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關鍵詞肌肉損傷按摩康復
按摩是醫(yī)學中最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按摩都被編進醫(yī)學文化史中,也是傳統(tǒng)醫(yī)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用按摩手法治療疾病,特別是用于各種損傷的治療和康復,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jīng)》已有記載,宋代時期按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圣記總錄》對按摩作了專題論述,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推拿按摩手法治療的專著:如《推拿秘訣》、《普濟方》、《推拿廣義》等數(shù)十種專著。推拿按摩流傳至今,正是由于它能有效地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在損傷康復治療方面,我們采用推拿按摩治療扭傷、勞損、骨折、力學性肌痛、損傷后組織攣縮、緊張性筋膜疼痛綜合征、傷后肌水腫、痙攣等都有較好的療效。為了更好發(fā)揚祖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運用現(xiàn)代醫(yī)學相關科學的知識,對按摩在損傷康復治療中常用手法及作用機制進行探討是非常必要的。
在手法醫(yī)學中,中西方在術語上都較混亂,但就其按摩手法要點都是用手施加機械力于骨骼肌和皮膚上,以影響表淺或者深部的組織,其分類都取決于以下幾點:①壓力的集中點通過人手在皮膚上的滑動而移動;②軟組織在人手或手指間受到擠壓;③皮膚和肌肉受到雙手所施壓力的反復打擊;④在皮膚之下組織界面部位產生切應力。這四類按摩技術可歸為傳統(tǒng)按摩中的:撫摩法、揉捏法、叩打法和深部摩擦式按摩。
1撫摩法
撫摩法操作時,術者的手在治療部位上沿骨骼肌上面的皮膚滑動,為減輕摩擦常用按摩介質。在這類手法中,要求整個按摩過程保持手對皮膚的接觸良好,輕的撫摩加強皮膚感受器的活動,并通過神經(jīng)反射機制或血管反射機制起到治療作用。深部按摩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使皮下組織包括肌肉組織內的液體向按撫方向移動。因此,輕撫摩可向任何方向進行,而深部按撫應按靜脈回流和淋巴回流的方向操作。撫摩法現(xiàn)已成為各種按摩療法的一種共同技術,可做為按摩治療之初放松和取得病人信賴的手法,也可以診斷受損傷痙攣和緊張的部位,為施用進一步手法作判斷。
2揉捏法
這是一種更具有侵入性的手法。按摩師一手的拇指與其它手指之間或其雙手之間對位于其下的皮膚和肌肉施加壓力,當手以垂直于壓迫方向呈環(huán)形運動而移動時,被揉捏的組織受到柔和的擠壓,壓力是以能使皮膚在位于其下的組織上面移動為力度,驅動血液和組織液流動是此種手法的主要效果。但揉捏法的機械作用,能使軟組織被擠壓、松解,使血液反應性流動,產生血流的神經(jīng)反射反應等多種作用。
3叩打法
此法的施術者,用雙手反復叩擊以擊打軟組織。操作要求有節(jié)律、柔和而快速。此法根據(jù)治療的需要,可有多種變化,可按照叩打時使用手的部位及叩擊動作而命名。應用內側手指背面進行者稱為指劈法;以各指尖或指腹進行者為指叩法等。在康復治療中最常用的叩打手法是以呈杯狀的手掌作捶擊,每次捶擊均發(fā)出拍擊聲。其治療作用是發(fā)生于捶擊時,圍入掌內的空氣受到壓縮,產生可達深部組織的低頻震動,對深部組織結構產生壓迫震動,使組織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血脈疏通,代謝增強以促進受損組織修復。
4摩擦法
此種方法用拇指或其它手指及手掌以不同強度的壓力施加于病人皮膚和肌肉上,并以恒定的壓力作小環(huán)形運動數(shù)圈后解除壓力并移至另外一部位繼續(xù)進行手法。摩擦法的機械作用,可使位于其下的組織施加切應力,特別是作用于兩種類型的組織之間的接觸面,如皮膚一筋膜、筋膜一肌肉、肌肉一骨骼、瘢痕組織一骨等部位。壓力的作用是保持手指、手掌下的表淺組織不動,從而剪切力能針對較深組織接觸面。施加的壓力越大,不滑動的組織越厚,剪切力起作用的層面便越深。摩擦法在損傷康復治療中是預防或治療瘢痕組織粘連至骨骼上,或其它組織結構上的主要按摩手法。
實踐證明,當損傷和慢性勞損后,直接影響到骨骼、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的功能,輕則受損組織腫脹、疼痛、痙攣、萎縮、粘連;重則功能喪失。采用康復按摩手法治療后,可使局部血脈暢通,組織營養(yǎng)改善,促進了骨骼、肌肉正常代謝,加速骨骼、肌肉、肌腱和韌帶的修復,促進關節(jié)滑液的分泌和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對治療損傷后肌肉痙攣、粘連、萎縮,緩解局部傷痛,消除腫脹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體會到在損傷康復治療中常用手法的生理效應和臨床價值。而要更恰當有效地掌握運用手法,應必須對按摩手法的機制和效果有一個較為科學的認識,這樣在臨床應用上才能因病、因癥、因人、施以不同的按摩手法,使之發(fā)揮更加理想的康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