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嵐
[專題解讀]
在這個酷熱的時節(jié),多虧造物主賜予我們蓮花,讓如此清雅脫俗的佳品為炎炎夏日送來清涼的風(fēng)。蓮,可采,亦可遠觀;可喻人,也可擬事。這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能缺少的意象,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眼前一塊荷塘,腦中萬千丘壑,筆下無數(shù)風(fēng)景,心中一脈乾坤。
一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唐]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
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賞析]
中國美學(xué)史崇尚含蓄,繪畫講究寫意,書法講究疏淡。文學(xué)上,對景物的描寫如此,對人的描寫也是如此,上面兩首采蓮的唐詩,可以說是兩者的結(jié)合。寫采蓮女子的美麗多情,作者不直接切入描寫,而是用景物用細節(jié)描寫側(cè)面烘托??此茮]有寫人,實際上人物無處不在?;颈緹o心,有心人付之以情,“境由心造”,進入詩人心中的景和人是一體的。低手用景,景是景,情是情,景是情的奴仆,是為了襯托人物才出現(xiàn)的,比如白居易的詩;而高手用景,則情景交融,不分彼此,或者情景合一,或者只有景物,人物只在背后,比如王昌齡的詩。當(dāng)一種景物和人已經(jīng)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也就是人的審美情感和對象化的外物不分彼此了,這樣帶來的藝術(shù)效果應(yīng)該是最佳的。
[練習(xí)]
1.簡析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異同點。
2.兩位詩人是通過什么手法塑造采蓮少女形象的?
[參考答案]
1.共同點:青春、健康、美麗、純真;不同點:王詩的少女天真、活潑、頑皮、充滿生活情趣的形象既可觀可感,有聲有色,又若隱若現(xiàn),飄忽綽約,耐人尋味;而白詩的少女則是處于戀愛期,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tài),展現(xiàn)出少女害羞、嬌美的形象。
2.王昌齡的《采蓮曲》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運用比喻的手法,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運用側(cè)面描寫,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只聞歌聲來側(cè)面烘托采蓮少女的美麗。
白居易的《采蓮曲》則專在借景抒情上下了功夫,前兩句寫“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幾種景物蘊含感情;后兩句運用細節(jié)描寫,詩的重點已經(jīng)不是艷麗的荷花,而是采蓮女遇到心上人,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能用碧玉簪搔頭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紛亂的心情。
二
甲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乙
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因物賦形”指的是寫作中根據(jù)材料量體裁衣,表達不同的中心。楊萬里面對荷花,根據(jù)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給其嫁接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甲詩中,小池中的荷花,生長環(huán)境局促,正好寫新生事物。一般來說,新生事物開始生長的時候都是弱小的,而其發(fā)展卻不可限量。作者又將蜻蜓引進來,形成了一幅活潑的小荷蜻蜓圖。本詩形象圓融、情趣盎然,只是“惜”、“愛”、“露”、“立”這四個動詞構(gòu)成的擬人情態(tài),就夠我們咂摸一番!乙詩中,西湖中的荷花當(dāng)然是另外一種光景,無邊無際,紅碧喜人,這不同的風(fēng)光正好是詩人和朋友友誼的象征。我們可以設(shè)想詩人和朋友興沖沖地從寺廟里出來,面對一湖紅艷艷的荷花,這不正是二人心情的寫照嗎?詩人順手拈來,因物賦形,可謂神來之筆。這大有李白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壯闊,但李白詩中有悵惘,而楊萬里詩中滿紙喜氣和灑脫。
[練習(xí)]
1.寫出甲詩中表現(xiàn)自然景物之間親密融洽關(guān)系的詞語。(答出兩個即可)
2.甲、乙兩首詩都寫了荷花,但寫法上各有不同,請指出。
3.宋詩崇尚理趣,請分別說說上面兩首詩的后兩句的哲理。
[參考答案]
1.找出關(guān)鍵詞語,其實就是對全詩的整體理解,解答時要善于抓住將自然景物擬人化的詞語,如“惜”、“愛”、“立”。
2.比較甲、乙兩詩不同的寫法,甲詩寫的是小池中的荷花,乙詩寫的是西湖中的荷花,這樣比較就抓住了解題的要領(lǐng)。甲詩是從小處入手,細致入微;乙詩是從大處著眼,境界開闊。
3.甲詩中的后兩句,多用來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現(xiàn),就為目光敏銳者所發(fā)現(xiàn);乙詩中的后兩句,多用來比喻有特色的、成績突出的人和事。(扣住“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