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中等
有些題目看似簡單,但仔細想想,卻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圖1中有△PAB和△QAB,問:△PAB與△QAB的面積之比是多少?
這個問題不難解答.因為三角形面積等于底和高之積的一半,顯然△PAB和△QAB共底,要求面積之比,只需求兩三角形的高之比.作出兩三角形的高PD、QE(如圖2),可得 = .那么,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作兩個高,測量兩次,作一次計算,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有沒有更簡單一點的辦法呢?因為作高比較麻煩.如果只是尺子一擺,順手作出,那么就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誤差.可不可以避免作高呢?辦法也是有的.可以延長PQ、AB(如圖3),使之相交于點M,則有 = .這是為什么呢?
學過相似三角形的讀者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PDM ∽△QEM,因而有 = .那么,沒有學過相似三角形的讀者能否明白其中的道理呢?辦法仍然是有的.在直線AB上取點N(如圖4),使得MN = AB,于是 == .這里用到了“同高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等于底之比”.因為我們把PM看成△PNM的底,把QM看成△QNM的底,那么△PNM和△QNM就成了同高三角形.
回顧我們思考的過程,從中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不要放過那些表面上看似尋常的問題,它們的背后也許還有很多你沒弄明白的東西.
第二,找到一種解決方法的時候,不妨再想想,有沒有更簡單、更高明的方法.
第三,更簡單、更高明的方法也許要用到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不妨進一步想想,能否用更少的、更基本的知識來說明它.
問題并沒有結(jié)束,我們還可以舉一反三.圖1中畫出的兩個三角形有一條公共邊AB.但是,有公共邊的兩個三角形情形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位置并不一定像圖1那樣.下面我們給出一個定理.
共邊定理若直線AB和PQ相交于點M(如圖5,有4種情形),則有 = .
可能有讀者會認為,既然有4種情形,就應(yīng)該分情況進行討論了,那多麻煩?。∑鋵嵅槐鼐o張,證明過程和我們前面的推理完全一樣,照搬就可以了.
證明:在直線AB上取一點N,使得MN = AB,則△PMN與△QMN共高(分別以PM、QM為底),則有 == .
從本質(zhì)上講,共邊定理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這一性質(zhì)的推論.它的用途相當廣泛,下面舉幾個例子.
例1如圖6,在△ABC中,D、E分別為AC、AB邊中點,CE與BD交于點F.求證:CF = 2FE.
證明: === 2. 故CF = 2FE.
本題相當于圖5(1)中的情形.點F實質(zhì)上是△ABC的重心.
例2如圖7,在△ABC內(nèi)任取點G,連接AG、BG、CG,分別交BC、CA、AB于點D、E、F.求證:
++= 1.
證明: ++=++== 1.(可參照圖5(2))
例3如圖8,在△ABC中,點D、E分別在邊BC和AC上,且BD = BC,CE = CA,AD、BE交于點R,求和.
解:由共邊定理, === ,故 = ;=== 1,故 = .
例4(第15屆“五羊杯”九年級數(shù)學競賽試題)如圖9,△ABC中,BP ∶ PQ ∶ QC = 1 ∶ 2 ∶ 1,CG ∶ AG = 1 ∶ 2,求BE ∶ EF ∶ FG.
解:設(shè)S△ABC = 1,則S△ABP = ,S△AGP = S△APC = · = ,S△ABQ = ,S△AGQ = S△AQC = · = , == , == ,故BE = BG,F(xiàn)G = BG,EF = 1 -- BG = BG.BE ∶ EF ∶ FG= 11 ∶ 16 ∶ 6.
例5如圖10 ,過△ABC的頂點B的兩條直線BG、BH與BC邊上的中線AD交于點E、F,且AE ∶ EF ∶ FD = 4 ∶ 3 ∶ 1,求S△BAG ∶ S△BGH ∶ S△BHC.
解: == · = ; == · = .從而S△BAG = S△ABC,S△BHC = S△ABC,S△BGH = 1 -- S△ABC = S△ABC.
故S△BAG ∶ S△BGH ∶ S△BHC = 3 ∶ 4 ∶ 2.
一個定理的用途越多,越說明這個定理重要.從上面幾個例題來看,共邊定理的作用確實不小.掌握好這一有用的工具后,甚至一些給九年級學生做的奧賽題,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就能很好地解決.以后我們會對共邊定理作進一步的探討.Y
中學生數(shù)理化·八年級數(shù)學華師大版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