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富中
人教版課標高中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2006.11)第四單元課文《蘇武傳》,是新編入教材的。筆者在研讀時發(fā)現(xiàn)一些注釋欠妥,值得商榷。
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
課本注釋:“[十余輩] 十余人?!?/p>
檢《漢語大詞典》中“輩”字詞條義項有:“量詞。批;群?!妒酚洝埗愑嗔袀鳌罚骸拐咄噍?,輒死,若何以能得王?”《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記載:漠北之戰(zhàn)后不久,匈奴遣使和親,漢丞相長史任敞獻計使匈奴,欲趁匈奴新破而迫其稱臣于漢,單于聞之大怒,留任敞而不遣。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邊,兵至朔方,派郭吉告單于,公然挑戰(zhàn),單于怒殺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之上。公元前105年,漢使路充國佩兩千石印綬使匈奴,護送前入漢病故的匈奴使者靈柩。單于疑心漢殺其使,乃留路充國不歸。在此前后,漢使兩使入匈,“一吊單于,一吊右賢王,欲以乖其國。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單于,單于怒而盡留漢使”。公元前100年蘇武使團百人入匈被扣留,最后一同返漢有?;?、徐圣、趙終根等九人??梢娦倥扒昂蠛罂哿魸h使中身份較低之人,史籍多不載,數量之大,遠在有名立傳者之上。前后被匈奴扣留的漢使也遠遠不止十多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教學參考資料》、郭預衡主編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王步高等主編《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6)等都將“十余輩”注釋為“十幾批”。
因此,筆者認為人教版教材宜將“十余輩”解釋為“十幾批”。
二、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課本注釋:“[方欲發(fā)使送武等] 漢正要打發(fā)派送蘇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時候。發(fā)、使、送,都是動詞?!?/p>
從內容上看,本傳前文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蘇武等人已經到了匈奴,并且拜見了單于,奉上了厚禮,但由于單于“益驕”,令人大失所望,蘇武立即打點行裝準備歸漢,怎么可能還要漢朝廷再送他們出使匈奴呢?很明顯課本注釋有誤。后文“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交代蘇武等人為什么會受牽連,被匈奴扣留。因此,應是匈奴正要打發(fā)使者護送蘇武等回國的時候,恰巧在匈奴發(fā)生了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的事件。
再從語法角度來考慮,“發(fā)使”與“送武等”是前后相承的事件,“使”當理解為“使者”。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教學參考資料》等將該句注釋為“正要打發(fā)使臣護送蘇武等回國”。
因此,筆者認為人教版教材中該句應注釋為“正要打發(fā)使者護送蘇武等回國的時候。發(fā)、送,都是動詞?!?/p>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