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人是萬物之靈,一旦打定某種動物的主意,這種動物就難以逃脫。
在我們這里,每到秋冬時節(jié),就有一種菽鳥,成幫結伙地出現(xiàn)于村邊田野中。菽鳥體形似麻雀,長得白凈好看,頭頂呈艷紅色,叫聲很好聽。特別是雄鳥兒,俗稱“大紅公子”,胸脯為紫紅色,鳴叫時發(fā)出一長串的嘟嚕。正是菽鳥的這種魅力,引起了人的興趣。
上世紀80年代,我們這兒有許多菽鳥,一群達幾百只。它們時而在空中盤旋,時而降落到地面,此起彼伏,頗為壯觀。遺憾的是,人類的無知和貪婪,損毀了這種風景。
捕捉菽鳥的器具叫“滾籠子”,一般用高粱秸和苕條制作。凸起的部分為一單間,專門裝鳥游子。每到秋末冬初時節(jié),一些男孩子便背著滾籠去野外捉鳥。也有一些老年人,把籠子掛在房前屋后的樹上,等待鳥兒自投羅網(wǎng)。捕獲到的鳥兒大都成了人的美食。
為了吸引更多的鳥兒,捕鳥者都選用“大紅公子”做游子,因為它很有感召力。只要它聽見同類的聲音,就在籠中聲嘶力竭地呼叫,直到把空中的鳥兒喚向地面。在整個捕鳥行動中,人是策劃者、旁觀者、坐收漁利者。最可悲可恨的則是鳥游子,本來它身陷牢籠,是一個受害者,卻要招來同類落難,成了人的傀儡和“幫兇”。而那些本可以自由生活的鳥兒,卻因不明真相,上當受騙,成了犧牲品。
如今,菽鳥在我們這兒已很少見,想來是由于它們太傻、太貪、太無知,抵不住誘惑,才被人捉拿得所剩無幾。隨著菽鳥的衰亡,曾經(jīng)大顯身手的滾籠子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菽鳥由盛轉衰的變遷中,人是始作俑者和導演者,而最終又是悲劇的承受著。因為生物多樣性及生態(tài)受到破壞,人類也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在給鳥雀設計時,自己往往也在上同樣的當,忘記了“見利而不見害,見食而不見鉤”的教訓。
(馬樹強摘自《老年日報》
200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