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雨
一
省作協(xié)的一位朋友取道沅陵去古丈,不是為了見我,是去看烏宿渡。他還說曾無數(shù)次從文章中讀到過烏宿這地方,特別是沈從文先生,更是不吝筆墨。心儀已久,這次取道沅陵就是想親歷一次烏宿渡,數(shù)一回鋪在小鎮(zhèn)石板街的青石板。
我們坐一輛小面包車前往烏宿。一路上,朋友很少說話,頭偏向窗外,看著幽幽的酉水河。我想,他一定是在捋理記憶中那些有關(guān)酉水河與烏宿渡的文字。到了烏宿渡,朋友才開口:文字里描述的就是這樣子。
遺憾的是文字中那個青石板小鎮(zhèn)不見了,我只好用二十年前依稀的記憶,指點著那個已經(jīng)消失舊鎮(zhèn)的輪廓。朋友說,小雨,不用說了,就讓它留在那些文字里吧。我說,這里已經(jīng)更名二酉鎮(zhèn)了。朋友說,烏宿,多好的名字呀,怎么要改呢。我無言以對。我在心里猜想,可能是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烏宿”這個詞不太吉利吧。
二酉藏書就是二酉藏書,烏宿渡就是烏宿渡,是歷史就應(yīng)該讓它沉睡在線裝書里。朋友的話有些道理。下午四點,朋友坐最后一趟去古丈的中巴車離開烏宿。送走朋友后,我便一人租坐一只機(jī)動小木船,渡過酉溪來到二酉山下。九百里酉水最后的一條支流酉溪,就在這二酉山下成“丁”字型注入酉水,完成最后的吸川納英,東去三十里匯入沅水。烏宿小鎮(zhèn)就在這個“丁”字的左邊,倚蟠龍傍二水。隔酉溪相望的“丁”字的右邊便是秦時藏書的二酉山,隔酉水相望的“丁”字頂邊是臥龍山。三龍爭一渡,一渡過二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宿渡。
當(dāng)天我沒有回城,二十年前的那輪清幽盈月一直高懸在我記憶的蒼穹。
二
第一次邂逅二酉月還是在二十年前,那時我在縣第四中學(xué)讀高一,校址在酉水與沅水交匯處,名叫太常的三角洲上。學(xué)校規(guī)定兩周連休,當(dāng)時叫“大周”。大周末的三天假日,便成了我們放飛青春的節(jié)日。一行三人,我們騎著自行車沿酉水河邊的公路,漫無目的地向上游駛?cè)ァN覀兙Τ渑?,用之不竭。那時,精神生活極為貧乏的歲月,消耗體力成了最時尚的消費。初秋時分,驕陽余威尤在,只是腳下的酉水沒了夏日的浮躁,清幽如帶,靜若處子。
酉水是沅水七大水系中最后的一條支流,在沅陵城西虎溪山下匯入水流湍急的沅水,后便折向東去,經(jīng)桃源、入常德,在德山腳下注入煙波浩蕩的洞庭湖。
不游沅水,難懂江河;不讀酉水,怎諳水韻?
酉水,又稱白河,最早我是從沈從文的《邊城》里讀到的。為什么叫白河,我?guī)е蓡栕x了許多有關(guān)這條河方面的書籍,其中包括沈從文先生的文集,也不曾找到片言只語的解釋。后來一次偶然機(jī)會,聽到了這個出處。白河之名相當(dāng)古老,在酉水上游河段,有“彭、田、白”三大族姓。彭田以酉水為界,左岸田地山林歸彭姓家族,右岸歸田姓。他們聯(lián)合起來對付后面遷徙而來的白姓,想將白姓人趕走??砂仔帐菑你渌哆吿油龆鴣淼臐O民,水性好,擅長水上作戰(zhàn)。彭田家族幾次征戰(zhàn)都沒有取得勝利,無奈之下就只好將這條酉水的統(tǒng)管權(quán)讓給白姓了。我想,這應(yīng)該是白河之名最好的解釋了。
車隊行約三十里,至酉水的第一個碼頭烏宿,一個同學(xué)的自行車爆了胎,我們只好渡到對面的鎮(zhèn)上去補(bǔ)。補(bǔ)胎費了一些周折,補(bǔ)好后夜幕也就落下了。我們只好留宿在烏宿小鎮(zhèn)上,等第二天回程返校。為了省錢,我們沒有住客店,而是去錨在河邊一條木制貨船的艙蓋上打起了行鋪。夜恬靜而飄渺,流水淌過淺水灘白色卵石發(fā)出嘩嘩的聲音,優(yōu)美得像催眠曲從我們的枕下響過,一會兒我們便和著水聲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時令畢竟入秋,深夜的河風(fēng)已經(jīng)很涼,我們被河風(fēng)叫醒了。月光下的烏宿渡空朦一片,石板街、樓閣、古樹、錨在岸邊的船只,一切都如同浸洇在水中。真實而虛幻。
一輪盈月,高高地懸掛在如黛的二酉山之巔。這是我與這輪二酉月的第一個相撞的滿懷,一點準(zhǔn)備也沒有??墒?,除了驚嘆我一點也不慌亂。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那種生命的千年之約吧。
三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次邂逅純屬偶然,這一次卻從容了許多,也膽怯了許多。二十年的準(zhǔn)備不僅僅是歲月的累計,秦都咸陽上空的那輪清幽明月,曾無數(shù)次在我的窗前灑下如霜的清輝。清輝中,金戈鐵馬、刀光劍影,像上演遠(yuǎn)古皮影戲一般。
從容,因為我是撿著《辭?!返捻摯a,循著注釋的方位,一路數(shù)著博士官伏勝的腳印而來。
膽怯,因為案頭那本凝重的《秦史》,無論編者怎么抽插倒裝,你都會找到那讓人膽戰(zhàn)心驚的一頁。
二酉山景區(qū)老總劉忠維先生聽說我想月下登二酉,欣然同行。劉先生溫文爾雅,像個讀書人。我們在半山腰一家農(nóng)家樂吃晚飯,劉先生說這里的米酒是天下最好的米酒。我說怎么解?他說“酉水酒之源”,二酉寨當(dāng)然酒之鄉(xiāng)了。很少喝酒的我,禁不住誘惑喝下了一小碗。下山的時候,暮色開始圍攏來。我們來到山腳二酉廣場一隅,一邊閑聊一邊等待那輪明月的升起。酉水河靜靜地在身旁流淌,我們的話題滲洇著木牘竹簡的霉味與清香。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論是文化還是戰(zhàn)爭都是狼煙四起。顛沛流離了十四年的孔子回到魯國,五年后,帶著絕世的遺憾長眠在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這位至圣先師尸骨未寒,歷史就迫不及待地合上了那本厚厚的《春秋》,進(jìn)入了群雄爭霸,戰(zhàn)火紛紛的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213年,秦國的博士淳于越反對采取中央集權(quán)的郡縣制,主張根據(jù)古來的制度,把土地分別封給子弟們,遭到丞相李斯的駁斥。李斯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xué)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wù)摗对姟?、《書》的處死,稱贊過去的而議論現(xiàn)在政策的滅族;禁止私學(xué),想學(xué)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力治”在秦國顯然是成功的,它使秦國迅速變得強(qiáng)大起來,將群雄紛爭的中國第一次統(tǒng)一了起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
有所不知的是,早在焚書事件前125年被五馬分尸的商鞅和20年前自殺于獄中的韓非,早就有銷毀儒家書籍的主張,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就身首異處,將這一千古罵名留給了李斯。讓李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五年后,自己會在自己殫精竭慮創(chuàng)建的空前繁華的咸陽鬧市被腰斬。這也算是對諸子百家嘔心瀝血吐出的文字和坑埋在腳下460多名方士與儒生靈魂的安慰吧。但我常常有這樣一個想像,在繁華的咸陽街頭,李斯被腰斬時到底是怎樣一派情景。除去他的親人,還有不有一個人偷偷地在人群中落下一滴淚來,如果有,我真的希望知道那是誰,是文人?政治家?或許這些假設(shè)都不成立,僅僅只是一個心底善良的人,面對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的逝去而難受。我希望不是后者。
在我們的閑聊中,一輪圓月從酉水河流去的遠(yuǎn)方升起,濕漉漉的。幾千年來,那輪明月都是在這若詩心一般清澈的酉水河沐浴之后,才緩緩移向神圣的二酉山之巔的,生怕世間的凡俗與塵埃褻慢了二酉的神圣。
四
大門是仿秦時建筑,白墻青瓦,朝向酉水流來的方向。酉水從鄂西、渝東南和湘西擠壓而成的崇山峻嶺中流來,眼見就要涌入這白墻青瓦的大門,突然就在山腳折向東去了。
進(jìn)入大門,是一條寬五米,高用巖石鑿砌的345級臺階的藏書大道。當(dāng)年這里是沒有這條寬敞大道的,清幽的月光下只有一條泛著清輝的崎嶇山道。
我們每向上爬一級臺階,伏勝負(fù)簡爬行的背影就清晰一輪。仿佛就在前面,邀我一步一步走向秦時的那輪明月。我想,最先感受到二酉山巔那輪明月律動的應(yīng)該是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早在伏勝到來之前73年,屈原被再次逐出郢都,流放沅水五溪一帶,長達(dá)8年之久。伏勝就是以屈原為坐標(biāo),《九歌》為地圖,“沅有芷兮澧有蘭”、“乘舲船余上沅兮”為索引關(guān)鍵字,從咸陽出來,躲過秦軍的搜捕,穿過無數(shù)艱難險阻來到二酉山的。
清輝下的藏書大道,顯得無比空靈,本來就灰白質(zhì)底的石階越發(fā)變得銀白了。走在前面的忠維兄回轉(zhuǎn)頭沖我喊,“伏勝,快點呀,秦軍快追上了?!?/p>
“不敵伏勝我是有理由的,”我說,“當(dāng)年伏勝背馱的是木牘竹簡,而我背負(fù)的卻是兩千多年的歷史,和這兩千多年來從未停止的傾泄而下的月光?!彼Q我為“伏勝”,我也只好呼他 “伏安”了。此時,我覺得幽默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顯得很必要??吹贸龇膊皇堑谝淮卧孪碌嵌狭耍蝗凰粫赖眠@么快,如此萬物空靈若禪境般的景致,任何一次抬足,落下時都怕驚憂了如水般月光。
爬完345級石價,抬頭便是萬卷亭。亭閣是全木結(jié)構(gòu),造型古樸雅致,很有書卷之氣。往左是絕壁斷崖,20余丈高。崖腳有一條棧道,穿罅鑿巖,順凹就凸,蜿蜓東去約50步便是掛斷崖臨酉水,傲然凌空的二酉飛閣。飛閣兩層半結(jié)構(gòu),為何要修那半截閣樓,是在暗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過參半,還是專為推崇“力治”的法家留下的?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誰知就在焚書事件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9年),那熊熊燃燒的火焰還沒熄滅,就遭遇了蘄縣大澤鄉(xiāng)(安徽宿縣西寺坡鄉(xiāng)劉村集)的那場滂沱大雨。陳勝、吳廣密謀殺掉秦尉,發(fā)動戍卒起義。戍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旗幟。
當(dāng)時焚書坑儒的政策十分嚴(yán)酷,“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斬);以古非今者,族(殺)”。百密之下,必有一疏,偏偏漏掉了《太公兵法》,而這本書又恰巧落到了對秦國有深仇大恨的張良手中。正是這個張良,輔佐劉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漢皇朝。我不知道該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歷史的幽默。
郭沫若寫《十批判書》也許是受唐人柳宗元《封建論》的啟發(fā),可他們所受到的禮遇卻有不同。官及國家副總理的郭沫若就是因為這部論著而退出政治舞臺的,而柳宗元的《封建論》卻倍受歷朝帝王青睞。1973年8月,毛澤東寫了一首《讀〈封建論〉呈郭老》的詩,否定了郭老,而希望大家應(yīng)該去讀柳宗元的《封建論》。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yè)猶在,孔學(xué)名高實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將政治與詩都做到極致的毛澤東,批判了分封制的落后,肯定了郡縣制的進(jìn)步。此詩規(guī)勸大家不要為定論束縛,應(yīng)客觀歷史地看待秦始皇和“焚書坑儒”。他還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特殊的朝代,一為隋朝,一為秦朝。這兩個朝代雖然短暫,但創(chuàng)建的體制為后代沿用至今。
對人類社會的進(jìn)步,文人與政治家有著不同的見解與認(rèn)識,也許我們都只是將它停留在某種感性的層面。我想,這是文人的悲劇也是他們的魅力。
五
二酉飛閣共三層,頂層有個巖洞,在月光下顯得深邃莫測,傳說中秦人藏書就是這里?!皶ǘ希瑢W(xué)富五車”成語出典于此,盡管,成語隨著人類文明的進(jìn)步已成為一種概念,但膜拜二酉卻從一種概念漸漸衍變?yōu)橐环N信仰。墨香千載,定有人才輩出。
“二酉,指大酉小酉山,在今沅陵縣西北?!短接[》四九《荊州記》:‘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xué),因留之?!薄灰阊掇o源》中的注釋,你就會觸摸到頭上的那輪秦時明月。東晉陶淵明筆下描述的秦人避亂逃匿的東方烏托邦——桃花源,就在順沅水而下坐船不到3個小時的沅水岸邊。我不明白這方神奇的山水會與秦都咸陽有如此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無論是精神世界還是個體生命,他們都選擇了這方山水作為憩息的家園。我想這是不是一種偶然,只有頭上那輪清幽的明月知曉了。
洞中的伏勝像一片混沌,只可見一個飄渺模糊的輪廓,像一個歷史的倒影,寂寞地映在那里。
這是我親歷或在書本上讀到的,惟一一種自上而下攀登憑吊的樓閣。第二層是碑林,碑上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下到第一層,可見一塊約寬4米、高1米的石碑豎立在那里,借著月光,北京大學(xué)第四校長(當(dāng)初叫京師大學(xué)堂)清末張亨嘉題寫的“古藏書處”四個大字依稀可見。
一條百余步的棧道捋著山崖斷壁蜿蜓而上,月光下,像一根粘敷在陡巖上的繩子。繩子下面一頭拴著二酉飛閣,上面一頭伸向半山腰的二酉村寨。離開飛閣,前行二十余步便可以看到傳說中的記巖,上面記載著當(dāng)年伏勝藏書的事跡。文字的鑿痕早已被歲月磨平,而被歷朝歷代的好事文人涂抹上去的墨汁,就像人的記憶一樣,永遠(yuǎn)地洇滲在那方巖石里了。如今,從頭頂巖石上漫滲下來的水流,仍呈現(xiàn)出一種墨綠的顏色。我想,這也許僅僅只是一種巖石的質(zhì)變,與有不有涂抹上去的墨汁滲染,沒有多大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人們就是愿意相信前一種。這是人的一種弱點,也是人類千百年來情感賴以生存的方式。
捋完這根繩子,我們便來到了二酉寨。月光下的二酉寨靜謐得像一幅水墨畫,稀落的幾聲狗吠滲透宣紙粘在人的身上。
六
因為山體陡峭,臺階很稠密,攀爬相當(dāng)吃力,沒有可以平步的臺階,不給人以休憩喘息的機(jī)會,就像“戰(zhàn)國”的那段歷史。月光下清幽的朝圣大道,就像一副窄窄的背帶,勒扣在二酉山上,背面馱負(fù)的是人看不見的千鈞之負(fù)。
爬完999級臺階的朝圣大道就到了山頂,順著酉水的流向,沿山脊往下走約百余步,便是二酉山之巔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俯首,目力所及若一方深潭,烏宿集鎮(zhèn)在這深潭里一躺就是幾千年,一些歷史的喧嘩也許永遠(yuǎn)也沒有機(jī)會浮到水面上來。
臨酉水是五百多米高的斷崖,人在斷崖上行走,有過高空索道的感覺。好在是月夜,空蒙一片,或虛或幻,一切變得不是很真實。右邊是較平緩的山林,黛青的松樹不說,白天見到的那一片片被季節(jié)染紅的楓林,此刻也如同一副碩大的畫在宣紙上還不曾洇干的水墨畫,亦像深水中的植物,有山風(fēng)吹過,便一浪一浪微微拂動。
遠(yuǎn)遠(yuǎn)便可以看見前面高高矗立的仰止亭,孤傲地佇立在二酉山最高的山巔。莊嚴(yán)肅穆,凌空脫俗。
登上通往亭閣寬5米的石階,仰頭便見二層樓檐上懸著一副橫匾,上書“仰止亭”。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月光下更顯得神圣而高遠(yuǎn)。我與隨行的忠維兄,屏聲斂氣一步一步向仰止亭靠近。每向前一步,我們都好像剝離掉一層塵世的喧嘩,從未有過的寧靜體驗,一層一層地裹向我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仰止亭一樓丹池立著四塊碑,記載著善卷讓位舜帝,隱居山林,教化鄉(xiāng)民的事跡。二樓矗立著一尊面西而立的塑像,那便是善卷。也許,二酉山之巔的那輪明月,在善卷時代就已輝映百川了。要不遠(yuǎn)在幾千里之外秦都咸陽的博士官伏勝,怎么會馱著“諸子百家”追尋而至?
再往上便是觀景臺了,憑欄遠(yuǎn)眺,二千多年傾泄而下的月色仍未填滿山腳下的斷崖溝壑。面對浩瀚的歷史長河,人有時渺如滄海一粟。我不由想起蘇東坡《赤壁賦》里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p>
今人未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今夜,我不是來賞景的,是來撫摸山巔那輪輝映千年的皓月。抬頭,皓月低懸中天,明如鏡,冷若銀,只須抬手便可以攬擁入懷。它照過春秋諸子的庭院、戰(zhàn)國列侯的烽火臺,照過尼羅河畔的“石頭圣經(jīng)”、讀過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照過幼發(fā)拉底河岸的古巴比倫城和那部《漢謨拉比法典》,以及地中海東岸的“巴勒貝克”(太陽城),照過恒河的水韻、聽過黃河的濤聲。而腳下月色中的酉水何曾不是流向大海,匯入人類文明的盛典。
七
下山的時候,忠維兄留我在二酉寨過夜,明早回城。我想我今天是不能留在山上過夜了,我怕我無眠的嘆息擾了二酉山巔的那輪明月。忠維兄只好開車送我回城,汽車沿著酉水流去的方向開去,車燈顯得異常刺眼,在靜靜的酉水河上晃蕩,像兩條時光隧道。此時,誰也不想說話,任思維在這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里馳騁。
回首,那輪清幽的秦時月仍高懸在夜幕下如黛的二酉山之巔。
責(zé)任編輯:遠(yuǎn)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