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海
【摘要】教師的答疑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和質疑形式的差別,答疑必須順之而行,隨之而化,嚴格遵守個性化原則以達到因材施教、因問而教、教學相長、答問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發(fā)問;答疑;個性化原則
學生有疑有問,教師就要有問必答,那么怎樣才能更好的答疑呢?長期以來,這方面的理論指導比較少,實踐活動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有的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把答疑看作是直接告知學生結果的一個簡單程序,往往輕率作答,鬧出了笑話;有的教師尚未弄清學生的疑點所在即大說一通,教師這邊侃侃而談,學生那邊不知所云,結果是越答越疑;有的教師不看質疑對象,問什么答什么,千篇一律,久而久之,造成好發(fā)問的學生懶于思考,愛思考的學生懶于發(fā)問的不良后果,無形中破壞了師生答問的和諧氣氛,扼殺了學生生動活潑的創(chuàng)造性……之所以存在這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忽視了答疑的要略,沒有探索答疑的基本規(guī)律,沒有解決好答疑的原則問題。答疑有一些基本原則,“個性化”即是其中一個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其實答疑的個性化問題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蓖瑯拥膯栴},孔子卻做了不同的回答。對此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十分不解,就請教孔子??鬃诱f:“求(冉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边@里孔子因材施教,根據子路和冉有二人思想性格的差異進行了巧妙答疑,可以說是答疑個性化的光輝范例,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既然學生的個性和質疑形式都存在這么多的差異,那么,教師的答疑也必須順之而行,隨之而化,嚴格遵守個性化原則。要運用好個性化原則,首先,必須深入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熟悉他們的思想性格,一貫的學習態(tài)度、學業(yè)現狀等等,做到因人而答。對于那些性格深沉內向、輕易不提問的學生,教師要熱情平易,多予鼓勵,肯定其已有的思維成果;對于那些性格外向淺露,動不動就發(fā)問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向縱深思考,不可隨便作答。其次,必須深入了解發(fā)問者的疑點所在,發(fā)問的角度等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問而答、答到點子上,增強答疑的針對性。再次,要了解學生的發(fā)問動機、思維過程和思維程度,做到相機而答。同一問題,有的是只想知道結論,不管其依據是什么、如何推導;有的是已知結論,只是尚有疑點沒有想透;有的是什么都知道,只是想反過來測試一下教師的水平而已。教師一個腦子應付那么多腦子,只怕再淵博也有應接不暇、捉襟見肘的時候,所以多了解學生的動機和思維,多借用學生的腦子應是教師明智的選擇。
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學生攝取知識的渠道早已不再單一,學生看到的你未必看到;學生讀到的你未必讀到;學生已經知道的你未必知道;學生已思索出結果的問題你可能尚未觸及。如此形勢下,你的答疑還能時時處處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嗎?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規(guī)定時間內做一套試題,結果教師的答疑速度和答疑質量還比不上少數學生,反常嗎?不反常。教師專業(yè)文化積淀的豐厚、思維深而且廣,學生一時無法比及,但知識的鮮活、思維的敏捷,恰恰是學生所長。
所以說,要運用好個性化原則,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必須謙抑虛納,尊重學生的個性,從而隨機建立學生的個人檔案,做到因材施教、因問而教、教學相長、答問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