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夏
廣州黃埔港、黃埔軍校早已婦孺皆知,可是同是黃埔區(qū)內(nèi)的南海神廟,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近年重新開放的廟會活動,讓人們重拾南海神廟的一段輝煌往事。
農(nóng)歷的二月十一,廣州黃埔區(qū)的南海神廟廟會再次熱鬧起來,市中心通往神廟的交通要道兩旁彩旗飛舞,岔路口打出了顯眼的指示牌,來往神廟的巴士穿梭著、從廟會歸來的人們中手里拿著祈福風車、紙扎菠蘿雞,臉上洋溢的開心表情,感染每一位過往行人。
黃埔港、黃埔軍校早已婦孺皆知,可是同是黃埔區(qū)內(nèi)的南海神廟,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近年重新開放的廟會活動,讓人們重拾南海神廟的一段輝煌往事。
5000年前,黃埔還是一個巨浪濤天的海灣,滄海桑田,大自然用了幾千年的神工造化,在黃埔留下了大海的印記,黃埔區(qū)里那些一個個水淋淋的地名無一不是由海水泡出來的:長洲、深井、珠江、橫沙等等。隨著海水退后的腳步,黃埔的先民從老遠的中原經(jīng)南雄珠璣巷南下而來,從此一個個濕漉漉的村莊伴隨著裊裊炊煙相繼出現(xiàn),黃埔依偎著大海慢慢地長大,豎起了闖海的桅桿,各路的番舶,亦趁著季風,蜂擁而致……
南北朝時期,傳有“中原荒,廣州康”的民謠,說明廣州當時相對穩(wěn)定,地位提高,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海上交通貿(mào)易頻繁,當時中國除了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交通貿(mào)易也急劇發(fā)展,不少商賈、僧人等乘船從海上來華貿(mào)易和傳播佛教文化,中國海舶亦經(jīng)廣州出洋到南番諸國。由于海上的變幻莫測,祈求海神保護的愿望也與日俱增,為表達對海神的敬畏和虔誠,隋文帝下詔建四海神廟祭四海,于浙江會稽建立東海神祠,在廣東南海建立南海神廟??梢哉f是水到渠成,適應了當時民間和官府的需要,保佑對外貿(mào)易一帆風順。
下車不需辨別方向,隨著人潮前行,穿過廟頭社區(qū)就能找到目標:南海神廟,一組明清風格的建筑群與百米處的港灣遙相呼應,一片開闊廣場中央,一座麻石牌坊,上方四個紅色顏體大字,令人過目難忘:“海不揚波”,這給氣勢穩(wěn)重的神廟帶來一種莫名的魔力。
自古以來南人善造舟航海,南海神廟立廟之時,廟前已是古老的碼頭,是
昔日各國“海舶所集之地”,可以說是繁華的國際港口,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港市,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后揚帆出海,遠赴南洋、印度,直達西亞一帶。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琶洲塔(海鰲塔),就是為外來船舶導航而設,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
現(xiàn)在的南海神廟,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據(jù)
今已有1400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帝王祭海的場所,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的一座四海神廟,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端廣州的見證。
廟宇坐北向南,站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是一座古樸的五進殿堂。在神廟第二進儀門的東側(cè)的一尊藜面白眼洋人使者雕像,吸引了不少圍觀者。傳說這位古波羅國的使者,回程來到南海神廟,把隨身帶來的兩棵菠蘿樹苗種在廟前,因貪戀神廟美景誤了船期,被廟祝收留,感懷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封他為“達奚司空”,并為他塑了身著朝服的雕像。從此神廟又被稱為波羅廟。
據(jù)史載,1789年,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船61艘、美國船15艘、荷蘭船5艘、法國船1艘、丹麥船1艘、葡萄牙船3艘,共86艘,同一時期有6個國家近百艘商船在碇泊,黃埔港昔日之盛況,可想而知。
南海神廟是中國歷代帝王祭海場所,它與佛教的佛寺、道教的道觀有所不同,性質(zhì)有點像祭天、地的壇,是國家祭禮的壇廟,歷代多由政府對神廟進行管理。封建王朝的更迭,新君王登基,依例也要祭南海神。在神廟儀門后的復廊中保存了不少明清時期此類御祭南海神的碑刻。
神廟中心左側(cè)小亭有一塊康熙皇帝題寫的“萬里波澄”碑,是康熙當年“開?!闭叩挠辛σ娮C。
當年,清政府在武力收復臺灣后,取消了“禁海令”,沿海居民得以重返故土,“各安耕獲,樂其生業(yè)”,清政府在廣州設立海關(guān),并派大臣前來南海神廟祭海,達十一次之多??滴鯙閿U大其“天之嬌子”恩德和大清王朝的威儀,康熙親自御筆書“萬里波澄”,并將碑亭屹立于神廟前珠江邊,這樣來往于廣州的南海諸番,萬國商船,都可以看到“萬里波澄”碑。
有趣的是,據(jù)說南海神身兼多職,上到朝廷平定叛亂等重大事件,下到百姓求子之職,都有求于南海神,由此看來南海神祈福海不揚波,似乎是靈應昭著,法力無邊,香火不斷,長盛不衰。
今年參與廟會的鄉(xiāng)民特別多,除廣東省內(nèi),還有不少從福建、香港的過來的香客,廟會上煙霧繚繞,市民們耳熟能詳?shù)男血{、公雞欖等廣州的民俗活動成為搶眼的風景。
坐在廣場邊,想象著古人是怎樣將帆船慢慢地駛進古港,流水送走了一千年的光陰,其他神祠早已沒了蹤影,惟獨南海神廟在風雨中挺立了1400多年,海不揚波的祈福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