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全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北京的“鳥巢”(國家體育場)奪得了建筑類最具影響力設計的桂冠。的確,巧奪天工的體育場館建設為奧運會增輝,為舉辦國添色,大大推動了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在建筑史上寫下了不亞于體育競技的輝煌——
“鳥巢”和“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分列于奧林匹克公園的兩側(cè),一方一圓,一動一靜。這兩座濃縮了當代科技和智慧,濃縮了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的奧運場館,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嶄新形象。
在雅典古運動場遺址上重建起來的“大理石運動場”,作為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的主體育場永遠被載入史冊。這個運動場有多宏偉,說個數(shù)字就能明白:出席開幕式的觀眾達8萬人,這一數(shù)字直到1932年洛杉機奧運會才被突破。
第七屆奧運會(1920年)在比利時的安特衛(wèi)普舉行,“貝紹特田園運動場”成為本屆奧運會的主體育場。該運動場建于1914年,1919年重建,能容納3萬觀眾,在奧運史上第一次采用了400米的跑道。不過跑道上鋪設的是煤渣,而且比賽期間接連下雨,因此運動員的成績普遍不佳。
第15屆奧運會195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這是一座能容納7萬多名觀眾的圓形建筑物,具有鮮明的民族建筑風格。該體育場擁有足球場、400米跑道和其他田徑比賽設施,在主看臺南側(cè)矗立著一座72.71米高的塔,塔內(nèi)設有電視、電報工作室。這個體育場是純實用建筑主義風格的代表,而且是20世紀最壯觀的建筑之一。它那象征運動會的奧林匹克塔和外部螺旋式的樓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設計者林德葛蘭贏得了國際聲譽。
第20屆奧運會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慕尼黑奧運會的主要比賽場館都建在奧林匹克公園內(nèi),其中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是最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其新穎之處就在于它有著半透明帳篷形的棚頂,使觀眾避免日曬雨淋。體育場不僅外形別具一格,而且配套設備齊全??磁_共有4.7萬個座位和3.3萬個站席。西看臺最高處有體育評論員室,南北看臺上方裝有電子顯示牌。場內(nèi)鋪設了天然草皮和塑料跑道。
承辦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及田徑比賽的主場館是美國洛杉磯紀念體育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體育場也是1932年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主辦方對其進行了修整,修繕后該體育場可容納92604名觀眾,是世界最大的體育場之一。場地中央是一片綠色的草皮地,兩端是淡雅的米黃色地面。場內(nèi)有90個進出口和74個旋轉(zhuǎn)式門。巨大的奧林匹克火焰塔裝在體育場東面柱廊上面,距地面45.72米。它的上方安裝有價值16萬美元,高9.1米、寬14.6米的彩色電子記分牌。
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也是奧運會歷史上最大的室外體育場,體育場跨度足夠四架波音747客機并排停放,可同時容納11萬名觀眾。該體育場的設計考慮到了澳大利亞獨特的氣候,增設了頂棚,使大多數(shù)觀眾不受日曬雨淋,同時也不是全封閉體育場,對草皮生長無害。另外,該體育場的頂棚采用的聚碳酸脂材料,使草坪上的太陽陰影降到最小,為體育比賽的電視轉(zhuǎn)播創(chuàng)造了最佳條件,這是世界上體育場建設的一個技術(sh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