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陣
壹
賈誼的經(jīng)歷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他的聲望很高,在《史記》中與屈原合為《屈原賈生列傳》,位列樂毅、廉頗、藺相如、田單、魯仲連諸人之后,排在呂不韋、李斯、蒙恬、張耳、陳余諸人之前。
以上這些人物,沒有一個普通人,每個人都強烈地影響了當時的歷史,每一個人都在那個時代深深地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屈原和賈生在其中也是兩個非常刺眼的存在。
他們有強烈的意志,卻從未能夠貫徹到外部的世界,他們有完整的觀點乃至改變世界的方案,卻從未有機會付諸實施。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失敗者。終其一生,他們終不能將自己最重要的能力奉獻于他們最渴望奉獻的存在;終其一生,他們終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外化。但他們卻列名于《史記》,在那里擁有屬于自己的…方天地?!妒酚洝份d:“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p>
賈誼(前200-前168年),西漢雒陽(今河南洛陽)人。關(guān)于他生平的歷史記載,是從他18歲那年開始的。史載,賈誼18歲就以善于背誦《詩經(jīng)》、寫一手漂亮文章在河南郡享有盛名。河南郡吳郡守聽人說賈誼是難得的人才,于是就把他招到門下,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同時向他傳授學問,可以說,“這啦姓吳的郡守,是賈誼求學、仕途的第一位老師。
公元前179年,劉恒即位,史稱漢文帝。這位開啟西漢盛世“文景之治”的皇帝,得知河南郡守吳老先生管理地方成就斐然、天下無雙,于是召他進京,任命他為廷尉,掌管刑獄。
那時尚未流行科舉,官員都是由地方官和在地方有影響力的士紳們聯(lián)合選拔推薦。新廷尉既然賞識賈誼,便趁機跟張蒼一道,聯(lián)名向朝廷舉薦賈誼。吳廷尉正是漢文帝賞識的人,張蒼更了不得,劉恒之所以能夠坐上皇帝寶座,跟張蒼、陳平、周勃等人的擁戴之功有直接關(guān)系。這兩個人聯(lián)袂推薦,漢文帝豈有不答應(yīng)之理?于是,文帝立即任命賈誼擔任博士之職,這一年,賈誼22歲,在一起被任命為博士的數(shù)十個人中,他是最為年輕的一個。
賈誼一走馬上任,便積極參政議政,意氣奮發(fā),很快就展現(xiàn)了他過人的見識?!妒酚洝でZ生列傳》中載:“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皇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泵看位实墼t令文稿擬出來后,讓博士們討論,其他博士都說不出什么好的意見,而賈誼每次都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漢文帝很高興,于是就對賈誼進行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賈誼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掌論議”,大致等于智囊,其權(quán)威性則視皇帝對他們到底有多少的信任。以賈誼的資歷來說,一個尚無寸功于天下的人竟可以干到這個位置,這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重用了。朝中官員在私下會有什么樣的想法,也并不難想象。
那時候的賈誼,有志于政,熱血沸騰,一門心思全是“人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之類“忠君濟世”的價值觀,決心要干出一番事業(yè),以報答漢文帝對他的信重。
然而,他的悲劇,也自此而始。
按照賈誼本人的熱情和才能,他是可以、而且應(yīng)該在朝廷中擔任更高職位,發(fā)揮更大作用的。事實上,年齡只比賈誼大兩歲的漢文帝劉恒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準備重用他。但是,遇到了一些麻煩。
麻煩主要來自朝廷中的舊臣武將。少年得意、勇猛精進的賈誼,跟丞相周勃、太尉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代表的舊臣武將集團既有根本利益上的沖突,也有性情趣味上的巨大差異,兩者格格不入。因此,他們是不會允許賈誼進入朝廷權(quán)力核心階層的。為了阻擋賈誼進入朝廷權(quán)力核心階層,他們對賈誼極力進行攻擊,說:“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笨雌饋砗唵蔚睦碛?,其實大有文章?!奥尻栔恕保且缘赜騽澐?,將賈誼劃到“外人”圈子里;“年少初學”,是年齡劃分,這可以理解為含有敲山震虎的意思,跟賈誼年齡相仿的漢文帝這個時候羽翼還不豐滿,必須尊重這些有過擁戴之功的長輩;至于“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這是符合一切守舊派、循規(guī)蹈矩之人的邏輯和口吻的,任何時候都會贏得多數(shù)人的支持。
可以想象,賈誼對于漢文帝,有點像一塊新鮮出爐的山芋,他很想吃,但是又害怕燙手。權(quán)衡之后,漢文帝決定放棄。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77年,賈誼被打發(fā)到湖南長沙,做長沙王太傅。
貳
從前途無量的政治新星突然淪落至此,賈誼的心里自然很不舒服,去長沙上任的路上,行至淚水時,他的心被觸動了。及渡湘水,面對逝于百多年前的巨人,賈誼將他那巨大的失望吐露無余,作賦以吊屈原。
應(yīng)該說,直到這時,賈誼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比之屈原還有所區(qū)別?,F(xiàn)在的他,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受讒貶謫的敗臣,他所經(jīng)歷的失望,他所發(fā)出來的慨嘆,除了文采之外,并不比之前的微子、信陵乃至高喊“錐在囊中”和“劍兮劍兮,不如歸去”的兩位仁兄高明多少。此時,他賦中所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牢騷:慟身多于慟國,怒氣大于憂心。尚沒有“身在江湖而心懷魏闕”的自覺,也沒有因心憂“肉食者鄙”而做出的針對性思考。
屈原之死,乃是赴國之憂,他不是為自己的權(quán)位富貴而慟,否則他隨時都可回頭,他為原則而戰(zhàn),因原則而敗,最后則為原則殉身,直到最后一刻,他所關(guān)懷的仍是楚國的命運,這也正是在傳統(tǒng)文化概念中能夠得到最高尊重的原因。
可是,就像千載之后,那位原本也僅只是大才子的蘇東坡在貶謫黃州之后反而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騰飛一樣,賈誼也由此開始了他成為不死者,成為永遠存活在歷史記憶當中的旅程。
關(guān)于賈誼在長沙任太傅期間的事情,《史記》中只有這樣一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p>
在這三年當中,賈誼并沒有浪費時間,而是依舊在學習、思考和不斷提高著自己。這從他第二次入朝政論之變化就可窺見一斑,這次他的論見除側(cè)重點外,深度與可用性也大有增益。
到長沙任職的第三年,有一天,一只鵬鳥(一種類似貓頭鷹的鳥)飛進了賈誼的官邸,停留在一張椅子上。賈誼看到這只民間傳說入宅將預(yù)示有不吉利事情發(fā)生的鳥,聯(lián)想到自己可能不會長壽,心中非常傷感,于是就寫了一篇《鵬鳥賦》。出乎賈誼意料,《鵬鳥賦》寫出后過了一年多,即賈誼在長沙待的第四個年頭,他竟然被調(diào)離了長沙,終于得以回朝。
賈誼為什么能夠?qū)崿F(xiàn)這種近乎不可能的重生呢?
第一,漢文帝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第一輪改造。比諸4年前,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牢牢地掌握住了權(quán)力并擁有了帝王所應(yīng)有的威信?,F(xiàn)在,他的旨意已經(jīng)可以較少擎肘地被貫徹到長安城中了,自己鐘愛的臣子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予以重用。
第二,當初與賈誼作對的幾人,其權(quán)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周勃被免相前,皇帝對他說:“前日吾
詔列侯就國,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庇谑牵{侯周勃就此免相就國,史載,“每河?xùn)|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就是說,一有上層官員來到絳地,他就擔心是來殺他的,就把甲胄穿上,讓手下拿著兵器才敢出去接見。
第三,漢文帝本來是代王,封在北邊(今山西到河北一帶),當時眼瞅著呂太后磨刀霍霍地四下亂瞧,他一門心思只想怎么逃過這一劫,直到周勃他們殺掉三呂,議立代王,派人來接他時,他還有點兒怯場,和手下商量到底該不該去。
當時,郎中令張武說:“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愿稱疾毋往,以觀其變?!?/p>
漢文帝確實是動了裝病的心,又占了吉卦,才下決心進京,到了京城外面又派宋昌先進京城探路。還算漢文帝真有天子之分,周勃他們交出了天子印綬,奉漢文帝當了皇帝。也就是說,漢文帝不是通過正常的皇權(quán)交接,確認其合法性后上任,而是由幾名大臣發(fā)動政變,合計出來的。
所以,漢文帝對這批老臣的不信任是由來已久且深入骨髓的。漢文帝清退這批老臣是一種必然,培養(yǎng)和重用自己的班底也是一種必然,而賈誼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迎合了這種必然。
于是,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賈誼回朝,重入權(quán)力中心。
叁
關(guān)于這次回朝,李商隱有一首很美麗、很憂傷的詩,為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剪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甭犢Z誼說完鬼神,漢文帝發(fā)出了“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這樣的感嘆。
對一個一直以政治家自命并長期被壓制冷落的人來說,在終于重新得到信任和器重之后,其才華卻首先展現(xiàn)在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上面,這的確近乎于一種嘲笑,而且是非常冰冷和深刻的嘲笑。
這一次,漢文帝跟賈誼深夜親密晤談,并不代表賈誼仕途的障礙已經(jīng)清除。賈誼在京城住了一段時間之后,也只是被派了個梁懷王太傅的職位,級別、職位性質(zhì)不變,只是跟漢文帝的關(guān)系稍微近了一點。梁懷王是漢文帝所寵愛的小兒子,好學愛讀書,文帝派賈誼做他的太傅,但不久梁懷王卻墜馬身亡。事情發(fā)生之后,賈誼一直內(nèi)疚沒能盡到保護、教導(dǎo)之職,整天以淚洗面,竟郁郁而終,時年只有33歲。
賈誼一生,時間短暫,所擔任的職務(wù)也都是文史侍從一類。按照古人“三不朽”的理想,他的不休事業(yè)基本上就是“立言”。不同于一般封建時代文人士大夫的一點是,賈誼不只因文采不朽,而是以其“王佐之才”兼文采而不朽。
對賈誼的王佐之才,西漢著名學者劉向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賈誼談?wù)撋瞎藕颓貪h治亂的觀點,表述得非常好,說明他是懂得治國道理的,即使是上古名相伊尹、管仲也比他強不了多少。假如他能夠得到任用,功德教化的效果一定很可觀。(《漢書·賈誼傳贊》)
賈誼的才華與命運的乖舛,最能打動歷代落魄文人心靈深處的就是:懷才不遇。就像賈誼通過悼念屈原,抒發(fā)對自身命運的感喟一樣,歷代文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都把自己跟賈誼直接聯(lián)系,作為前世今生的同一體,即所謂的“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屈原的詩歌創(chuàng)作,賈誼無法企及,但是,賈誼生于統(tǒng)一的漢王朝,他杰出的政治才華在幾篇政論文章中清楚地展現(xiàn)出來了,加上他英年早逝,因此,后世文人對賈誼的哀悼毫不遜色于對屈原的哀悼。
事實上,對于賈誼的遭遇,有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以司馬遷為代表,認為賈誼是懷才不遇,一種以班固為代表,認為賈誼雖然職位不高,但是他的許多建議都被朝廷采納了,不能算是懷才不遇。比起一般文人士大夫,賈誼是幸運的,他畢竟接近過皇帝,而且一些建議最終還是被付諸實施了。但是,斯人斯命,以他那樣的才華,擁有那樣的命運實在不無遺憾,足以令人惋惜?!扒Ч庞⑿畚凑共拧?,永遠令人扼腕嘆息。司馬遷是理想主義者,他的標準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因此會對賈誼的命運深感不平;班固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的參照系是社會現(xiàn)實中的人生命運,因此他清楚,一個人能夠得到賈誼那樣的結(jié)果,已屬幸運??梢?,兩者的看法不同,源于他們衡量標準的差異。
蘇軾向來豁達,但他對賈誼之所以未能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分析,卻顯得有些世俗。蘇軾在《賈誼論》一文中提出,賈誼之所以被文帝疏遠,主要是因為他不善于結(jié)交周勃、灌嬰等老臣,不能耐心等待時機,一旦被疏遠,立即痛哭流涕,不能重新振作起來?;蛟S,這也是蘇軾的一種自我總結(jié),一種自嘲,歷來有才華者,總不免于這樣的遺憾,這可以歸咎于他們的急于求成,也可以用因循守舊勢力過于強大加以解釋。
賈誼因為興趣基本放在政治上,加之享壽不永,一生著述58篇基本上都是史論、政論和奏疏文字,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純文學類作品只有《吊屈原賦》、《鵬鳥賦》兩篇。但是,從僅有的幾篇文章看,他的文采是十分出眾的。文學史家盛贊他的《過秦論》見解深刻,是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品,遣詞造句之間流露詩人氣質(zhì),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堪稱漢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不光是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也沒有忘記這位才華不能盡展、壯志未酬的漢代書生,僅以湖南為例,歷代曾經(jīng)有過多處賈誼祠。這說明,在當?shù)匕傩盏男哪恐?,賈誼顯然已經(jīng)躋身于圣賢行列,受到廣泛的景仰。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文人士大夫能在民間得到像賈誼這樣的待遇者,寥寥無幾。
編輯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