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衛(wèi) 黃艾禾
隨著陳冠希的引咎退出娛樂圈,他的艷照門暫告一段落,但人心中的艷照門打開了,就再也關不上……
就在陳冠希返港向公眾道歉并宣布永久退出香港娛樂圈的第二天,新浪網(wǎng)上推出了“你怎么看艷照門”的網(wǎng)上調查,共有14866人參與了調查。其中,在回答“對于‘艷照門事件,你認為最該譴責的人是誰?”這個問題時,有46.64%的網(wǎng)友,選擇了“陳冠希和女明星。他們的行為曝光后尤其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排在此問題諸選項的第一位。而選擇“投放照片者。未經(jīng)允許將私人照片放在網(wǎng)絡是違法的”選項的,排在第二位,占31.64%。
這不是一個嚴格社會學意義上的調查數(shù)據(jù)。但是,這數(shù)據(jù)卻反映了一種社會情緒:更多的人認為,明星們的“道德淪喪”讓他們感到憤怒和失望,他們認為,他們被明星們的行為傷害了。
明星們的“原之罪”
就像北京電視臺名嘴董路所形容的,艷照門之后,“一夜之間,無數(shù)粉絲心目中的偶像轟然坍塌,衣冠楚楚陡然坦誠相見,人五人六變成不三不四,魚翅撈飯變成粉絲泡飯?!?/p>
調查顯示,將近53%的受調查者認為,艷照門背后折射出的是:明星的生活狀態(tài)混亂,道德淪喪。而只有20%的人認為,這是娛樂產業(yè)中對明星名不符實包裝的最終爆發(fā)。
在回答“你認為,這個事件中,誰是最大的受害者”時,選擇“追逐偶像的追星族”占了第一位,達45.4%,而選擇“牽涉的女明星們”的,只列第二位,占44.33%。
在回答“對于這個事件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你認為是什么原因?”時,選擇最多的,是“和這些明星平時的形象反差太大”,占到了46%。
在一家保健品公司做企劃的名叫檸檬的網(wǎng)友說,什么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就要承擔社會責任。他反問記者,知道當年海燈法師的事情嗎?當“一指禪”被證實是假的時,很多習武的孩子崩潰了,有的人練了一二十年啊,他們的生命之光??!
在艷照門牽涉的這些藝人中,檸檬最反感的是阿嬌,這種“我可以原諒你的淫蕩,但我不可以原諒你的虛偽”的態(tài)度,在網(wǎng)友中非常普遍,而她“很傻很天真”的道歉不但沒有平息大家的憤怒,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反感。
多個網(wǎng)上討論區(qū)都有網(wǎng)民要求阿嬌退出娛樂圈。還有人詳細地列出了阿嬌虛偽之“七宗罪”,從后臺更衣遭偷拍后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以后無法做小朋友的偶像,到看到謝霆峰和張柏芝接吻表示惡心……
檸檬的妻子小雪,出生于1980年,自認為與大自己兩歲的老公已經(jīng)有了代溝。她覺得,檸檬把阿嬌說得太不堪了,阿嬌的清純形象是工作需要,誰在單位能和家里一樣?但她同意,時下的娛樂圈太亂了。就是他們這些80后,也無法接受。
生于70年代初的張靜菱最近從海外留學歸來,在一家衛(wèi)視市場部任職,她對于艷照門發(fā)表了4點意見:第一,看了真刺激;第二,相信了娛樂圈有多亂;第三,不敢相信女人的放縱,相信他們是喝酒嗑藥鬧的;第四,覺得世間男女之事不過如此,人人背后都一樣。當然,這些是私人生活,拿出來公開的人才是第一壞!至今單身以待真愛的她又補充說,陳冠希是一個缺愛的男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征服和玩樂;而那些女人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缺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她們最可悲的在于妥協(xié)和放棄。
而更年輕的楊葉則不認為這些人應該受到什么譴責。她相信他們也是受害人,“應該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要說譴責,最該譴責的就是媒體亂寫文章,搞得事情撲朔迷離。至于說到濫交問題,她反問道:有照片的就濫交,沒照片的就不濫交嗎?她認為這可能會對小朋友造成不好的影響,但重要的是家長對這樣的事情如何進行教育。她承認這件事會影響她對阿嬌的看法,“因為和以前的形象反差太大”。但不能因此就指責阿嬌虛偽,因為那只是公司給她的定位而已。
“道德歸道德,法律歸法律”
有過多年海外生活經(jīng)歷的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對于艷照門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如此軒然大波表示“看不懂”:“在西方生活多年,家家都拍這樣的照片,只是明星效益把它放大了……香港受英國文化影響,拍這樣的照片不足為奇。照理說,中國人的性觀念已經(jīng)開放了,為什么反應還如此強烈?”
這強烈的反應,實際上主要是一種道德義憤:這些“人五人六”的明星們,生活態(tài)度怎么能這樣“變態(tài)”?
在回答“如果你看過其中的照片,看后的第一反應是”時,選擇“下流淫穢,令人震驚”和“顛覆了我心中的偶像形象,感到憤怒”的人,加起來共達到了46.8%。而選擇“雖然不雅,但這是他們私人的樂趣”的,只有31.76%。
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邵建,在一篇名為《艷照門:道德歸道德,法律歸法律》的文章中提出:拍那些照片的明星們歸根到底是個道德問題,不是法律問題。但發(fā)布者不同,他的行為已經(jīng)越過道德界限,需要法律來面對了。那么,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一個人的言行沒有侵犯他人,他怎么說或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也與法律無關。如果一個人的言行涉及他人,他就要注意這言行是否侵犯他人。如果侵犯發(fā)生,就有可能造成法律問題。因此,“權界”作為一個人的權利界限,由它形成的德與法之界,就看它是否侵犯他人。
“拍照屬于私人行為,怎么拍都是一種權利,哪怕不雅。他們的行為無從侵犯他人,因此,艷照如果與他人無關,也就與法律無關?!鄙劢ㄕf。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這些說法。比如邵建就提到,他的一位律師朋友認為,從保護隱私的角度來說,把上傳照片者定為艷照門事件元兇,沒什么不對。把艷照的主角當做受害者,在這個意義上說得過去。但如果人們順著那么個思路,要求法律對“做壞事的人”(指艷照門中的明星)大加庇護,并去追究那些將壞人壞事公諸于眾的人(指發(fā)布照片者)的刑責,法律內在的正義究竟是得到了強化,還是被嚴重削弱了?
按這位律師的看法,對“做壞事的人”,法律就不該“庇護”了。
律師蕭瀚對于“艷照門”的法律關系與道德關系,做了如下界定:
作為傳播源頭的人,將涉事照片傳播出去,對陳冠希以及涉事女藝人們,負有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并且可能還涉及傳播淫穢品的刑事法律關系;
在網(wǎng)絡上看到涉事照片的人,包括網(wǎng)民自然人和平面媒體以及網(wǎng)站法人,如果將這些照片在公共媒體(包括平面和網(wǎng)絡)繼續(xù)傳播,也是侵犯陳冠希以及女藝人們的隱私權,對他們負有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
在網(wǎng)絡上看到這些照片,然后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帖謾罵、跟帖謾罵涉事藝人們的,是公然侮辱行為,雖然還不到刑法302條侮辱罪的地步,但是構成輕度的違法(由于涉及公眾人物,應當免除法律責任) ……
檸檬是位“骨灰級”網(wǎng)友,對他來說,想看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東西,不是任何禁令所能擋住的。他甚至早于媒體的報道知道艷照的存在,照片發(fā)布者“奇拿”發(fā)布新照片,他幾乎都能第一時間看到。
檸檬和小雪都一致認為,在朋友間傳看照片無關道德問題。分享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精神。這是好事,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如果是普通人的隱私,他們不會傳播,但這是娛樂圈啊。
即便是發(fā)布者“奇拿”,檸檬也很反感別人動不動用“偷”來形容。照片背后的真相還遠遠沒有搞清,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無意中得到了這批可能有致命誘惑的照片?
實際上,在接受網(wǎng)上調查的網(wǎng)友中,在被問到“如果你有了這些‘艷照,你會怎么做?”時,有一半以上的網(wǎng)友選擇“看了就看了”,看完就把它們留在電腦里。但也有四分之一的網(wǎng)友選擇的是“忍不住傳給我的朋友看”。
對此,香港資深媒體人梁文道認為,“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另有一項不成文的常規(guī)和習性,而且極不同于目前的法律觀點,即任何上得了網(wǎng)的信息都是屬于公眾的。所以艷照門事件的照片雖然本來是幾個人自己的私隱,可是在它流傳開來之后,卻變成了公眾可以共享的資源了?!?/p>
據(jù)此,蕭瀚認為:“此次事件中的公眾反應(包括部分媒體)表明,不少國人的人權意識水平普遍低下,部分網(wǎng)民的隱私權意識尤其低下,對公德與私德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另外,部分網(wǎng)民以對政治性公眾人物的標準去要求娛樂性公眾人物,這也是錯誤的?!?/p>
青年作家韓寒一向以標新立異著稱。他此次發(fā)明了一對“反義詞”:周正龍和陳冠希。因為,“一個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認為是真的;一個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認為是假的。他們該是多么羨慕對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表示:“我們得明白,這件事情里,錯的的確是那個發(fā)布者,涉及到了他人隱私,你是不能做得這么絕的。這要是我,得到了這些資料,肯定是自己看過一遍以后就還給當事人了。”
看客的盛宴
說起艷照,今年30歲、在北京一家建筑設計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林建東(化名)開玩笑地說:“我不會拍,拍了也不存電腦,存了電腦也不能讓它壞,壞了也不會拿到外邊修?!彼谝淮慰吹竭@些照片是在一天中午,幾個同事出去吃飯,一個同事給大家展示了他新的iPhone手機,里面存有幾張這樣的照片。一桌人一邊點菜,一邊傳看。讓林建東驚奇的是:大家都只關心照片的清晰度問題,好奇者有之,羨慕者有之,但沒有任何人批評什么,譴責什么。他心想,這是一個對倫理問題非常淡漠的人群。
他個人覺得這是人家的隱私,男未婚,女未嫁,愛干嗎干嗎,讓他關注的是周圍人的態(tài)度。他感到,現(xiàn)在的社會普遍對性的態(tài)度太隨意了。
社會學家李銀河在自己的博客中,把艷照門事件稱為網(wǎng)民窺私的狂歡。她寫道:“事件當中最有意思的是網(wǎng)民心態(tài),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因素:第一,娛樂狂歡,單純的高興,就像狂歡節(jié)時人們所經(jīng)歷的感覺。第二,窺測名人隱私的竊喜,就像所有下流媒體追蹤名人八卦受眾所感受到的滿足。第三,追尋偶像的陰面品格。”
狂歡的一種是起哄看熱鬧。比如惡搞。制作“知音體”標題,如“我那曾經(jīng)的愛人啊,為何你沒有保管好你的電腦手機”;對對聯(lián),如“上聯(lián):白天很傻很天真;下聯(lián):晚上很黃很暴力——求橫批!”另一類是淘物熱。陳冠希房間里的玩偶、掛件,張柏芝穿過的藍色制服……都被網(wǎng)友一一查明來歷。淘寶網(wǎng)上,與“艷照門”有關的物件開始熱銷。網(wǎng)友們表現(xiàn)出一種“越墮落,越快樂”的狂熱和執(zhí)著。
狂歡的另一種是集體窺私。文化學者朱大可將之稱為娛樂圈加全民的病態(tài),一種不健康的社會心理的總爆發(fā)?!斑@一場喧囂不過是中國人身體欲望的扭曲表達?!?/p>
曾經(jīng)歷過慘痛的辦公室戀情的媒體人秦飛(化名)對這種窺視癖很反感,他說,我們扒光了別人,其實也就扒光了自己。民眾的狂歡,更多的是慶幸自己沒有暴露而已。
4年前,在新疆一家報社工作的朱峰也經(jīng)歷過一場在MSN上的聊天被人偷窺并告密的事件。本來已快被提升為總編助理的他被迫辭職。當被問到對艷照門有什么看法,朱峰干脆地說,這沒什么。世界上到處都埋著螞蟻窩,就看哪個窩上的石頭被翻開了。一翻開,那黑壓壓的一片真相嚇死人。朱峰曾寫文章,對這類“有人專門窺視別人,結果自己也被窺視”的故事一講再講。他說,艷照門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明星——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壓根沒有秘密可言,每個人都在盯著你。窺視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許是,原罪。
一位署名黃海川的作者寫道:“很多網(wǎng)民也許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尷尬境地,因為他們剛剛在華南虎事件中扮演了打假英雄的角色,卻在港星艷照事件中變成了遭人鄙夷的偷窺者?!?/p>
而作家韓浩月說,但愿以后我們回顧起這樁桃色事件的時候,別把自己當做無辜的觀眾,因為這里面的熱鬧,也包含著我們的津津樂道。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