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恰好踩在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節(jié)拍上。盡管中國并非遭受打擊最劇的國家,但寒流已撲面而來。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終將參與城市化的進程,分享現代化的利益。今年是高校擴招十年,盲目擴招是否導致就業(yè)難,雖然教育部甫一承認立即改口,但人數屢創(chuàng)新高的畢業(yè)生,早被就業(yè)市場視為每年定時引爆的麻煩。在提高適齡人口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上理應大有作為的職業(yè)教育,滿載問題行駛在主流視野邊緣。
不景氣的經濟年景里,老板們信奉現金為王,職員們想要保住飯碗,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較低的普通工人群體,最可能在產業(yè)升級與危機效應的雙重壓力下被率先甩出。國家僅僅依靠在一部新《勞動合同法》里做出道德表態(tài),高屋固然已建瓴,問題是屋檐下的人伸碗向天只能接到雨水,接不到薪水。
最該政府做的,是更長期更具公共性更能體現公平性的事務,最簡單的無非兩件,一是教育,二是減稅。前者惠及大眾,提升人口素質,讓人們更能掙錢;后者藏富于民,讓人們更敢花錢。繼續(xù)搞大工程上大項目,雖說是舊思路,但畢竟見效快,只是在舊體制下人們對正常的行政成本與非正常的腐敗成本,仍需有充分的預估。
日本曾在“失落”中徘徊十年,原因之一就是形勢不夠嚴峻,“慢衰竭”消磨了改革的緊迫感。國內諸多矛盾久拖不決,多領域的改革呼聲幾起幾落而不見行跡,或許此時,在冷風習習中,人們終于振衣而起!待來日回首,真?zhèn)€是多難興邦!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