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漢代皇宮可分為省外與省中兩部分,有學者提出漢代后宮即是省中,且省中宿衛(wèi)由宦官負責。此觀點雖為眾多史學家所贊同,但通過對舊有文獻資料與出土簡牘資料的分析,漢代省中范圍并不完全等同于后宮。此外,兩漢省中宿衛(wèi)制度也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不能一概而言只有宦官宿衛(wèi)省中。
關鍵詞 漢代 禁省 宦官
〔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7)05-0140-07
禁省宿衛(wèi)制度是指保護以皇帝為中心的省中安全的警衛(wèi)制度。關于此制度的研究,目前尚無專論,但前輩學者在相關論著中卻多有涉及,如楊鴻年先生的《漢魏制度叢考》、廖伯源先生的《西漢皇宮宿衛(wèi)警備雜考》以及李玉福先生的《秦漢制度史論》等等(注:相關論著還有: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柏樺《中國古代宮省智道透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孫福喜:《宮省制度與秦漢政治》,《西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于海平:《漢代省官制度述略》,《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馬彪:《“禁中”不獨為“宮中”考》,選自《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4期),三秦出版社,2006年。)。不過,總體而言,這些論著對漢代禁省宿衛(wèi)制度的研究均未深入展開,且某些結論還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诖?,筆者不揣淺陋,試從文獻與簡牘兩方面入手,對有關漢代禁省宿衛(wèi)制度進行一番梳理和考證,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
西漢諸帝,自惠帝始,皆居于長安未央宮,終西漢一代未改其制。東漢棄長安不就而都洛陽,皇宮分為南宮與北宮。盡管兩漢皇宮地理位置發(fā)生變動,但皇宮自外而內分省外與省中兩部分的基本布局卻沒有變化。武帝時,江充治巫蠱案,“入宮至省中”(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63,第2742頁。);平帝時,王莽為把自己女兒立為皇后,鼓動臣民上書,“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99,第4051頁。)。郎吏等地位低者上書只能到宮闕(門),而公卿則可至省門,正說明宮門與省門的內外關系。西漢如此,東漢如何呢?《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諸王入宮,“輒以輦迎,至省NC031乃下”。又,東漢袁紹入宮鏟除宦官時,“上端門屋,以攻省內”(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69,第2252頁。)。所謂端門,即宮之正門,說明東漢省中亦在宮內,且宮門至省門應有一段距離。總而言之,兩漢皇宮皆由省外與省中兩部分組成。
漢代“省中”,原名“禁中”?!稘h書?昭帝紀》:“共養(yǎng)省中?!弊⒁鼉霸唬骸安嚏咴疲罕緸榻?,門閣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行道豹尾中,亦為禁中。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中。”可知漢代禁中是指門戶有禁,非近侍之人不得入,元帝時因為避諱,故改禁中為省中。(注:《文選?魏都賦》:“禁臺省中?!崩钌谱ⅲ骸段何浼?,荀欣等曰:漢制,王所居曰禁中,諸公所居曰省中,是漢制原有禁與省之別。”但若依此說,諸多疑問無法解釋。其一,《漢書?東方朔》記載:“上乃起,入省中?!薄墩训奂o》:“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姊鄂邑公主,……共養(yǎng)省中?!贝私韵档弁跛又≈幸?。其二,歷代眾多史學家視“禁中”、“省中”同義,傳世文獻中亦有“禁省起居”、“給事禁省”的記載。其三,《通典?禮》:“漢元后父名禁,改禁中為省中,至今遂以省中為稱,非能為元后諱,徒以名遂行故也?!闭f明班固雖然在中興后,但省中之稱行之以久,漸成習慣,故仍沿用。)那么,漢代省中范圍包括那些,省中宿衛(wèi)由誰負責呢?對此,楊鴻年先生在其《漢魏制度叢考》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簡言之,楊先生認為:第一,漢代掖庭即后宮,亦即所謂省中③(注: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26頁。);第二,省內宿衛(wèi)事務由宦官管③。楊先生的這種觀點影響甚大,廖伯源(注:廖伯源:《西漢皇宮宿衛(wèi)警備雜考》,《歷史與制度》,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7年,第10頁。)、韋慶遠(注: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23頁。)、柏樺(注:柏樺:《中國古代宮省智道透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頁。)等眾多史學家均表示贊同。那么歷史事實如何呢?
二
就楊鴻年先生提出的“漢代掖庭即后宮,亦即所謂省中”說,筆者認為其缺乏有力而確鑿的證據(jù),且存在諸多疑問。
首先,掖庭不等于后宮。班固《西都賦》:“后宮則掖庭椒房,后妃之室?!薄稘h書?外戚傳》:“皇太后及帝諸舅憂上無繼嗣,時又數(shù)有災異,劉向、谷永等皆陳其咎在于后宮。上然其言。于是省減椒房掖廷用度?!笨梢姖h代后宮應包括椒房、掖庭等處。漢代椒房為皇后所居殿名,亦被用作皇后代稱,正如《漢官儀》所云:“皇后稱椒房,取其蕃實之義也?!雹啖幔ㄗⅲ簩O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第174、76、77頁。)漢代除皇后外,嬪妃依次可分為昭儀、婕妤、美人等十四個等級。《漢舊儀》:“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豹唷稘h官儀》:掖庭令至掖庭選出當御妃子,“盡去簪珥,蒙被入禁中”⑨,以上兩段引文說明掖庭應是嬪妃居所據(jù)考古發(fā)掘,在未央宮前殿的后方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臺榭式宮殿遺址應即皇后居住的椒房殿,其后部相連的規(guī)模較小的臺榭建筑群約即嬪妃居住的掖庭。目前,椒房殿后部的掖庭遺址僅發(fā)掘了局部,推測還有相當大的范圍。歷史文獻記載掖庭十四座寢宮,現(xiàn)在只揭露一個連接椒房殿東北角的臺榭庭院(二號庭院)和北部相連的庭院一角(三號庭院),而且房址都未完整揭露出來。(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頁)),既不等于后宮,也有可能不在省內。
其次,禁中不等同后宮。就目前能見到的漢代史籍中,無論是紀、傳,還是表、志,均找不到省中即是后宮的記載,也沒有哪一條史料透露其痕跡。倘若兩者確實存在聯(lián)系,史料中不應沒有痕跡可尋。近年,云夢龍崗秦簡中有關“禁中”新史料的出土,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啟示。盡管龍崗秦簡反映的是秦朝禁省情況,但漢制很多地方是沿襲秦制的,依秦簡推測漢朝禁省之設置,應無太大問題。
簡1:諸假兩云夢池魚及有到云夢禁中者,得取灌□□B12B13B14B15B16(注: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年,第69、78、85、73、77、82頁。)
簡17:亡人挾弓、弩、矢居禁中者,棄市。B12
簡32: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B13
若把簡文中的“云夢禁中”、“挾弓、弩、矢居禁中”、“諸取禁中豺狼”中的“禁中”換成“后宮”,恐怕十分牽強。此外,《史記?袁盎列傳》:漢文帝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據(jù)上下語氣,此“禁中”似在皇宮外上林郎署附近,不像后宮。以上出土簡牘和文獻記載均證明禁中并不等同于后宮。
再次,后宮外有屬省中者。云夢龍崗秦簡關于“禁中”的資料說明秦漢后宮之外的離宮禁苑中亦有禁中之設。例如:
簡6:禁苑吏、苑人及黔首有事禁中,或取其□□□B14
簡15:從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者皆□□□□□B15
簡27:諸禁苑為NC032,去苑□NB021里禁,毋敢取NC032中獸,取者其罪與盜禁中B16
簡6中出現(xiàn)了“禁苑吏”、“苑人”、“黔首”三種人,如果禁中是指后宮,那么“黔首有事禁中”則有些費解。若再從簡15、27分析,這里的禁中似乎是指皇宮外禁苑之內的禁地。換言之,漢代皇宮之外的禁苑內似設禁中。此外,從文獻記載方面分析,西漢嚴助值宿于承明殿,被稱為“出入禁門,腹心之臣”(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64,第2790頁。)。史書記載承明殿為皇室著述之所,與后宮各自一方。又,西漢尚書令鄧崇被稱為“禁門內樞機近臣”(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77,第3262頁。),顯然這里的禁中不是指后宮。此外,《漢書?五行志》:“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醫(yī)言,禁內后宮皆不得進。”若后宮即是省中,為何要用皆字呢!
綜上三點,若“省中”是指后宮,以上諸問題便不好解釋,故省中范圍還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但由于現(xiàn)存記載極其疏略,筆者只能爬羅剔抉,對省中大致范圍作以下推測:
?。ㄒ唬╈o態(tài)之禁省——皇宮內太后、皇帝居所以及殿中
皇宮內太后、皇帝居所屬禁中。《后漢書?何進傳》:“入長樂白太后,請盡誅諸常侍以下,選三署郎入守宦官廬。諸宦官相謂曰: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NB022入省,此意何為?”何進入太后居所言事,而宦官卻稱其NB022入省中,正說明太后居所在省內。又,《后漢書?孝仁董皇后紀》記載何進曾上奏曰:“孝仁皇后(此時已為董太后)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仆封讠胥等交通州郡,辜較在所珍寶貨賂,悉入西省?!弊⒃唬骸拔魇。粗^永樂宮之司?!彼^西省,即東漢太后所居之永樂。皇宮內之太后居所在省中,似可斷言。此外,蔡邕《獨斷》:“漢天子……所居曰禁中?!备咦鎰睢芭P禁中,……噲乃排闥直入”(注: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卷95,第2659頁。);漢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注: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卷57,第2078頁。);漢宣帝寢疾,“選大臣可屬者,……至禁中”(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78,第3283頁。),以上禁中指皇宮內皇帝居所,應無問題。
皇宮內殿中亦屬禁省范圍。依據(jù)有三:其一,漢代殿門的解釋?!冻鯇W記?居處部》、《太平御覽?居處部》皆云:“內至禁省為殿門?!鄙钗镀湟?,漢代殿門內應是省中。歷代眾多史學家亦視殿內為省中,以致史籍中出現(xiàn)有“殿省”一詞,如“揚言殿省中”(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68,第3965頁。)、“揚兵殿省”(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82,第2729頁。)等。其二,《漢舊儀》:“諸給事中日上朝謁,……以有事殿中,故曰給事中?!保ㄗⅲ簩O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第93頁。)《三國志?魏書?杜夔傳》注曰:“先生為給事中,……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薄锻ㄨb》卷十七武帝建元三年:“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弊⒃唬骸啊独m(xù)漢志》,給事中關通內外,蓋以給事禁中名官也?!币陨鲜芳以诮忉尅敖o事中”時,或言有事殿中,或言給事禁中,正說明殿內屬省中。其三,《漢書?孔光傳》記載:領尚書事,沐日歸休,“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溫室乃殿名,是冬季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殿堂,此省中當指溫室殿內?!稘h書?陳咸傳》:“執(zhí)法殿中,……白奏咸漏泄省中語。”所謂漏泄省中語,是指泄露省中機密的行為。執(zhí)法殿中的陳咸將皇帝與丞相議論朱云的話告訴了他本人,最后被定罪為漏泄省中語,此省中應是指皇帝處理政務的殿內。西漢如此,東漢如何呢?《后漢書?五行志》引《搜神記》:“有大蛇見德陽殿上,洛陽市令淳于翼曰:蛇,……見于省中?!鄙咭娪诘玛柕?,而洛陽市令言見于省中??梢?,漢代皇宮內殿中應為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ǘ﹦討B(tài)之禁省——凡皇帝日常行止活動之所皆設禁中
皇帝出行居住所到之處皆有禁中之設。依據(jù)前引云夢龍崗秦簡及《史記?袁盎列傳》“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上亦怒,起,入禁中”的記載可以推測,皇帝出行居住的離宮禁苑有禁省之設。又,《漢書?孔光傳》:“領宿衛(wèi)供養(yǎng),行內署門戶?!睅煿旁唬骸靶袃?,行在所之內中,猶言禁中也?!薄度龂?魏書?董卓傳》:李催移獻帝于北塢后,曾“過省NC031(門)問起居”。以上引文表明皇帝的離宮、行所、臨時住所,無論多么簡陋,都要按禁省制度嚴格劃分內外層次。同樣,皇帝出行隊伍中也設禁省。《漢書?昭帝紀》注引伏儼曰:“行道豹尾中亦為禁中。”《后漢書?輿服志》引胡廣曰:“豹尾之內為省中?!彼^豹尾,即皇帝出行屬車中的最后一乘車懸豹尾,稱豹尾車,以豹尾車為標記,該車以前被視為省中??偠灾≈惺菄@皇帝而建立,無論皇帝是暫住、巡守、征戰(zhàn)、避難,還是出宮行途中,只要是皇帝所在之處,禁省制度也就隨之建立起來。
荀悅《申鑒》記載:“先帝故事,有《起居注》。動靜之節(jié)必書焉?!贝搜哉f明漢代皇帝的言行、出行、居住等大事小事皆要記于《起居注》。例如,漢武帝無論是在皇宮內,還是在離宮禁苑,所言所行都要記入《起居注》。那么當時《起居注》又是什么呢?葛洪《抱樸子?內篇》:“漢《禁中起居注》云:‘少君之將去也,武帝夢與之共登嵩山。’”又,《隋書?經(jīng)籍志》:“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薄锻ǖ?職官三》:“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如果以上文獻記載可信的話,則可以再次證明凡皇帝“出行居住”所到之處均應屬禁中范圍。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漢代省中包括靜態(tài)禁省與動態(tài)禁省。楊鴻年先生提出的“漢代掖庭即后宮,亦即所謂省中”說是存在疑問的。
三
關于禁省宿衛(wèi)制度,楊鴻年先生指出“漢代省內宿衛(wèi)事務由宦官管”。但筆者通過閱讀史書發(fā)現(xiàn),兩漢時期負責省中宿衛(wèi)的職官并非盡是宦官:
?。ㄒ唬┪鳚h中郎負責省中宿衛(wèi)。《漢書?惠帝紀》引蘇林曰:“中郎,省中郎也?!薄冻鯇W記?職官部》:郎中令“主諸郎之在殿中侍衛(wèi)?!薄稘h舊儀》:“殿外門署屬衛(wèi)尉,殿內郎署屬光祿勛?!雹郏ㄗⅲ簩O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第61、33頁。)可見西漢曾設有給事省中的中郎,得出入殿省,并宿衛(wèi)皇帝,正如汲黯對漢武帝所說:“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保ㄗⅲ核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卷120,第3110頁。)那么西漢中郎由什么人擔任呢?據(jù)史書記載分析,西漢中郎主要由訾選、蔭任、軍功特拜三途,故多為權貴、富豪子弟及材武伎藝之士,如武帝時期的卜式、東方朔、趙充國等皆曾任中郎一職,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宦官擔任中郎之職者。
(二)黃門郎有宿衛(wèi)省中職責?!堆a漢兵志》:“內郎守黃門者為黃門郎?!薄稘h舊儀》記載:“黃門郎屬黃門令?!豹邸逗鬂h書?獻帝紀》引《輿服志》云:“禁門曰黃闥,……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笨梢姖h代省內有黃門郎一職,值守禁門。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三輔決錄》:“黃門侍郎(注:漢代黃門郎、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實為一職。例如,同是竇固、楊雄、馬防、竇篤、鐘會一個人,關于他們的官稱,史書或云黃門郎、或云黃門侍郎、或云給事黃門侍郎,足見三種官職稱謂實應為一職,對此楊鴻年先生在《漢魏制度叢考》“黃門郎”條中有詳細考證。),每直省NC031,威儀矜嚴?!彼^直省就是值宿省中,西漢馮參“為黃門郎給事中,宿衛(wèi)十余年”(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79,第3306頁。),便是證明?!逗鬂h書?朱暉傳》:“黃門侍郎,……皆用姓族?!弊⒃唬骸耙檬咳擞型逡?。”事實也確實如此,兩漢皇親國戚、將相臣僚為黃門郎者為數(shù)不少,如淳于長、段猶、揚雄、李尋、董賢等人皆曾官任此職。
?。ㄈ┨髮m宿衛(wèi)職官有士人擔任者。漢代太后宮設有一套模仿皇帝的宿衛(wèi)制度。據(jù)史書記載,太后宮官中地位最高者有少府、太仆、衛(wèi)尉三卿。由于太后常居長信或長樂宮,故史籍中多見“長信少府”、“長樂衛(wèi)尉”等官稱。在太后三卿中,長信或長樂少府掌太后宮事務,并負有侍衛(wèi)扈從之責。《漢書?百官公卿表》:“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睆堦淘唬骸熬娱L信宮則曰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保ㄗⅲ簭堦陶f以太后所居宮為名有一定道理,但并沒有把其中的演變講清楚。實際上,成帝以前,長樂宮中的長信宮為太后所居,故《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引如淳曰:“長信宮,太后所居也?!钡轿鳚h中后期,由于王政君的長壽,到哀帝時已并存有四太后,此前太后所居的長信宮則成為太皇太后居所,而太后居所遂改長樂之名,正如《漢官儀》所云:“帝祖母稱長信宮,帝母稱長樂宮?!保┎殚喪窌?,兩漢太后宮少府雖多用宦官,但有時也用士人,如西漢平當、貢禹、韋賢,東漢李膺、許訓等皆曾官任太后宮少府一職。
總上三點,如果按楊先生“漢代省內宿衛(wèi)事務由宦官管”的說法,以上諸問題便不好理解。據(jù)目前已知的資料,兩漢禁省宿衛(wèi)體系較為分散,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管理組織,且在不同時期,設置也不盡相同。因此,研討漢代省中宿衛(wèi)制度應當分期進行討論:
第一階段:秦朝至漢武帝中期漢武帝中期以前,宮與省的界限尚不太嚴格,能夠出入禁省的官員很多,如中郎、常侍、中黃門等,其中郎中令所屬的中郎和中黃門等宦官是這一階段省中宿衛(wèi)的主要力量。關于郎官組織,《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令,……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薄稘h官儀》:“凡郎官皆主更直,執(zhí)戟宿衛(wèi)?!雹冖蔻猓ㄗⅲ簩O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第130、97、79、137頁。)可見西漢郎中令下屬的中郎、郎中、侍郎等郎官均有宿衛(wèi)職能,而其中給事禁中的中郎因為是殿省宿衛(wèi)的重要參與者,故在諸郎之中地位最為顯要,正如王先謙《漢書補注》引清人姚鼐曰:“中郎乃天子禁中親近之人,其所任乃景武以后侍中、常侍之任?!彼^中黃門,《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條師古注曰:“中黃門,謂奄人居禁中在黃門之內給事者也?!薄稘h舊儀》對此言之更詳:“中官、小兒官及門戶四尚、中黃門持兵,三百人侍宿。……夜漏起,中黃門持五夜,相傳授?!豹诒砻髦悬S門的任務是持兵輪流守護省門以及省內的安全。武帝時,江充曾“移書光祿勛中黃門,逮名近臣侍中諸當詣北軍者,移劾門衛(wèi),禁止無令得出入宮殿”(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45,第2177頁。),便是證明。總而言之,秦朝至漢武帝中期這一階段,省中宿衛(wèi)任務主要由中郎和宦官中黃門共同擔任,故當趙高發(fā)兵闖入望夷宮殿內時,“郎宦者大驚”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卷6,第274頁。)。
第二階段:武帝后期至東漢章帝自漢武帝后期“游宴后庭,故用宦者”(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78,第3284頁。)開始,省中宿衛(wèi)體系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到東漢章帝統(tǒng)治后期,這種變化過程基本完成。
首先,負責禁省宿衛(wèi)的士人不斷減少。其一,郎署移居省外。西漢郎署尚在省中,如《漢舊儀》:“宮殿中宦者署、郎署,皆官奴婢?!豹蕖稘h書?王莽傳》:“侍中王望傳言大司馬反,黃門持劍共格殺之。省中相驚傳,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边@phVfGTNJve+OHras4pTp9w==些都是郎署在省內的證明。時至東漢,郎署已移至禁外,如《后漢書?和帝紀》:“引三署郎,召見禁中?!薄豆⒈鼈鳌罚簽槔桑罢僭勈£Y,問前后所上便宜方略”。前引王莽傳郎署猶在省中,而東漢建武初年,光祿勛杜林“外總三署(郎)”(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27,第937頁。),則郎署外遷似在新莽時。其二,中常侍改由宦官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薄峨`釋?中常侍樊安碑》:“中常侍樊安,宿衛(wèi)歷年,恭恪淑慎?!笨芍谐J淌鞘裙伲ㄗⅲ何鳚h曾以中常侍、侍中作為加官之號,正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言:“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碑敃r以中常侍作加官稱號者,均為士人。然東漢光武之后,中常侍改用閹人,成為由宦官專任的宦職。與中常侍不同,兩漢侍中則皆為士人擔任,如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史高、史丹等皆曾官任侍中一職。),其本職雖非宿衛(wèi)禁省,但亦參與警衛(wèi)工作。據(jù)史書記載,漢元帝時有中常侍許嘉,成帝時有中常侍晁閎,哀帝時有中常侍王閎、宋閎等,皆士人也。東漢光武后,中常侍專任宦者,正如朱穆所言:“建武以后,(中常侍)乃悉用宦者。”(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43,第1472頁。)其三,侍中出居省外?!稘h官儀》:“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出即陪乘,佩璽抱劍?!豹饪梢姡讨袨槿胧∈谭钪??!稘h書?金安上傳》載:“霍氏反,(侍中)安上傳禁門闥,無內霍氏親屬?!蓖瑫敦覀鳌罚憾t“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边@些都是侍中警衛(wèi)禁省的證明。但幾次謀逆事件,最終使侍中出居省外?!稘h儀》記載:“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趺П讨袕腿?,與中官共止。章帝時,侍中郭舉與后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保ㄗⅲ悍稌希骸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116,第3592頁。)漢武帝后期發(fā)生的侍中莽何羅謀逆事件以及章帝時的侍中郭舉謀亂事件,最終使侍中失去了警衛(wèi)禁省之權。
其次,負責省中宿衛(wèi)的宦官機構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注: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大興土木,一方面大規(guī)模地增廣舊有宮殿,一方面又興建了許多新的苑囿與離宮。例如,太初元年“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元帝時期的貢禹曾評價:“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shù)千人,以填后宮”。宮殿的增廣必然會導致宦官人數(shù)的急劇增長與宦官機構的膨脹,西漢時期皇宮內的不少宦官機構,就是在武帝時期初步形成的。)其一,增置黃門令。《后漢書?百官志》“黃門令”條本注曰:“主省中諸宦者?!倍驮唬骸敖T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細察引文,黃門令掌省內宦者,并宿衛(wèi)省中安全。若皇帝駕崩及大殮時期,黃門令則“晝夜行陣”(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96,第3141頁。)。關于黃門令始置時間,《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條雖載此官,但在漢元帝之前從未出現(xiàn),元帝之后乃有諸多具體記載,故筆者疑黃門令設置于西漢后期,因《漢書》所述為西漢一代官制,故少府屬官記載有黃門令。其二,中黃門繼續(xù)宿衛(wèi)禁省。《通鑒》卷三五哀帝元泰二年:“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注曰:“中黃門,守禁門黃闥者也。”西漢霍光廢昌邑王時,“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悬S門宦者各持門扇”(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68,第2939頁。)。董忠謀反,被召至省門,王莽則令“中黃門各拔刃將忠等送廬”(注: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99,第4185頁。?!逗鬂h書?禮儀志》:“皇后詔三公典喪事?!贾悬S門持兵,虎賁、羽林、郎中署皆嚴宿衛(wèi),……中黃門持兵陛殿上?!笨梢娫诨实郾兰按髿殨r期,中黃門要持兵宿衛(wèi)于殿上。西漢時的中黃門,員額并沒有限制,至東漢時職任稍增,秩初為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其三,增設中黃門冗從仆射?!逗鬂h書?百官志》“中黃門冗從仆射”條本注曰:“主中黃門冗從。居則宿衛(wèi),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即率中黃門冗從,輪流守護省門,皇帝出行時,則在乘輿的兩邊夾護?!稘h書?百官公卿表》“少府”條:“諸仆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但諸仆射是否包括中黃門冗從仆射,書中沒有記載。筆者詳查史書,西漢史籍中沒有中黃門冗從仆射的具體事例記載,而其多數(shù)記載則出現(xiàn)在東漢,如《東觀漢記》:“建武元年,……黃門冗從四仆射?!薄逗鬂h書?桓帝紀》引《漢官儀》:“守宮令一人,黃門冗從仆射一人?!碧貏e是《宋書?百官志》明言:“漢東京有中黃門冗從仆射”,而不言西漢有此官職,故筆者認為此官很可能置于東漢初期。其四,新置小黃門。小黃門系東漢所置,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116,第3593頁。)?!峨`釋?中常侍樊安碑》:“歷中黃門冗從假史,拜小黃門,小黃門右史。”查《后漢書?百官志》有小黃門,而無小黃門右史,疑為史書漏記也。東漢明帝時,小黃門始置員數(shù)?!逗鬂h書?宦者傳》:“小黃門十人?!悦鞯垡院?,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毙↑S門由十人增加到二十人(實際可能不止),增長的幅度是相當大的。
總而言之,自武帝后期至東漢章帝,負責省中宿衛(wèi)的既有宦官(注:兩漢黃門令、中黃門、小黃門等宿衛(wèi)省內的宦官雖隸屬于少府,但有三點需注意:其一,少府本身并無宿衛(wèi)職掌,省內事項少府也不一定知曉。其二,少府為朝官,并非宦官,在史籍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宦官擔任此職者。其三,在少府下屬的黃門等宦官機構只是“文屬”少府,實則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廖伯源先生在《西漢皇宮宿衛(wèi)警備雜考》一文中認為西漢少府是皇宮內層警備職官之一,似顯不妥。),也有士人,任用士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宦官勢力的發(fā)展。但宦官機構在這一時期總體趨勢是不斷擴充,而士人卻逐漸減少。郎署在新莽時移至省外,中常侍于東漢時改由宦官充任,侍中則于章帝之時出居省外。這樣到和帝統(tǒng)治時,負責省中宿衛(wèi)的基本上只有宦官組織了。
第三階段:東漢和帝至靈帝省中宿衛(wèi)體系經(jīng)過上一階段的發(fā)展,到和帝時,郎官與侍中已不在省內,故李固上書稱:“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保ㄗⅲ悍稌希骸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63,第2076頁。)也就是說,直到和帝時,負責省中宿衛(wèi)的才真正是宦官。范曄對此也有所言:“和帝即祚幼弱,……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宦而已?!保ㄗⅲ悍稌希骸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78,第2509頁。)又如,“宦豎之官,本在給使省闥,司昏守夜”(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54,第1774頁。)、“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內,典門戶”(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69,第2242頁。),這些言論雖是東漢官僚士人反對宦官專權,而主張其應嚴守傳統(tǒng)的職掌范圍,但也可從側面反映出東漢中后期省中宿衛(wèi)主要是由宦官負責的?!逗鬂h書?何進傳》:何進欲用郎官代替宦官統(tǒng)領禁省,太后曰:“中官統(tǒng)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薄度龂?魏書?袁紹傳》:袁紹欲誅宦官時,令“虎賁中郎將術選溫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戶。”引文兩段,欲用郎官或虎賁代替守衛(wèi)禁省的宦官。正說明在此之前,禁省警衛(wèi)由宦官掌管。縱觀東漢歷史,和帝執(zhí)政時期是轉折點。自此以降,朝政日衰,國家便陷入了外戚與宦官爭奪權力的拉鋸戰(zhàn)。和帝永元四年竇氏外戚被殺,中官之勢始盛;安帝延光四年閻氏外戚被殺,宦官勢力大盛;至桓帝時“權歸宦官,朝廷日亂矣”(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78,第2520頁。),最終出現(xiàn)宦官專權的局面。從某種程度上講,東漢中后期出現(xiàn)的宦官專權,與宦官控制禁省宿衛(wèi)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省中宿衛(wèi)由原來的士、宦并用改為宦官專任,這種變化促成了宦官對省內宿衛(wèi)的全面控制,結果必然會切斷皇帝與朝臣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君主對宦官的依賴程度,使宦官成為皇帝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為宦官操縱皇帝,弄政擅權提供了條件。東漢一代,前后用事宦官有江京、李閏、孫程、單超、徐璜、具瑗等,這些人大多數(shù)出身于黃門、中常侍等省內宦職,如江京、李閏為小黃門,孫程為中黃門,單超、徐璜、具瑗皆為中常侍。而這些宦官能夠得以專權無不依靠掌握省中宿衛(wèi)之權,如宦官孫程、單超、張讓等就曾利用嚴格的禁省制度,在省內屠戮大臣,即使是當朝權勢顯赫而擁有重兵的外戚權臣,如閻顯、竇武、何進等,也只能束手就擒,不免死于省內宦官斧鉞之下。(注:按照漢代宮省制度規(guī)定,不論是朝廷大臣還是外戚親貴,進入禁省都要解除武裝,屏去隨從,只身入內。這樣在省外握有兵權的大臣入宮再入省,經(jīng)過層層限制,等到入省后,就變成了毫無實權和武裝力量的人物,故能為擁有中黃門冗從仆射等禁省宿衛(wèi)武裝力量的宦官誅戮在省中。)
第四階段:漢獻帝至王朝覆滅靈帝中平六年前后,東漢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進行了最后一場較量。當時靈帝初亡,何進被中常侍張讓誅于禁省,袁紹于是率軍進攻皇宮,開始大范圍誅殺宦官?!逗鬂h書?何進傳》:“(袁)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蛴袩o須而誤死者,至自發(fā)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痹B率軍進攻皇宮,桓、靈帝以來一直壟斷禁省的宦官被誅,所剩無幾,不敷省中供用,以致皇帝不得不下詔“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于殿上”(注: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卷9,第367頁。)。換言之,省內宦官被誅后,以郎官補其職。《后漢書?孝獻帝紀》注引《獻帝起居注》亦曰:“自誅黃門后,侍中、侍郎出入禁中?!薄锻ǖ?職官九?諸卿下》也有記載:“袁紹大誅宦者之后,永巷、掖庭復用士人,閫闈出入,莫有禁切?!币陨弦木f明獻帝即位之后禁省宿衛(wèi)復用士人,即侍中、侍郎等恢復出入禁省、宿衛(wèi)君主的職權?!度龂?魏書?董卓傳》:李催移獻帝于北塢后,過省NC031問起居,“侍中、侍郎見NC033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刃,先入在帝側”。同卷又引《魏志》:“諸將或遣婢詣省閣,或自赍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這都是侍中等士人恢復宿衛(wèi)禁省的例證。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漢代省中宿衛(wèi)制度是不斷變化的。楊鴻年先生提出的“省中宿衛(wèi)事務由宦官管”說沒有區(qū)分兩漢不同時期省中宿衛(wèi)體系的變化,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四
根據(jù)以上出土文字與舊有文獻內容相互對照,筆者認為漢代“省中”,原名“禁中”,包括靜態(tài)之禁中與動態(tài)之禁中兩種形態(tài)。其中靜態(tài)禁中范圍包括皇宮內皇太后、皇帝以及殿內等部分,動態(tài)禁中則為凡皇帝“動靜”所在之地皆有禁省制度之設。另外,兩漢省中宿衛(wèi)體系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不能一概而論??偠灾?,楊鴻年先生提出的“漢代掖庭即后宮,亦即所謂省中,且省中宿衛(wèi)由宦官管”說法并沒有充分證據(jù)可支持其說,難以令人信服。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
責任編輯: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