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爾
歷史上的駙馬能青史留名的并不多見,但宋朝的王詵卻例外,并且還是一位最“牛氣”的駙馬。
據宋人吳曾寫的《能改齋漫錄》記載,駙馬爺王詵寫了一首《憶故人》: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云沈雨散,憑闌干,東鳳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據說宋徽宗很喜愛這首小詞,只恨詞為小令,唱起來長度不夠,缺乏“豐容宛轉”的韻味,于是命大詞人兼音樂家周邦彥將之改寫成長調,詞牌名改為《燭影搖紅》:
芳臉勻紅,黛眉,了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盼。幾回相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王詵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仿佛,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癡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首句寫的是夜間的靜態(tài):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靜悄悄的,唯有一支孤零零的蠟燭搖著紅色的光焰。而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心情失意落拓。想起餞別故人時,自己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的《陽關》。下片用宋玉《高唐賦序》中“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典故,暗示詞中女主人公是一名青樓女子,但她對情郎卻無時無刻不思念。因全詞深情繾綣,感人至深,故黃庭堅在《詞林紀事》中評價這首詞時說:“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p>
王詵生卒年不詳,今山西太原人,后來遷徙到開封,熙寧中期娶了英宗的第二個女兒蜀國公主(最終封號為魏國大長公主),初封寶安,后又改封蜀國,拜駙馬都尉,官至利州觀察使。
王詵可以算得上是一號風流豪客,與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交往甚篤,就連《水滸傳》一開頭出現(xiàn)的高太尉高俅也是由他的門下才進入端王門下,后來深受徽宗寵信。同時,王詵又以多才多藝著稱,他讀書勤奮,擅長書畫,好與文人墨客交游,蘇、黃、米三大書法家都是他的摯友。他家里建有“寶繪堂”,收集歷代名畫,又常常邀集名流在家中宴會,當時著名畫家李公麟號稱“十年不游權貴之門”,卻也是他的座上賓,并曾畫有《西園雅集圖》,描繪諸文人雅士高會云集于其府第的情況。
王詵因為與蘇軾等人交游甚厚,后來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官,但他一開始獲罪卻不是因為黨禍,而是因為他太牛的緣故。
王詵娶的公主是神宗的同胞妹妹。據《宋史·公主傳》里記載說,宋神宗是篤于手足的人,蜀國公主與他同母所生,素來又孝敬母親和兄長,自然更得到他的喜愛。一般來說,做駙馬的人難免受到金枝玉葉的公主欺壓,但蜀國公主卻十分賢德。王詵的母親盧氏寡居,公主將她接到身邊,每日致送珍美的膳食問候;盧氏生病,公主親自奉藥服侍,并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忽視盡媳婦的孝道。但王詵素性風流好色,竟然“以是自恣,嘗貶官”。
這是否有與公主的不和情節(jié)在內難以考證,但在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謚慈圣光獻,為神宗之父英宗的養(yǎng)母)去世的時候,神宗哀毀逾恒,蜀國公主說:“我與皇上是同胞,看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能安心呢!”于是立即遣散家中的歌舞伎女30人,不再作樂。這雖有與上同戚的名義,但隱然之中,未必不是對王詵的風流放蕩有微妙不滿之情而借此發(fā)泄。
到了元豐三年(1080年),公主病重。高太后與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親臨公主府第的時候,公主已經昏迷不醒,太后慟哭呼喚,公主良久醒轉,自訴命不久長,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親自替妹妹診脈,持碗喂食,公主推卻不過,勉強為之盡食。神宗又賜金帛六千,問公主有什么愿望,公主只是說:“感謝皇兄復了駙馬的官職?!钡诙眨鞅闳ナ?,年僅30歲。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駕前往,但見公主府第大門就傷心哭泣,后來為之輟朝五日,謚為“賢惠”二字。
史載,蜀國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赒恤族黨,中外稱賢”。這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辭,但以她遣散府中歌舞伎的事情來看,要說“性不妒忌”則未必。但妒忌之情,人所難免,何況公主對王詵顯然也有深篤的愛情,縱使曾經因為妒忌而鬧出糾紛,也是人情之常。而且王詵的日常行為確實也很過分,不僅僅是“放浪”二字可以概括的。
據說王詵“不矜細行”,甚至到了和小妾在公主身邊公然調情的地步,小妾放肆到敢于當面頂撞公主給她氣受。蜀國公主之所以早死,很難說跟這樣痛苦的家庭生活沒有關系。她在生前可能是隱忍居多,也許這出于婦德的戕害,也許是對風流夫婿的愛情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但最后直到死去,她也未能拉回丈夫的心。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反而令人覺得是王詵薄情負心了。
蜀國公主死后,其乳母替公主憤憤不平,將事情全部揭發(fā)出來,神宗正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勝傷痛,聽說之后大為震怒,把王詵的八個小妾痛打一頓之后,將她們分配給士兵做老婆。公主的葬禮之后,神宗將王詵貶到均州(今大約湖北十堰地區(qū)和河南南陽交界一帶),一直到宋神宗死后才被放還。很多筆記中都說王詵是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而貶,內幕實則如此。
蜀國公主比王詵要小上十余歲,兩人生有一個兒子,卻在3歲的時候夭折。王詵給公主帶來的遭際是終身的忍耐和痛苦,公主給王詵帶來的卻只是_個“駙馬都尉”的頭銜,既擁有不了他全部的愛情,也占據不了他全部的生活。就連后人的筆記中所艷稱、記載的,也只是王詵和愛姬的破鏡重圓的佳話。
《西清詩話》記載,王詵曾有一個歌姬名囀春鶯,王詵得罪外謫后,囀春鶯流落到一個密縣人家中。天祐元年(1086年),神宗死后,高太后當政時又恢復了王詵的駙馬之職。王詵從貶所南還,在汝陰道上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歌聲,他說:“這是囀春鶯啊!”尋訪之下,果然是當年故人,但佳人已別屬,只能悵然相別。于是王詵賦詩說:“佳人已屬沙吒利,義士曾無古押衙。”這一聯(lián)用了兩個唐傳奇典故,以韓翃愛姬柳氏被武將沙吒利所奪來指囀春鶯落于別人之手,又以《無雙傳》中的俠義之士古押衙合生幫助王仙客與劉無雙團圓,來慨嘆無人助自己二人團聚。
這兩句詩出后,有好事者為之續(xù)足全篇云:“回首音塵兩沉絕,春鶯休囀上林花。”王詵感慨頗多,又寫了一首《蝶戀花》:
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裊裊。嫩荷無數(shù)青鈿小。
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和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凄苦之情。據說,那個娶了囀春鶯的人看到這首詞后,又主動把囀春鶯送給了王詵。
說到這里,大家說這位駙馬爺是不是史上最“牛”的呢?
編輯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