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小特
(接上期)
1986年3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聯(lián)名呼吁“中國要跟蹤研究國外戰(zhàn)略性高技術的發(fā)展”,鄧小平同志在這份建議書上作了“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批示。
中央很快便組織了數(shù)百位專家就此事進行論證。之后,選取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御計劃、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的15個主題項目,作為我國今后發(fā)展高技術的重點。這就是“863計劃”。
由于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選定的第二個高技術領域,因此“863-2”至今被冠名在其研究子課題編號之前。航天專家在論證該領域的研究目標時,認為我國已經(jīng)具備了返回式衛(wèi)星、氣象衛(wèi)星、資源衛(wèi)星、通信衛(wèi)星等各種應用衛(wèi)星的研制和發(fā)射能力,但在載人航天方面仍是空白。
當時的航天部組織了載人航天可靠性論證。但由于載人航天投入大,風險高,直接經(jīng)濟效益不明顯,對于中國究竟要不要搞載人航天,專家們存在較大的分歧。這場爭論一下子又進行了5年。
“探月計劃算到今天,整整醞釀了10年?!睔W陽自遠院士介紹說,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探月構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的10年間主要是在進行論證過程,而且是“那種反反復復的論證”。
談論到這10年的醞釀,中國探月辦公室劉建忠研究員告訴記者,包括歐陽自遠院士在內(nèi)的很多專家,除了搞研究,10年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處游說和呼吁。
如果沒有科學家們的這些外圍努力和攻關,中國啟動探月計劃可能還會要再推遲。
就在爭論中,科學界的一些行動已在悄然地推動著中國探月計劃的前進。上世紀90年代初,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閔桂榮院士提出了中國也要搞月球衛(wèi)星的建議。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的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計劃的名義發(fā)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fā)展的建議》。1998年,裝備部863航天領域辦公室組織了楊嘉墀等航天專家對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國防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的“月球車”項目申請報告進行評審,通過了由清華大學牽頭的“月球探測機器人總體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分解”的立項研究,揭開了我國月球車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華大學組織了“月球探測技術研討會”,反響強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作了題為《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專題發(fā)言。“我國將在無人實驗飛船成功飛行的基礎上,實現(xiàn)載人航天飛行。在空間探測方面,將實現(xiàn)月球探測,并積極參與國際火星探測活動,使我國的空間探測技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边@是中國高層首次公開表明探月決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fā)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7年的游說和呼吁終于有了結果。2001年,由歐陽自遠院士牽頭制定的‘發(fā)射繞月衛(wèi)星第一期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終于通過了國家評審。2001~2002年間,孫家棟院士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對首期目標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綜合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科學目標明確、先進,技術能夠實現(xiàn),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問題。2003年9月,中央最終同意并批準了這個計劃。
“把繞月衛(wèi)星發(fā)上去,這是被逼出來的。印度已經(jīng)宣布2007年發(fā)射繞月球衛(wèi)星,他們的技術力量挺強,我們必須得趕到前面去,現(xiàn)在時間已經(jīng)很緊了。”中國“雙星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劉振興院士說。
編后語:中國航天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成功進行了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實踐,堅實地邁出了深空探測的第一步。如同1970年“東方紅一號”將樂曲傳向神州,2003年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向世界問好一樣,2007年“嫦娥一號”對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的成功探訪,鑄就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第三個里程碑。收獲了2007年宇航事業(yè)豐收的航天人,正滿懷信心地邁入跨越式發(fā)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