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徐福壽 張國忠 陳 瑞 李 榮 王國迪 方衛(wèi)東
摘要:對6種藥劑防控稻飛虱試驗結(jié)果表明,30%混滅·噻乳油80 mL/667m2、18%吡·噻可濕性粉劑50 g/667 m2、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 g/667 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 g/667 m2、40%毒死蜱乳油100 mL/667m2藥后7 d對單季稻五(3)代稻飛虱均有較好的總體防治效果,分別為97%、95%、96%、93%、90%,5%氟蟲腈懸浮劑40 mL/667 m2的防效僅為63%,極顯著低于其他藥劑防效;其中,各處理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分別達97%、96%、97%、96%、90%、59%,以氟蟲腈處理效果為顯著低;對褐飛虱校正防效分別達97%、94%、96%、70%、92%、91%,以吡蟲啉處理防效為顯著差。在稻田以白背飛虱為主發(fā)生時,以選用混滅·噻、噻嗪酮、吡·噻、吡蟲啉、毒死蜱處理為好,以褐飛虱為主發(fā)生時,則以選用混滅·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蟲腈處理為好,不宜使用吡蟲啉處理。并且噻嗪酮、混滅·噻、吡·噻、吡蟲啉處理區(qū)蜘蛛量相對較高,對稻飛虱的持續(xù)控制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單季稻;稻飛虱;防控效果
中圖分類號:S 435.112.3
稻飛虱系浙西北單季稻區(qū)主要害蟲,主要有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灰飛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等。前幾年,在單季稻上以白背飛虱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發(fā)生;褐飛虱為中等發(fā)生,局部中等偏重發(fā)生;灰飛虱為輕發(fā)生。白背飛虱一般以四(2)代、五(3)代、六(4)代為主害代,褐飛虱一般以六(4)代、七(5)代為主害代,而五(3)代則是當?shù)貑渭镜緟^(qū)主害代之前代,也是目前防控褐飛虱種群數(shù)量增長關(guān)鍵代次之一。針對2005~2006年浙西北單季稻稻飛虱大發(fā)生至特大發(fā)生,尤其是褐飛虱為大暴發(fā),加上褐飛虱已產(chǎn)生抗藥性,以往所推薦的藥劑及用藥量在實際應(yīng)用中表現(xiàn)出藥效明顯下降,防控效果不夠理想。為進一步明確單季稻化學藥劑治理策略對五(3)代稻飛虱的防控效果,2006年對單季稻五(3)代稻飛虱開展了不同藥劑田間防治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與用量
供試藥劑有30%混滅·噻乳油(抑虱凈,江蘇東寶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80 mL/667 m2;18%吡·噻可濕性粉劑(蚜虱寧,浙江平湖農(nóng)藥廠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50 g/667 m2;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撲虱靈,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50 g/667 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50 g/667 m2;40%毒死蜱乳油(毒絲本,上海惠光化學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100 mL/667 m2;5%氟蟲腈懸浮劑(銳勁特,拜耳杭州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chǎn)),商品用量為40 mL/667m2。
1.2供試水稻品種
供試水稻品種為秈型雜交稻Ⅱ優(yōu)084,于6月9日移栽。
1.3田間試驗設(shè)計及方法
試驗點設(shè)置在舊縣街道舊縣村官路畈。各處理分別用以上藥劑對水50 kg均勻噴霧。小區(qū)面積為26.8 m2。田間上水。各處理3次重復(fù),隨機排列。調(diào)查方法為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盆拍2叢稻,分別調(diào)查稻飛虱蟲量及蜘蛛量。于7月25日施藥,此時為白背飛虱種群的主害代五(3)代高峰期,若蟲占72.3%,以中齡若蟲為主,低中齡若蟲比例約為85%;而褐飛虱正處于主害代的前代五(3)代的前期,若蟲占78.5%,以低中齡若蟲為主。施藥前分別調(diào)查各處理小區(qū)稻飛虱蟲口基數(shù),藥后3、7、10、15、20、25 d分別調(diào)查各處理小區(qū)稻飛虱殘留蟲量,并分別計算對稻飛虱各種及總體校正防效。
2結(jié)果與分析
施藥前各處理小區(qū)稻飛虱蟲口基數(shù)平均為87.3頭/叢,其中若蟲平均為63.3頭/叢,占72.5%,成蟲平均為24.0頭/叢,占27.5%,以中齡若蟲為主。白背飛虱平均85.2頭/叢,占97.6%,褐飛虱平均為2.1頭/叢,占2.4%。
2.1對白背飛虱的防控效果
表1表明,藥后3 d對白背飛虱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為混滅·噻、吡·噻、吡蟲啉、噻嗪酮,校正防效分別為88.9%、88.9%、81.0%、73.2%,較差的藥劑為毒死蜱,校正防效為69.3%,最差的藥劑為氟蟲腈,校正防效僅為43.5%。藥后7 d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達90%以上的藥劑依次為混滅·噻、噻嗪酮、吡·噻、吡蟲啉、毒死蜱,防效明顯低的為氟蟲腈處理,僅為59.2%。藥后10 d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達90%以上的藥劑依次為吡蟲啉、噻嗪酮、吡·噻、混滅·噻,較差的為毒死蜱、氟蟲腈處理,校正防效分別為79.8%、73.6%。藥后15 d各處理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均在80%以上,且差異不顯著。藥后20 d各處理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以混滅·噻、噻嗪酮處理為優(yōu)。藥后25 d對白背飛虱校正防效仍在90%以上的藥劑處理僅為噻嗪酮、吡·噻、混滅·噻。
2.2對褐飛虱的防控效果
表2表明,藥后3 d對褐飛虱防治效果達80%以上的藥劑僅為混滅·噻,達70%以上的依次為氟蟲腈、毒死蜱、吡·噻,達60%以上的為噻嗪酮,防效以吡蟲啉處理為顯著低,僅19.5%。藥后7 d對褐飛虱防治效果達90%以上的藥劑處理依次為混滅·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蟲腈,防效又以吡蟲啉處理顯著差,為70.4%。藥后10 d對褐飛虱防治效果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均達87%以上。藥后15 d對褐飛虱防治效果達90%以上的藥劑處理依次為混滅·噻、吡·噻、噻嗪酮、氟蟲腈,其次為毒死蜱、吡蟲啉,在80%以上,混滅·噻與毒死蜱處理間防效差異達顯著。藥后20 d,防效在90%以上的為氟蟲腈,在80%以上的依次為噻嗪酮、吡·噻,在70%以上的為混滅·噻,毒死蜱、吡蟲啉防效均在60%以下。藥后25 d對褐飛虱防治效果在90%以上依次為噻嗪酮、氟蟲腈、混滅·噻,其余均在80%以上。
2.3對稻飛虱的總體防控效果及處理前后殘留蟲量變化分析
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3):藥后3 d,混滅·噻、吡·噻、吡蟲啉、噻嗪酮、毒死蜱對稻飛虱的總體防治效果較好,校正防效分別為88.4%、87.3%、78.3%、
72.1%、69.4%,以氟蟲腈防效為顯著差,校正防效僅為40.6%。藥后7 d,對稻飛虱的總體防效除氟蟲腈外均在90%以上,又以氟蟲腈為最低,校正防效僅為62.9%,防效差異已達極顯著。藥后10 d對稻飛虱總體防效達90%以上的藥劑依次為噻嗪酮、吡蟲啉、吡·噻、混滅·噻,防效較差的藥劑為毒死蜱、氟蟲腈,防效約77%~83%。藥后15 d對稻飛虱的總體防效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均在80%以上。藥后20 d,對稻飛虱總體防效在85%以上的藥劑處理為噻嗪酮、氟蟲腈、混滅·噻、吡·噻,防效較差的為吡蟲啉、毒死蜱。藥后25 d對稻飛虱總體防效各處理已差異不顯著,均在79%以上。
藥后15 d,稻飛虱蟲量每叢達5頭的有2個處理(混滅·噻、氟蟲腈);藥后20 d,出現(xiàn)稻飛虱每叢5頭以上的處理有吡蟲啉、毒死蜱、吡·噻;氟蟲腈、噻嗪酮、混滅·噻處理殘留蟲量則在每叢5頭以下;藥后25 d,稻飛虱蟲量每叢5頭以上的為吡蟲啉、毒死蜱、吡·噻處理。由此來看,噻嗪酮處理對五(3)代稻飛虱總體控制在每叢蟲量5頭以下,控效期長達25 d,并體現(xiàn)高效,其次混滅·噻、吡·噻、毒死蜱、吡蟲啉處理也較長,在15~25 d。
2.4各處理對蜘蛛、稻飛虱影響及相互關(guān)系
藥后15 d對各處理區(qū)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表4),各藥劑處理平均每叢蜘蛛量比cK明顯低的有毒死蜱、吡·噻、氟蟲腈處理,分別少52.1%、42.4%、41.3%,而混滅·噻、噻嗪酮、吡蟲啉相對較安全;藥后各處理蛛虱比最低的為CK,較低的為毒死蜱、氟蟲腈處理,其余均較高,表現(xiàn)蜘蛛、稻飛虱相互制約關(guān)系,蛛虱比越高,蛛量相對越高,施藥后尚能較好地體現(xiàn)并發(fā)揮其天敵對稻飛虱的控制效應(yīng)。
3小結(jié)和討論
田間防治試驗結(jié)果表明,噻嗪酮(撲虱靈)處理對稻飛虱高效長效,藥后7 d對白背飛虱、褐飛虱和稻飛虱總體校正防效均達96%~97%,控效期達25 d。噻嗪酮混配制劑[混滅·噻(抑虱凈)、吡·噻(蚜虱寧)]處理對稻飛虱也高效長效,藥后7 d,對白背飛虱、褐飛虱和稻飛虱總體校正防效均達到94%~97%,控效期分別為25 d、15~20 d,并表現(xiàn)速效性較好,但對稻飛虱總體效果及穩(wěn)定性,以及控效期不如噻嗪酮單劑處理。吡蟲啉處理對白背飛虱高效長效,速效性也較好,藥后3 d校正防效為81%,藥后7 d校正防效達96%,但對褐飛虱防效差,藥后7 d校正防效僅為66%,而對稻飛虱總體效果較好(以白背飛虱為主時),藥后7 d校正防效為93%,但控效期為15~20 d。氟蟲腈(銳勁特)、毒死蜱(毒絲本)處理對白背飛虱防效以毒死蜱處理較好,氟蟲腈較差,藥后7 d校正防效分別為59%、90%;對褐飛虱防效均較好,分別為91%、92%,但對稻飛虱總體校正防效以氟蟲腈較差,僅為63%,而毒死蜱較好,為90%,且控效期為15~20 d。
田間試驗結(jié)果還表明,處理后15 d,各處理區(qū)蜘蛛與稻飛虱數(shù)量比例差異大,以吡蟲啉、噻嗪酮、混滅·噻、吡·噻處理的蜘蛛密度相對較高,能較好地繼續(xù)發(fā)揮天敵的捕食控制作用。
因此,在褐飛虱五(3)代低齡若蟲盛發(fā)期,采用噻嗪酮及其混配劑可以較好地控制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發(fā)生密度,對蜘蛛也相對安全,可以作為治前控后的策略防治的主要措施。對褐飛虱等害蟲的再猖獗,應(yīng)積極采取綜合治理措施,要加強稻田生境系統(tǒng)的維護,大力推廣有效防控策略,科學合理使用農(nóng)藥,并充分利用、發(fā)揮蜘蛛等捕食性天敵的控制效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