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亞型”人類的起源之謎

      2008-01-15 08:06黃萬波
      百科知識 2008年1期
      關(guān)鍵詞:長江流域東亞化石

      黃萬波

      人類誕生在地球,廣義來說,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但是,人類最早的祖先是在某一地區(qū)形成以后,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還是從不同地區(qū)同時形成并各自朝著自身的方向演變的?這始終是困擾著人們的一個難題。處于蒙昧時期的史前人類,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會考慮自己的由來。如今人們要了解人類譜系的重要信息,只能根據(jù)祖先的遺骸形成的化石。

      資料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類遺骸都能完好地保存下來,這是因為一方面形成化石的過程中遭到其他哺乳動物和地質(zhì)應力的損壞,另一方面是種群數(shù)量遠不及其他哺乳動物興旺。因此,人類化石特別珍貴,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踏遍千山萬水去尋找、去探索,以求證明19世紀達爾文提出的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理論。

      從東非大裂谷到東亞大峽谷

      在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恰好有兩條既深又長的大谷:一條是非洲的東非大裂谷,另一條則是東亞的長江大峽谷。前者呈南北走向,從靠近伊斯肯德倫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南抵非洲東南部,一直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長度超過6000千米:后者呈東西走向,從青藏高原的沱沱河開始,東抵長江三角洲的吳淞口,長度也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神秘緯線上的兩條氣勢恢宏的大谷,均隱藏著各自的奧秘。

      地質(zhì)學家指出,由于弛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的殼層從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至紅海一線分裂開來,并不斷向四周擴張,改變了地形,使原有的平坦地面凹陷,邊緣地區(qū)隆起,有的地方落差竟達千余米。這種極不穩(wěn)定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又導致了地下熔巖頻繁活動,火山噴發(fā),大氣環(huán)流遭受破壞,使原有的濕潤氣候變成了少雨干旱。第三紀早期的茂密森林逐漸縮減,取而代之的是片林、疏林和干草原,以及火山巖風化后生成的雜色、橘黃色土壤。大裂谷的地質(zhì)變遷,產(chǎn)生了新的鑲嵌環(huán)境,一度分布廣泛且連續(xù)分布的類人猿,或被隔離,或在新的自然選擇壓力下由樹棲逐漸轉(zhuǎn)變?yōu)榈貤?,并從最初的兩足行走的猿,演變成了有思維、有意識的人。

      細觀非洲大陸的地圖。很像一個靈長類頭骨,更確切地說,像是一個扁長的南方古猿的頭骨化石。100多年來,在這個狀似靈長類頭骨化石的大陸上,人們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科學考察、發(fā)掘、研究和爭論,讓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奧秘逐漸地變得清晰起來。而東非大裂谷,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化石的獨特性質(zhì),而成為人類起源與演化的腹地。

      現(xiàn)在,有關(guān)人類起源的學說被世界公認的便是“非洲起源論”,即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非洲的“能人”開始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而今在以色列的烏貝蒂亞、格魯吉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等地的發(fā)現(xiàn),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此后,經(jīng)過多年的進化,“能人”在亞洲則演化成直立人。

      另觀東亞大峽谷,地質(zhì)學家對它的形成是這樣描述的;大約4000萬年前,長江、三峽還未形成,青藏高原還處在一片汪洋之中。那時候,古印度大陸并不在喜馬拉雅山南坡,而是位于南緯40度的地方,與古亞洲大陸隔海相望。后來,由于古特提斯海板塊從7000多千米的地方向北漂移,最終到達了神秘的北緯30度,并俯沖到亞洲板塊之下。兩塊古大陸的重疊,使那里的殼層急劇加厚達70千米(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5千米),進而使青藏高原強烈隆起,喜馬拉雅山及其珠穆朗瑪峰成了世界高山之最。

      青藏高原的隆起,促使地殼、上地幔物質(zhì)運動強化,發(fā)生了劇烈的深層和表層地質(zhì)作用,導致中國西部的各大山系和東部的三級地貌階梯——高原、山地、平壩的形成。在這種地質(zhì)背景的作用下,長江穿過奉節(jié)、巫山、秭歸與下游貫通,三個峽谷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就此形成。長江和三峽的形成,猶如一對孿生姊妹,她們的生日大約在50萬年前。

      高山、高原、高地和峽谷,是東亞大峽谷神秘緯度線上的一大亮點:地勢半封閉,從西向東,一路下坡;河流縱橫,氣候適宜;動物多樣,植被繁茂。這樣的自然景觀,為200萬年以來的人屬家族,諸如200萬年前的“巫山人”、190萬年前的“建始人”、170萬年前的“元謀人”、¨5萬年前的公王嶺“藍田人”、80萬年前的“鄖縣人”、75萬年前的陳家窩“藍田人”、35萬年前的“南京人”、25萬年前的“和縣人”直至19萬年前的“長陽人”、9萬年前的“奉節(jié)人”、3萬年前的“官渡人”、2萬年前的“河粱人”等,提供了極佳的生存空間和寬廣的活動半徑。在長江流域大三峽這種半封閉的森林河流環(huán)境中,自200萬年以來,一直有人類在此活動、繁衍并傳承至今。其間既沒有“斷層”,也未見到外來文化的滲透。鑒于此,筆者提出“長江流域大三峽是中國古人類的發(fā)祥地”這一觀點。也有科學家將其稱為“東亞型”人類,以區(qū)別以草原湖泊環(huán)境為特征的“非洲型”人類。

      長江流域人類化石一覽

      1979年歲末,在長江之濱的安徽和縣龍?zhí)抖凑业搅耸非叭祟惣庸げ⑹褂眠^的骨、角工具。1980年深秋,在骨、角工具的同一層位,發(fā)現(xiàn)了長江流域第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一一和縣人。從此揭開了尋找“東亞型”人類發(fā)祥地的序幕。

      1984年至今,筆者及同仁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了人類化石地點5處,其時代涵蓋了從200萬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國到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采集的人類化石匯集一起,人們便能了解中國人類化石的一個梗概。初步統(tǒng)計,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人類化石地點最多,約占總數(shù)的86%。以*注明的化石地點雖然在長江流域外圍,如北京人、藍田人、沂源人等,盡管地理位置比較偏北,但是從西北季風和東南季風格局的形成和對人類的影響推斷,他們的老家不在北方,而是在長江流域。他們是在自然環(huán)境大轉(zhuǎn)型的暖期,隨著生活半徑的擴大而越過秦嶺抵達藍田或沿東部平川遷移至華北的。

      從表中可以看出,長江流域的直立人化石分布區(qū),可說是東亞地區(qū)最為集中,時序最全的地區(qū)。而長江流域智人化石,比起直立人來說廣泛得多,不足之處在于,早期智人化石相對較少。

      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推演

      人類是大自然生物鏈中的一員,自誕生之日起,他們就與生態(tài)圈里的其他生物朝夕相處,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古人類遺址里,幾乎都有動物伴存,其中以哺乳動物最為普遍,初步統(tǒng)計已超過200種。不同物種都有其自身的系統(tǒng)發(fā)育脈絡(luò),例如大熊貓,從200多萬年前的大熊貓小種到100多萬年前的大熊貓巴氏亞種,再到大熊貓現(xiàn)生種,是一完整的進化序列;鬣狗從200萬年前的桑氏鬣狗到100多萬年前的中國鬣狗,再到1萬年前的最后鬣狗,也是持續(xù)演變的:貘的系統(tǒng)發(fā)育情況與前兩者也是同步的,即從200萬年前的山原貘到中國貘,再到4000年前的華南巨貘。大熊貓、鬣狗和貘的系統(tǒng)演化,折

      射出長江流域和諧生物圈的發(fā)展。

      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前所述,長江中上游地段的許多地方是半封閉的森林、河流環(huán)境,即使西北季風強盛的年代,對這里的影響也十分有限,因而體現(xiàn)在動物群落之中,既有華南動物區(qū)系的成員,也有西南區(qū)和華北區(qū)的代表。這種混合動物群的特征表明,古人類生活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主要顯示出和目前的亞熱帶森林環(huán)境相似,但比目前濕熱。

      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由于地勢相對平緩,故受西北季風的影響較大,從而使華北溫帶草原動物群向南遷移。根據(jù)江蘇“南京人”及安徽“和縣人”遺址的植物孢粉分析,其植被組合為落葉、闊葉與針葉混交,氣候偏涼。這與華北此一時期比較寒冷的氣候相吻合。這個時期也正值第九次自然環(huán)境大轉(zhuǎn)型后期,許多北方動物隨氣候變遷南下抵達長江流域。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華北由于主要受西北季風的控制,氣候偏冷,食物貧乏,不利于史前人類的生存。華南則不同,基本上是處在東南季風的控制下,氣候溫暖濕潤,食物來源豐富,有利于人類的生息與繁衍。表1和表2顯示的長江流域人類化石的多樣性便是這一論點的佐證。

      1987年,筆者在長江巫峽南岸一個石灰?guī)r洞穴中發(fā)掘出一件長臂猿下頜骨化石,英國牛津大學測試其年代為距今280年??梢姡壳吧钤跓釒б粊啛釒掷锏拈L臂猿,280年前曾在長江大三峽生活過。不言而喻,那個時候,氣候濕熱,森林茂盛。由此溯源向更古老的時期推演,長江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是大型靈長類的樂園。

      根據(jù)上述分析,長江流域自200萬年以來,“巫山人”、“建始人”、“鄖縣人”、“南京人”、“和縣人”、“銀山人”、“長陽人”、“奉節(jié)人”、“河梁人”、“老鷹崖人”,以至“巴人”,存在著一個連續(xù)的進化過程。他們在智力發(fā)育和適應生存中,從使用天然工具發(fā)展到制造工具,從自然的采集進入有意識的狩獵。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這里既沒有因嚴寒氣候而出現(xiàn)人類演化“斷層”,也未見到外來文化的滲透。

      鑒于此,我們對“東亞型”人的發(fā)祥地似乎有了一個新的概念,即自260萬年以來的長江流域,特別是大三峽地區(qū),遠較其他地區(qū)優(yōu)越,食物來源豐富,進入這種半封閉的高山、平壩、森林、河流之鑲嵌環(huán)境的古猿后裔,它們?nèi)斫Y(jié)構(gòu)都得到了相應的改造,出現(xiàn)了人類的各種特征。“東亞型”人就在這樣的進化背景中誕生了。

      責任編輯龐云

      猜你喜歡
      長江流域東亞化石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走遍長江流域的英國小伙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長江流域園區(qū)的府際合作研究
      長江流域徑流演變規(guī)律研究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我國長江流域汽車需求量分析及預測
      東亞書院的賡續(xù)與復興
      托里县| 新野县| 平陆县| 浦江县| 疏附县| 裕民县| 海晏县| 汶上县| 景宁| 浠水县| 济南市| 隆子县| 辰溪县| 阿拉尔市| 新晃| 天气| 达孜县| 和顺县| 萝北县| 奉新县| 八宿县| 原平市| 厦门市| 灌云县| 沙洋县| 扎兰屯市| 开平市| 沅陵县| 科尔| 南投县| 汉沽区| 梨树县| 商洛市| 寿阳县| 湟源县| 祁阳县| 德清县| 宣汉县| 鲜城| 普定县|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