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和女士(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給作者的一封信中說:“……但身體虛弱,腿腳無力,在在需人,一家人不免因此忙亂?!?很多編輯乍一見到“在在”兩字,均以為是作者手誤造成,每次都想當(dāng)然地把它改成“實在”。
其實,這里的“在在”不是手誤造成,是實有其詞,是“處處”、“到處”的意思。現(xiàn)在雖然不常見,但它在古詩文中卻是屢見不鮮。宋楊萬里《明發(fā)南屏》詩云:“新晴在在野花香,過雨迢迢沙路長?!鄙蚍蛉诵攀帜閬?,用得恰到好處,足見她飽讀詩書,學(xué)識淵博。改為“實在”,文句雖亦通順,但相形之下,不免略遜一籌,神韻差多矣!
(節(jié)選自陳天風(fēng)《張兆和沒有寫別字》,載《咬文嚼字》2008年第6期)
平常吃的水果,有的寫成“橘子”,也有寫成“桔子”,“橘紅”“橘黃”,還是“桔紅”“桔黃”?
“橘”和“桔”本是兩個不同的字,意義不一樣。橘,讀音為ju,其意就是我們?nèi)粘3缘乃僮?,也指橘子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寫過一篇楚辭《橘頌》。桔,讀音為jie,不單用,由它組成的復(fù)詞有“桔槔”(一種汲水工具)、“桔?!保ㄒ环N多年生草本植物)等。
可能是由于“橘”字筆畫繁多,后來民間就有人用“桔”字來代替“橘”字,這時的“桔”也變成為ju。這樣一來,“桔”成為“橘”字的俗體字。
俗體字是通俗流行而字體不合規(guī)范的漢字,在正式場合不宜使用。所以,我們吃的水果juzi,應(yīng)寫作“橘子”。同樣,“橘紅”不宜寫作“桔紅”,“橘黃”不宜寫作“桔黃”。
(節(jié)選自《咬文嚼字》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