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朋
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我認為營造寬松、開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非常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由愛學、學會向會學轉(zhuǎn)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時間。其核心就是要解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把自己置于主導地位,運用教學新理念,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積極地期待和愉悅滿足的感情,樹立不斷追求新知的強烈意愿,把學習語文看成是主動參與和認知探究的過程,使學生不再把學習語文看成是痛苦的負擔,從“痛苦學習”轉(zhuǎn)為“愉快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要激勵學生養(yǎng)成自覺預習的好習慣。
一篇新課文的作者介紹、作品寫作背景、生字的注音、生詞的解釋等內(nèi)容,我要求學生自查資料解決。上課時,教師用抽查的方法提問,并對回答正確的和能補充別人答案的予以優(yōu)等評價。因為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只要認真查資料,就能答好,況且還有評價辦法,又有哪個學生愿意放棄評優(yōu)呢?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勤動手、常預習的好習慣。
二、采用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可就整篇文章或自己喜歡的段落認真討論。教師提示討論的內(nèi)容,譬如學習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時,教師可提示下列討論內(nèi)容:①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②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③就你喜歡的段落,分析一下寫景順序和寫景角度是怎樣的。④你喜歡春天嗎?說說你的看法。除了教師提示的內(nèi)容外,學生也可以自己補充講解的內(nèi)容。小組討論結束后,每組選出代表,講解課文。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請同學們討論,幫助解決。教師的角色是適時的點撥、啟發(fā)。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營造富有“磁性”的課堂環(huán)境
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把無聲的課本變?yōu)橛新暤慕滩模瑥碾娔X資料中調(diào)出精彩的視頻,使學生有聲有色地去體會文章內(nèi)容,變單純的學習為獨特的享受。比如學習《論語》一文時。屏幕上是孔子和藹可親的形象,耳邊是他的諄諄教誨。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中,我們仿佛回到了過去,來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身邊,聆聽他的教書育人之道。再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春》,一幅幅春天的畫面流光溢彩,滿含激情地朗讀,更讓學生情緒激昂。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印象,課后還會不自覺地去品味。從而促進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吸收”,增強了教學效果。學生還可以從電腦中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課上共同學習。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調(diào)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培養(yǎng)了他們勇于表現(xiàn)自我的精神、積極參與的熱情。
四、張揚個性,讓課堂教學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
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動腦,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學時,可以提示學生: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煉主旨。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學習鄭振鐸的《貓》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煉主旨:從作者做人的準則角度看,他深深地自責,表明他是個嚴格自律的人;從第三只貓的遭遇看,文章的主旨又表明了:應分清是非,不能隨意地下結論,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訓;還可以從第二只貓的討人喜歡看,主旨是: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開朗些,這樣才能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學習了《買櫝還珠》,知道這篇寓言的寓意是這個鄭國人沒有眼光,取舍不當,是個被人嘲諷的對象。我提示學生文章的寓意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的。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會有什么新的寓意?學生受到啟發(fā),思維活躍起來。有個學生說:從鄭國人自身的角度看,他欣賞華貴的盒子,他買了自己愛好的東西,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他不在乎別人的說法,不應是被取笑的對象,這人活得瀟灑。對這個學生的看法,我給予表揚和鼓勵。并及時讓學生談《濫竽充數(shù)》這則寓言,也可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從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一把神
奇的鑰匙開啟學生思維,引出他們閃光的思想。
五、拓寬閱讀范圍,擴展教學內(nèi)容
學完一篇課文,可以適時的將它和有關的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比如,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學生會被作者抒發(fā)的那種深深的父子情所感動。這時就可適時布置學生課下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或是別的作家抒發(fā)親情的文章。學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會主動閱讀。還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陳述自己讀了什么文章,文章表達了什么主題,有什么寫作特色,與本文相比各自的特點。這樣做,不只增加了閱讀量,還培養(yǎng)了學生鑒賞和評價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我衷心希望和同行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