規(guī)定時間把定稿發(fā)布到網上。
3.集體備課后的實踐與評價階段
廣大教師對三個組產生的定稿進行實踐、對比,在網上評論。備課指導小組成員根據(jù)這些評論,推薦研究最深入、啟發(fā)性最大的方案,被推薦出來的方案將在“小學數(shù)學跨校集體備課群組Blog”主頁的最上方顯示出來。
4.專業(yè)指導貫穿全程
(1)備課前的指導意見。在開展集體備課之前,對單元備課的結構、各環(huán)節(jié)的撰寫要求提出指導性意見,發(fā)布在網上,讓教師了解跨校集體備課究竟備什么、怎樣備。
(2)備課中的及時記錄與小結。每一次集體備課,每個年級的三位組長都要將討論的過程及時記錄并撰寫集體備課小結,放到網上共享。
(3)備課后的案例對比分析。教研員認真閱讀教師上傳的備課稿,并摘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對比分析,發(fā)布到網上供教師學習借鑒。
實施策略
1.以單元為備課單位,實現(xiàn)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集體備課首先必須協(xié)調好群體共性與教師教學個性之間的關系,否則就會造成集體備課成果無法具體實施的無效狀況。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把集體備課的內容鎖定在單元分析上,并對備課結構作了細致的規(guī)定,包括單元總體目標、單元知識結構、課時子目標、課時教學重點、課時教學難點、學生易錯點、練習題分析、課時教學策略等。其中,前七項均是所有教師的共性問題,適用于廣大教師的備課需求,最后一項教學策略則可因人而異,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同時,筆者對每一項內容作了深度上的要求,并做成單元備課模板放到網上供教師使用。這樣做不僅凸顯了集體備課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還培養(yǎng)了教師的單元意識和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級數(shù)學第九冊第一單元“小數(shù)乘法”的第二個課題“一個數(shù)乘小數(shù)”這一知識中,學生的難點在于他們過去所學的表示幾份的數(shù)都是整數(shù),當份數(shù)變成分數(shù)時,不能從表象上去理解,難以與乘法或除法聯(lián)系起來,更難以把“一個數(shù)乘小數(shù)”與“求一個數(shù)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和千分之幾”聯(lián)系起來。教師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教學過程的設計才能更有針對性,教學的實施也才會更有效。因此,對難點的分析,適合于大多數(shù)教師,這是共性的基礎問題。而這一問題在集體備課中產生了三種解決策略,體現(xiàn)了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
策略1 編擬以下問題提綱以解決難點:(1)線段圖中的三條線段各表示什么?(2)題中的“三量”之間有什么關系?(3)求0.5米和0.82米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