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源
“年輕時我也有過許多夢,不過后來大都忘卻了。日漸成熟的我們,早已記不清小學時代那篇《我的夢想》中曾記載著我們怎樣的鴻鵠之志,只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是越做越小,可越做越實?!?/p>
——魯迅
“少年不識愁滋味”,但今天在社會家庭學校的重重壓力下,在幾經考試的磨煉下,在心中目標的激勵下,早已失去了“不識愁滋味的灑脫”,與那種盼望的真實。
生活漸漸走向真實,兒時那份自己一直認為居高臨下的地位,在現(xiàn)實的幾次挫傷下,已經成為一種盼望。從兒時紛飛的夢想化作今天專注的向往,從心底疲憊的感受到:“我盼望那種屬于自己的生活?!?/p>
如今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一切事物第一只有一個!于是父母都把他們自認為適當而且正確的壓力放在我們肩上。業(yè)余時間什么興趣、愛好、個性發(fā)展統(tǒng)統(tǒng)給考試科目讓位。別說做家務、社會實踐了,吃穿都給做好、洗干凈……致使我們都成了高分低能。
如今崇尚金錢,有錢有權就有社會地位的不良風氣時時侵襲校園,使我們正在形成的理想觀、價值觀扭曲變形。
如今個別人以分數(shù)的高低來作為價值標準。以至同學之間的競爭重分數(shù)而輕素質,甚至人與人之間也變得淡漠起來。
在這種種環(huán)境下,我們曾滿載高尚理想的心靈,在漫長的等待、支撐和回應中逐漸枯萎,而那份盼望卻留在心底。
盼望屬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該是多么令人神往!那種純粹只屬于你自己,不會擔心世俗的影響,不會在意自己的地位,更不用承擔世人苛責的批評和凌厲的目光。正如《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考菲爾所說:“我就是想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在這里提醒玩耍的小孩子,防止他們跌下懸崖去”。
盼望屬于自己的生活。生命本應該自由自在的馳騁。今天死命的學不應僅僅是為達到父母的期望。應時時用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看、去悟周圍的一切,用思想向前觸摸走向成功的道路。
干涸的土地盼望雨露的滋潤;鳥兒盼望蔚藍的天空;而我呢,只盼望屬于自己的生活,像南丁格爾、特雷莎修女、孔繁森一樣,有一天我也會為追求一份屬于自己的生活而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