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育群
圣馬力諾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山脈上。一千多年里,靠險要地形與危崖上高聳的堡壘緊守。
中國古人云“治國如烹小鮮”,圣馬力諾真的就像一道小炒,國王站在惟一的山頭,眼底盡覽自己的臣民,所有人都有一試小國君王的沖動,就像真的臨廚掌勺的沖動一樣,看自己能炒出一盤什么樣的菜來。圣馬力諾是否會因此而經(jīng)常發(fā)生內(nèi)訌呢?我想,如果有,這樣的沖動一定是一個“元兇”。權(quán)力的欲望也是人的本性之一。若再加上一個陰謀家“皇后”在一旁慫恿,熱血男兒哪個不會振臂一呼?也許,小國比大國更難得安寧。
但圣馬力諾幾百年間主旋律卻是和平。在尋找和平原因時,我分出內(nèi)因與外因,內(nèi)因呢,是家族與民主的原因,讓這樣的紛爭變得有序。它擁有自己的法律,并以單一的法律來調(diào)整、監(jiān)督國家的民主生活。外因呢,中國智者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一個道理,那是借樗樹說的故事:樗樹沒有什么用處,它才沒被砍伐,長久地活在世上。無用之用正是樗樹最大的用處。圣馬力諾的和平也應(yīng)是這個道理。一座貧瘠的山,再加上懸崖高聳,易守難攻,攻下來也沒有什么用處,于是,它成了一個有著1700年歷史的最古老的共和國。王國與王國間的戰(zhàn)爭它還夠不上級別,意大利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時,還是讓圣馬力諾像一棵樗樹一樣遺世獨立。
國中之國的圣馬力諾泰然自處,除了無用之用的緣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寬容——古羅馬培養(yǎng)的民主精神也能讓“異類”和平共存。有意思的是,窄窄的公眾大樓廣場,自由女神像也手握一桿標(biāo)槍。這說明圣馬力諾人還懂得另一個真理:和平離不開武力。這個世界只有武力的平衡與牽制,和平才會降臨。
晚上,住在山上一家大賓館,說它大是因為它是圣馬力諾國最大、也是最高檔次的賓館。但如果從規(guī)模來講,中國內(nèi)地許多縣城的招待所比它還大。這里的大與小是不能以原有的概念來理解的。就像你不能把它當(dāng)成一座普通的賓館,因為許多國家的元首來訪也下榻在這里。如果時間湊巧的話,你完全可能與“首腦人物”在不很長的走廊內(nèi)擦肩而過,彼此禮貌地點頭微笑。大家到了一個小國,連拉開身份的空間也沒有了,只得平等,只得彼此彼此。
我們上山的時候,就有一輛警車開道,國賓車隊跟在我們的車后。大家一路同行,但卻不知身后那位來訪的人物是哪國政要。我們的車停下,他們也在同一個大門停車。這也算得上小國旅行的一種樂趣。我曾暗自揣度,圣馬力諾的首腦與大國的首腦坐在一起會談是個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從國家規(guī)模來說,他不比中國的一個鎮(zhèn)大——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2.4萬。中國倡導(dǎo)的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得到全世界的響應(yīng)。因為圣馬力諾的小,它的官員也是平民化的官員,每天從別人屋檐下走過,前往公眾大樓處理國務(wù),他們就沒有辦法不平民化。
上山時導(dǎo)游的口吻也蠻有意思,她在離圣馬力諾國境線還有一段距離時,就不斷強調(diào)這里是圣馬力諾,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圣馬力諾國界線,我們已經(jīng)到了另一個國家。她惟恐別人不相信這是一個國家,而只是把它當(dāng)成一個景點,只是過一道普通的門(那門也只是象征性的)。別的景點可能還要買門票,進圣馬力諾可長驅(qū)直入,你不留神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到了別人的國土上。
(王京京摘自《廣州日報》200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