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強
當前對開發(fā)商來說,現金流是最重要的,斷臂求全也是好漢之舉;長遠來看,要拓展多元化融資自救,避免重蹈“華山一條路”的覆轍。
全球金融海嘯中,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春江水暖鴨先知,房企H股最先感受到海外寒風。從2007年11月到2008到11月間的1年間,海外房地產類H股大幅縮水,市值縮水都超過75%,合生創(chuàng)展、富力地產和盛高置地3只股票市值縮水超過90%,僅剩下一年前市值的1/10??s水量上,富力地產市值縮水達1000億,碧桂園縮水總量更多,達到1300億,相當于兩個蘇州市的GDP。房地產企業(yè)遭遇到生存危機。
2008年10月,國房景氣指數連續(xù)10個月回落,達到99.68點,兩年來首次處于“不景氣”線以下。1-10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4.5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6.5%,商品房空置面積同比增長了13.1%(截至10月末)。北京、上海成交量嚴重萎縮,分別達到了49.6%和40.4%。全國70個城市中,有35個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下降,深圳和廣州的新建住宅銷售價格降幅較大,同比下跌15%和7.4%。一連串的灰色數字,讓整個市場信心全面受挫。
金融風暴下,市場前景不明朗,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無論是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選擇了觀望。2008年第三季度,上海商品房的消化率僅為58%,交易慘淡,觀望氣氛濃郁。
金融風暴也引起海內外信貸緊縮,房地產企業(yè)的資金鏈在2008年遭遇了大考。
2008年我國房地產行業(yè)資金出現了巨大的缺口,約達7000億元。至2008年9月,全國共有120余幅土地流拍。臨近年關,面臨清償銀行貸款的壓力,開發(fā)商不得不降價銷售或賣地求生。南京城區(qū)樓盤的打折銷售,招商地產出讓旗下子公司來緩解資金困境等策略,皆為應急之舉。近月來,有十余家房地產企業(yè)向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提交了股權轉讓申請。面對如此危機,這條緊繃了14個月的資金鏈是否會戛然而斷?
地產全行業(yè)陷入了數年來最為艱難的蕭條局面。6萬多家地產公司,數以萬計員工的就業(yè),眾多白領和農民工的收入,都系于一條產業(yè)鏈的興衰。作為“重要支柱產業(yè)”,房地產業(yè)有著最廣泛的關聯影響,其低迷狀態(tài)必將傳導到下游的建材、建筑施工、家居等行業(yè),上溯至上游的鋼鐵、水泥、土地等行業(yè),乃至金融安全。地產行業(yè)在信貸政策重負下的蕭條,比想象的后果更為嚴重。
假如有大型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倒閉,從而影響到銀行對企業(yè)的信心,進而引起信貸緊縮,是不是會驚起像雷曼兄弟、AIG那樣的波瀾呢?
為應對危機,中國已連續(xù)降息,并推出擴大內需的“4萬億”計劃。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且出臺了一系列放松首次房貸的政策。然而,面對市場這樣低迷的局面,救市不容松懈:當前對開發(fā)商來說,現金流是最重要的,斷臂求全也是好漢之舉;長遠來看,要積極拓展多元化融資自救,避免重蹈“華山一條路”的覆轍。
為活躍市場氣氛,積極放開戶籍政策,拓寬購房群體是不錯的手段;而商業(yè)物業(yè)不是必需品,與住宅的目標消費者不同,放開商業(yè)物業(yè)市場,也是政府的一條良策。上次房地產低谷時,出臺了買樓退稅政策,如今也不妨借鑒。(作者為基強聯行投資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