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
他的小品,往往能做到鋪得開,收得攏,經(jīng)緯交織,觸類旁通,在看似散淡中將主旨娓娓道出,令人讀后會心一笑。
曹正文在今年上海書展前拿出了隨筆集《我說風月無邊》,這已是他的第58本個人專著。如加上他主編的119套叢書,已向讀者奉獻了177部圖書。縱覽這些書籍,從涉及領域而言,稱其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似不過分;就著書立說而論,曹正文也堪稱著作等身了,無論在新聞同行還是在專業(yè)作家中,也似不多見。
曹正文在27年的新聞生涯中,從當記者,做編輯,到主編《讀書樂》??d,他在愛崗敬業(yè)的同時,還發(fā)表1000余萬字作品。除了用“米舒”筆名寫了1000多篇知識小品答讀者問,還寫了600多篇散文發(fā)表在“夜光杯”副刊上。在2006年《新民晚報·夜光杯》優(yōu)秀作者的廣大讀者評選中,他得票最多。可見,曹正文的珍珠小品是很受廣大讀者歡迎的。
正文獲得如此成績是相當不易的,十年浩劫期間他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刻苦學習唐詩宋詞。后來他師從復旦大學著名教授章培恒先生,用3年時間通讀了《二十四史》,并用文言文做了30篇《古文觀止》的讀書筆記,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古文底子。進入新民晚報社后,他拜新聞界老前輩馮英子先生為師,扎扎實實地踐行馮老的教誨:“要當一個正直的新聞記者。做記者還要做一個多面手,不僅要學會寫通訊、特寫、故事,還要學會寫評論、散文、連載小說,報紙版面上缺什么,你就應學會補什么?!闭驗樗哂休^廣博的知識和掌握多種寫作技能,所以做一行像一行。這本《我說風月無邊》,實際上就是曹正文通曉文史、旅游、古玩、文物等各類知識并加以融會貫通和藝術再現(xiàn)的產(chǎn)物。我記得著名出版家、雜文家羅竹風先生也曾說過:“曹正文是當代新聞界的雜家?!?/p>
雜家二字,對于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應該是不低的評價。特別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網(wǎng)絡時代,真正能做到雜而不亂,雜而不塞,雜而不空,于雜中梳理微言大義,又談何容易!
再以這本專談風月的隨筆集來說,無論他寫山、寫水、寫亭、寫樓,還是寫玉、寫瓷、寫茶、寫劍,都是信手拈來,旁征博引,以小見大,一氣呵成,字里行間或者講述作者的親身體驗,或者表達作者的審美情趣,一事一物,均成文章。更為可貴的是,這些文字絕不停留在單純的摹寫山水樓閣、庭院古鎮(zhèn),而是通過展現(xiàn)這眾多名勝古跡的歷史傳說、怡人景色與風土人情,來進一步發(fā)掘和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與精髓。譬如寫園,大家知道中國園林素有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之別,而后者給人的感覺似乎更加親切。作者的故鄉(xiāng)蘇州以私家園林著稱,多達200余座,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筆豐厚遺產(chǎn)。它出現(xiàn)在蘇州這座精致的古城,一方面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狀態(tài)的蘇州,有著強大的物質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更說明了曾經(jīng)走出70多位狀元的文化名城蘇州,素來保持著喜好讀書的風尚以及內(nèi)斂自省的處世方式。故而蘇州園林的存在,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更是精神層面的。引申開去,在曹正文的筆下還涉及小巷老街等風物,都不難讀到中國的民俗對水土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給讀者以思想啟迪和精神享受。這種在執(zhí)筆為文時,運用虛與實的渾然一體,情與理的相互交融,曹正文已達到了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的地步。故而他的小品,往往能做到鋪得開,收得攏,經(jīng)緯交織,觸類旁通,在看似散淡中將主旨娓娓道出,令人讀后會心一笑。在結構上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小品那種空靈奇譎與嫵媚婉轉的多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