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肖
古往今來,音樂藝術(shù)作為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音樂藝術(shù)和哲學(xué)、文學(xué)、書法、宗教等共同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音樂和文學(xué)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guān)系,從音樂成語中就可見一斑。
常見的音樂成語,大多使用的是比喻義,涉及人物、制度、做事、藝術(shù)、言論等方面,感情色彩上有褒有貶,其中貶義成語使用較為頻繁。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笨的人講深奧的道理,對外行人說內(nèi)行話。也用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語出《莊子·齊物論》。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本為樂器的黃鐘被毀掉,不是樂器的瓦釜卻發(fā)出雷鳴般的響聲。比喻正直有才華的人不被重用,而無德無才的小人反而身居高位。語出《楚辭·卜居》。
膠柱鼓瑟:用膠把琴弦上調(diào)弦的短柱粘住,然后來彈奏樂曲。比喻做事拘泥固執(zhí),不知靈活變通。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濫竽充數(shù):本指不會吹竽的人混在樂隊里湊數(shù)。比喻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混在能人里充數(shù),也比喻以次貨冒充好貨。語出《韓非子》。
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能與樂曲節(jié)奏相吻合,比喻雙方的意見很快取得一致。多含貶義。
緊鑼密鼓:鑼聲緊促,鼓點密集。比喻事前互相呼應(yīng),大造輿論。多含貶義。
四面楚歌:四周到處都是楚國人的歌聲。比喻陷入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困境。語出《史記·項羽本紀(jì)》。
朝歌夜弦:早晨唱歌,夜晚彈琴。比喻縱情于歌舞歡樂之中。語出杜牧《阿房宮賦》。
長袖善舞:長的衣袖有助于舞蹈。比喻客觀條件越好,事情越容易辦成功。也形容有錢財有手腕的人善于營私。語出《韓非子·五蠹》。
曲高和寡:樂曲的格調(diào)越高,能和著唱的人就越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言論或作品高深難懂,難以被人接受。語出宋玉《對楚王問》。
南風(fēng)不競:風(fēng),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后泛指民歌。南方的音樂低沉而不強勁,原比喻楚軍士氣不振,沒有戰(zhàn)斗力。后多比喻競賽中的一方力不能敵。語出《左傳》。
改弦更張:改換舊的琴弦,重新安上,使琴聲和諧。比喻改變舊的制度,變革舊的方法。語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琴瑟之好:琴瑟合奏,音律協(xié)調(diào)。比喻夫妻感情融洽和諧或朋友間的濃厚情誼。語出《詩經(jīng)·小雅·棠棣》。
弦外之音:音樂雖已停止,而余音仍繞耳旁。比喻言外之意。語出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
銅琶鐵板:用銅的琵琶和鐵的綽板來伴奏,比喻豪放不羈、氣魄宏大的詩文。語出俞文豹《吹劍錄》。
一唱三嘆:原指古代宗廟音樂中一人唱歌,三人應(yīng)和的描寫。后形容詩文富于韻味、情意宛轉(zhuǎn)、感人至深。語出《荀子·禮論》。
曲終奏雅:樂曲在臨近結(jié)束時,終于奏出雅正的樂調(diào)。后多用指文章或藝術(shù)表演在快到尾聲時顯得更加精彩。語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異曲同工:不同的曲調(diào)卻同樣美妙、精巧,比喻不同的藝術(shù)作品同樣精彩。也比喻不同的說法或做法收到同樣的效果。語出《詩藪》。
一夔已足:夔,傳說中虞時的樂官。夔一人就足夠制定樂了。后形容真正有才華的人有一個就夠了。語出《韓非子》。
陽春白雪:古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語出宋玉《對楚王問》。
下里巴人:古代楚國的民間歌曲。后比喻通俗的文藝作品。語出宋玉《對楚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