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濤
白頰長臂猿的體長為45-62厘米,體重5-7千克。體毛長而粗糙,雄獸以黑色為主,混有不明顯的銀色,只是面頰的兩旁從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毛,故由此得名。
白頰長臂猿幾乎常年都在樹上生活。兩條靈活的長臂和鉤形的長手,使它們穿林越樹如履平地,無論覓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全部在樹上進行。行動的時候,能用單臂把自己的身子懸掛在樹枝上,雙腿蜷曲,來回搖擺,像蕩秋千一樣蕩越前進,一次騰空移動的距離就有3米遠,每次可以連續(xù)蕩越8-9米。雌白頰長臂猿還讓剛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腳抱在自己的胸前,帶著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飛速行進。它們的動作靈活、自然、輕松、優(yōu)美,如同飛鳥一般,有時在半空中還能做出“鷂子翻身”、“蘇秦背劍”、“蜻蜒點水”等高難動作,使人感到驚心動魄,稱之為高空“雜技演員”。我國古代傳說有一種叫做“通臂猿”的動物,神通廣大,來去如飛,兩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縮的能力,能夠把一側(cè)的臂縮短,而使另一側(cè)的臂變長,武術(shù)家還以此為據(jù),創(chuàng)造了一套“通臂拳”的拳法。這種傳說的來歷,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長臂猿而想象出來的。不過,但當(dāng)它們偶爾到地上行走時,就顯得非常笨拙、滑稽可笑了。夜里睡覺也很有意思,總是坐在一根又細又長的樹枝的末端,差不多剛剛能夠承受它的體重,給人一種隨時都會跌下來的感覺。其實,這種奇特的睡覺方式對于它來說才是最安全的。因為如果有天敵入侵,只要樹枝輕輕晃動,睡在上面的白頰長臂猿馬上就會發(fā)覺,立即就會輕舒猿臂,揚長而去。
白頰長臂猿喜歡吃各種植物的果實、樹葉、嫩枝、花朵,以及昆蟲、鳥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它們過著“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樹林的一L層活動,有領(lǐng)域性,每群所占領(lǐng)地的面積大約為5平方千米,覓食、睡覺、活動的地點都較為固定,群體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也較為溫和,很少爭斗。雌獸通常每兩年生育一次。
白頰長臂猿的喉部長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時候,喉囊可以脹得很大,使喊聲變得極其嘹亮。它是哺乳動物中的“歌唱家”,特別喜歡鳴叫,形式有雄獸的“獨唱”、雄獸和雌獸的“二重唱”和雄獸及其家庭成員的“大合唱”等等。特別是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獸首先發(fā)出引唱,然后成年雌獸伴以帶有顫音的共鳴,以及群體中的亞成體單調(diào)的應(yīng)和,“嗚喂,嗚喂,嗚喂,哈哈哈”,音調(diào)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動10谷,幾千米之外都能聽到。每天至少鳴唱1-2次,有時多達3-4次,一般與天氣變化有關(guān),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鳴唱持續(xù)的時間短的只有2-3分鐘,長則在20分鐘左右。它們的這種習(xí)性,既是群體內(nèi)互相聯(lián)系,表達情感的信號,也是對外顯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遺憾的是,它們高昂悅耳的歌聲也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因為偷獵者正是根據(jù)歌聲尋找到它們的。
白頰長臂猿的分布范圍極為狹窄,僅限于云南南部的勐臘、江城、綠春和建水等幾個縣境內(nèi),在國外還見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白頰長臂猿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臘縣尚有一定數(shù)量,甚至在縣城中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總數(shù)約有500-600只。從70年代起就已經(jīng)逐漸絕跡,目前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難聽到白頰長臂猿的叫聲了。
責(zé)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