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忠
冷療(或稱為冰敷)常被使用在急性傷害發(fā)生后的24至48小時內(nèi),以達到減低疼痛、抑制發(fā)炎過程、收縮血管減少水腫以及降低新陳代謝等功能,進而達成治療急性運動傷害的目的。
冷療最大的生理功能是降低身體局部組織的溫度。通常,冷療的方法、冷療時間長短和冷療物的溫度等,決定冷療的皮膚、皮下組織與肌肉的溫度。決定肌肉與軟組織在冷療時溫度高低的因素包括:組織溫度、冷療方式、皮下脂肪厚度與冷療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在5至10分鐘的冰按摩之后,皮膚的表面溫度大約下降12℃左右,皮膚下1公分的溫度大約下降6℃——12℃,皮膚下3公分的溫度則只下降0.2%—1.4℃。冷療后軟組織溫度的恢復速度,則比冷療時溫度的下降速度慢。在冷卻過程中,冷療前有無運動會顯著影響冷療后的皮膚溫度變化,但是運動并不會改變冷療時與冷療后初期的皮膚溫度下降與上升速率;但是運動時形成的皮膚溫度上升,會一直延續(xù)到冷療時與冷療后。
在處理運動損傷時,如果以碎冰加水而且不墊干或濕毛巾進行冷療,皮膚的溫度將漸進下降達10℃至—15℃,如果冷療時間超過20分鐘,皮膚的溫度可能低于10℃。如果長時間的冰按摩和冷濕布裹法冷療,可以使皮膚溫度下降至16℃左右;長時間的浸水法與水袋法冷療,則可以使皮膚溫度下降至0℃左右。由此可見,如果冷療過程中,對于冷療方式的選擇不適當或冷療的時間過長,都可能使得冷療部位的皮膚溫度低于10℃,甚至低至0℃,容易造成皮膚與皮下組織的冷傷害。
冷療造成的神經(jīng)傷害有神經(jīng)麻痹、感覺異常,動作異常與肌肉電位變化異常等現(xiàn)象。為了避免因為冷療而形成神經(jīng)性的傷害,冷療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下、冷療物與皮膚之間最好有隔離物(干或濕毛巾)、冷療后的皮膚溫度應在10℃以上、以及冷療的部位應盡可能避免直接覆在主要周圍神經(jīng)上。同時冷療時不要加壓,以避免冷療后的皮膚溫度過低,避免造成神經(jīng)性的損傷。
從神經(jīng)損傷、皮膚局部血流量兩個方面來看,冷療時皮膚溫度不能低于10℃至15℃的原因,主要還是皮膚對冷的感覺是否正常。通常,皮膚感覺(冷、熱與痛)的反應會隨皮膚溫度高低而改變,而且皮膚對冷的感覺器,其正常反應溫度范圍是10℃—41℃之間。當正常冷療過程中,皮膚溫度持續(xù)下降至15℃時,由于皮膚對冷的正常感覺,會促進交感神經(jīng)的緊張,經(jīng)過一系列的生理控制后,進而達到血管收縮、降低血流的功能。如果,冷療的時間過長或冷療的方法不適當,使皮膚溫度低于10℃以下,那么,皮膚對冷的正常反應將會因為感覺器的不正常反應而改變,進而出現(xiàn)血管擴張與冷傷害的情形。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正常的冷療后,冷療部位的感官感覺與熱療后并無顯著差異,而且與不進行冷熱療的控制組也沒有差異存在。由此可見,冷療對皮膚感覺受納器的正常影響,應不會形成冷傷害,只有在皮膚感覺受納器的異常感覺下,才會有異常的血流量與冷傷害的情形出現(xiàn)。研究顯示冷療過程的第2分鐘到第7分鐘,會出現(xiàn)熱與疼痛的生理反應,當冷療的時間超過12分鐘以后,則會出現(xiàn)深層組織的血管放松現(xiàn)象。這種冷療時間太長會有增加血流量的缺點,正是冷療時間不能過長的另一個證據(jù)。
冷療對于人體生理的影響,除了在局部組織血流量、皮下組織溫度、神經(jīng)性損傷與冰痛上的爭議以外,Kowal在文獻探討中也發(fā)現(xiàn),冷療對于心跳率、血壓、單一神經(jīng)元反射與肌梭功能等生理反應,都有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不過,同時也發(fā)現(xiàn),冷療對于疼痛、痙攣、結締組織膨脹、神經(jīng)傳導速度與痙攣性麻痹等,具有相當一致的生理反應效果。由此可見,冷療不僅在進行時需要特別的注意與小心,進行冷療前對受治療者的適當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步驟。
整體而言,冷療對于急性傷害緊急處理,具備無庸置疑的效果,但是,不適當?shù)睦浏熑匀豢赡苁估浏煶蔀槲kU步驟。適當?shù)睦浏煏r機與正確的冷療方式,對于發(fā)揮冷療功效來說非常重要。對于慢性運動損傷的治療,為了讓冷療的效果可以展現(xiàn),同時避免冷療時有冷傷害情形出現(xiàn),進行冷療時最好是根據(jù)以下幾點原則:
(1)冷療最好在急性傷害出現(xiàn)后的一小時內(nèi)進行;
(2)冷療物的不同會影響到適當?shù)睦浏煏r間。冰袋(冰塊加水)與浸水的直接冰敷法,冷療時間以不超過12至15分鐘為宜:冰按摩的時間應低于10分鐘;冷凍噴劑則以30秒內(nèi)(20公分以上)為原則,可重復實施5—10次;
(3)冷療時如果配合加壓的方式來進行,冷療的時間應斟酌減少;
(4)冷療的部位應避開主要周圍神經(jīng);
(5)進行冷療前如果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冷療的時間應斟酌增加;
(6)冷療后的皮膚溫度應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