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曙光
一家青少年研究機構的調查表明,初中生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僅占10.7%.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為學生的厭學問題而感到憂慮.簡單地說,厭學就是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意從事各種學習活動,比如聽講、做作業(yè)、溫習功課等.實際上,幾乎所有學生都存在著厭學這種心理狀態(tài),只是表現(xiàn)輕重有差異而已.
厭學的學生并不是一開始上學就厭學,而更多的是由于多次遭受到學習生活的失敗,或者長期的學習壓力所致.具體來講,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
1. 學校生活方面的原因
(1)重大的學校生活改變.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在轉學、升入新的年級等較大的學習情境變遷過程中.由于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學習習慣、人際關系重新進行調整.此時,一部分適應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適應不良而厭學、逃學.
(2)學業(yè)不佳.如果學生總是學不好功課,例如無法理解老師講的內容,無法獨立完成作業(yè),考試總是考得很差,很難想象他仍會對學習有興趣.
(3)社交障礙.如果學生在學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欺壓、侮辱、嘲笑,或者被同學中的小團體所拒絕,這種社交方面的挫折可能導致他們回避學校、厭倦學習.
有一部分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惡劣、僵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的生活會是毫無希望、毫無樂趣的,從而會逃學、厭學.對學生而言,教師是學校里絕對的“權威人物”,如果這個“權威人物”對自己異常冷淡,甚至反感,呆在學校自然也就沒了樂趣.尤其對于敏感的學生更是如此.
此外,學校規(guī)則過于嚴格、教學方式陳舊、應試傾向嚴重等問題,也可能會導致學生厭學.
2. 學生自身的因素
有的學生缺乏學習的內在動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意義不明確,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學生比較容易表現(xiàn)出厭學傾向.比如,有些初中生看不到求學的出路,認為上學也無用,最高理想就是混完三年,拿個畢業(yè)證.
3. 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庭缺乏文化氛圍,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孩子比較容易表現(xiàn)出厭學傾向.家長與孩子的關系緊張也可能導致厭學.尤其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逆反心理特別強,如果反感家長,就可能會反感家長期望他去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讀書,以此作為對家長的報復.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也可能使孩子厭學,比如出現(xiàn)了經濟實力無法應付的突發(fā)事件,父母關系不和等.來自社會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成為厭學的原因.比如,“讀書無用論”,或者社會上的不良團體,都可能使青少年誤入歧途.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厭學情緒呢?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端正學習態(tài)度
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在學習上像“近視眼”,只看到近處,看不到遠處,怕學習艱苦枯燥,覺得學多了知識也沒多大用.這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知識,在當今這樣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中,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學習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你原來不知道怎么寫自己的名字,可是現(xiàn)在知道了;你原來不懂英語,可現(xiàn)在會讀、會寫了.學習會讓你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能力.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學習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把你從游戲中拉回來.
3.調整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就像是劃船的槳一樣,如果沒有槳,船兒是不會自己前進的.所以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時就會很吃力.如果一味苦學、不注意學習方法,也可能使自己厭倦學習.學習其實是有竅門、有訣竅的,只要掌握了訣竅,就能學得很輕松、很快樂.所以,如果你有了厭學的情緒,只想玩、不想學,就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對頭?
4.克服自卑情緒
不要因為自己偶爾沒有做好作業(yè)、沒回答出老師的提問,就認為自己笨、學不好,放棄學習.一次、兩次失誤說明不了問題,誰都有失誤的時候.每個孩子都完全具備學好的能力,你也一樣.如果沒學好,那不是因為你笨,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而已.只要你對學習有了興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學好;只要你能學好,你就不會討厭學習.如果不信,就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