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川
10個山東農民,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去四川抗震救災。
他們要去汶川
山東,莒縣,洛河鎮(zhèn),東皂湖村。
劉中明坐在電視機前,看著CCTV里不斷播放四川地震的畫面,哭了。
他看了一下午電視,難受了一下午。晚上,他坐不住了,擱下還沒吃完的飯,去了劉光波家。他要和劉光波商量去四川救人的事兒。
這一夜,一夜未眠。
14日凌晨,連他倆一共10個爺們兒,揣著從劉光波家墻上揭下來的一張中國地圖,背了100多斤煎餅,帶了十把鐵锨,兩把洋鎬,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他們要摸黑去四川。
顛簸了四天三夜、3000多公里,終于到達四川。
最先說出10位農民兄弟感人故事的,是一位名叫單玉強的大連志愿者。劉中明他們的照片被發(fā)到網上,舉國贊譽。
他們就這樣成為“史上最牛的救援隊”。
向西南挺進
秦嶺,他們繞著綿延的山翻了一天一夜,還沒繞出去。這10位莒縣農民,都是在平原長大的,根本沒見過這么高的山,對路況路情十分不熟。他們自制的那輛“高級臥鋪”,車斗的2/3都是物資,剩下的一點地方供他們休息,連躺也躺不下。累了,他們就倚在物資上睡一會;餓了,就吃口煎餅。
一路上,除了問路幾乎沒有下過車。三輪車非常顛簸,有時候能把人顛起一尺多高,抓不牢就得甩下去。
問路的時候,劉光瑞蹲在電線桿后邊抽煙解乏,大家為了找樂,就假裝笑話他,把他弄了個大紅臉。
其實,大家都知道,劉光瑞是救援隊里年齡最大的。60歲的人,顛簸那么長的路,身體確實受不了。
晚上,秦嶺下著雨。路,只有車那么寬,剛能容下三只輪子。兩邊是懸崖,扔下去什么東西,連個響聲都聽不到。當時只要稍偏一點,就有可能掉到懸崖下面……救援隊以20邁的速度往前挪。
20邁是什么概念?就是騎自行車都比那個快。正當大家小心翼翼地往前,忽然方向盤不聽使喚了!車吱嘎吱嘎一個勁地往后倒……當時嚇得這幾個爺們兒扯開嗓子就喊,撲通撲通都跳車了……這時,有人發(fā)現(xiàn)一個輪子陷了下去,他們又都跑過去,使出渾身力氣拽車。
車總算給拽回來了。當時年齡最小的劉守欣,嚇得癱在地上……
這輛三輪車和別的車相比,顯得那么奇特。幾乎所有的車都能超越他們,都是四個輪子的。在高速公路的收費處,他們被很多收過路費的人奚落,那時還沒有免收抗震救災車輛的費用。有人還勸他們回去,但他們依舊執(zhí)著地,向著西南方向挺進。
也有許多人向他們行注目禮。有人看到車牌是“魯”,就猜他們是山東的,站在路邊,一個勁給他們豎大拇指,喊:“山東人!山東人好樣的!”
有一個開轎車的,看到他們的三輪車,感到很驚奇,邊開車邊問:“你們怎么開輛三個輪車啊,去干嘛???”當他得知這些農民從山東來,去四川救災,他拍著方向盤朝他們喊:“神人?。∧銈兪巧袢?!”
為了看清楚他們這輛車,他特意超出去老遠,在很遠的地方停下來,一定要看看這輛三輪是怎么“噗噗噗”地往前走的。他攔下他們,還非要跟他們合影。那個人走了之后,大家嘰里咕嚕地重新爬上車。愛開玩笑的劉守華大笑:“哎喲,咱這破三輪比他那個四個輪的都威風?。 ?/p>
這輛為他們立下汗馬功勞的三輪,在他們救災回來之后,再也沒法回到他們身邊,它將被綿陽地震博物館收藏。
三輪車的主人劉中停對這輛車難以割舍,因為這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平時用這輛車幫別人拉貨做點小生意,他說:“我和這三輪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和我媳婦在一起的時間還要長!”
全國人民都說他們牛
劉中富是救援隊里惟一一個戴眼鏡的。
他大學畢業(yè)后,重新回到村里當農民,就是想回報鄉(xiāng)親。他是個知恩圖報,對土地對農民很有感情的人。
他8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拉扯著3個孩子,如果不是靠鄰居幫著,娘仨還不知道過什么樣的日子。這次他去救災也是一樣,他覺得應該去幫農民兄弟一把,只不過兄弟遠在四川。他走的時候,并沒有跟妻子打招呼,走到路上了,才給妻子發(fā)了這樣一條短信:“就當我這輩子做了一件好事吧?!?
在隊員劉光波拍的300多張照片里,有一張是一個女孩站在帳篷里往外張望,天下著雨??雌饋?,女孩的眼神非常寧靜。
這是劉光波這輩子第一次“偷拍”。當時,那個小姑娘站在他們搭的帳篷里,他心里很高興,因為她站在他們親手搭的帳篷里?。∷麄冸m然是農民,但也能為她遮風避雨!
分不清誰是救援者,誰是災民,大家都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劉光波一邊哼歌,一邊干活。以前進城,劉光波總覺得農民比別人矮一截,看著城里人,心里總覺得他們不會正眼看他。他一進城就很壓抑:是不是我的衣服又臟了?是不是我身上又臭了?心里真不是個滋味。其實他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么看,但是心里總有這么一個疙瘩。但是在災區(qū),大家一起搬磚,不分高低貴賤,不分城里農村,人和人沒有任何差別。當時的感覺,就像他上小學時寫作文用的詞: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他越干越有勁,一點不覺得累。他最喜歡的一首歌是《我的中國心》,當時真就找到了那種感覺,所以,在整個干活的過程中,他一直哼著這首小曲。
他們所拍的照片,有一半是記者采訪時跟他們的合影,他們救災的場面很少。
他們覺得自己的經歷沒什么可以拍的。他們以前從沒見過記者,能和人家合影覺得很光榮。他們是農民,以前從沒有受過這樣的“待遇”。全國人民都說他們很牛,做了很多事,可他們自己并沒有覺得做了什么。
“我們只是去幫個忙。就像村里誰家著火一樣,老少爺們都得伸出手幫幫。”
他們原來個個都是活雷鋒
劉中彩本來是個大胡子,走的時候就該理發(fā)了,由于走得很急,他什么東西也沒帶。到了災區(qū),他感覺自己的長胡子非常礙事,也找不到理發(fā)的地方,就用劉中富的刮臉刀刮胡子。
刀片好像幾百年沒有磨過,太鈍了!他把左臉的胡子刮好,可右臉的胡子卻怎么也刮不掉,所以,他的半拉胡子在災區(qū)成了一景。直到兩天后,有志愿者送給他一把新刀片,劉中彩才把他那半臉胡子給刮利索了。
在別人眼里,劉中彩是個很臭美,很講究的人。他平時特愛給隊員們講大道理了,老“教育”他們,別提有多煩了……
這跟他的經歷有關。他在青島港務局打工的時候,他宿舍和他干活的地方,非常干凈,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抹桌子,連一點死角也不放過。時間長了,他就養(yǎng)成習慣了,抽煙的時候都有煙灰缸。在農村,鮮有煙灰缸,但他從不往路上隨便扔。他也把衛(wèi)生習慣帶到了災區(qū),每次在救助站吃完飯,他都會把方便面的袋子以及別的垃圾,拾掇起來收攏到一塊兒扔到垃圾簍里。他跟隊員說:“咱不能丟農民的臉啊!我們要給山東人爭面子!”只要隊里有人一“窩囊”,他就開始嘮叨。隊員們給劉中彩起了個外號:外星人。
這個農民救援隊之所以能夠義無返顧地去四川救災,跟他們一貫的品質是分不開的。劉守貴話不多,靦腆得像個大姑娘,可他“該出手時就出手”,以前打工的時候,他曾經下水救過一個人,差點搭上自己的命。后來,他跟那個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
“見死不救,那還算人嗎?”這是劉守貴去四川救災的惟一信念。
他們還和從前一樣平靜
6月2日,這支“史上最牛救援隊”返回家鄉(xiāng)。
天太熱了,劉中富的妻子想吃個西瓜。她切開第一個西瓜,覺著熟過了,又切了一個,還是熟過了,她一連切了三個。
這20多天,劉中富去災區(qū)了,家里種的西瓜全給耽誤了。
她和丈夫一樣,也戴著近視眼鏡,他倆是村里惟一戴眼鏡的小兩口。她大學畢業(yè)后很想留在鎮(zhèn)上工作,可是為了丈夫,也回村當了農民。她說自己肯定支持丈夫去四川,所以,對丈夫走到半路才給她發(fā)短信的事,稍微有點“那個”。
記者來了一撥又一撥,然后又走了。
村子,還和從前一樣平靜,只是在村頭多了一條“歡迎抗震救災的英雄歸來”的紅色條幅……
幸福感悟
10位農民兄弟,帶著煎餅去救災,不能像解放軍那樣被冠以英雄的頭銜,也不能像醫(yī)生那樣被單位嘉獎,完全是農民特有的樸實和真誠讓他們做出了這樣的義舉!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樸實、善良,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他們的確是地震中“最牛”的救援隊!農民兄弟,向你們致敬!
我刊強烈提議,推薦他們?yōu)楸灸甓取案袆又袊焙蜻x人。
在這里,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劉中明,劉中停,劉守華,劉守秋,劉光瑞,劉中彩,劉中富,劉守欣,劉守貴,劉光波。讓我們中國人在心里,為他們立下一座豐碑。
(本文作者系齊魯電視臺《開講天下》編導)
sdznxf@126.com
(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