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周
初夏天氣,窗前掛上了竹簾,小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絕,瓶花妥帖,十分宜人。這小天地起了變化,還不是這簾在左右吧!
說起簾,這在中國建筑中是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上個月老妻去世了,“碧樓簾影不透愁,還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臥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樓空。我踏入她的臥室,見了簾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這句詞來。與那句“重簾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懷,真是傷心人唯有自家知了。
簾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實中有虛,靜中有動,因此簾后美人,簾底纖月,簾掩佳人,簾卷西風,隔簾雙燕,掀簾出臺,等等,沒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畫。
記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數(shù)十封女作家凌叔華寫給詩人徐志摩的信,是用榮寶齋特制的花箋,畫的是簾影雙燕,毛筆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銷魂。當年的作家們是如此高雅絕俗,而今事隔幾十年,她遠客英倫,八十多歲的老人提起此事,還分明記得呢!
“垂簾無個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簾與屏兩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簾呢?更是靈活了,廊子里、窗上、門上、室內(nèi),有了它,就不一樣,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也要裝上簾;外國婦女的面紗,也仿佛是簾。因簾而產(chǎn)生了許多故事:“珠簾寨”、“水簾洞”,以及一些因簾而產(chǎn)生的許多韻事,真是洋洋大觀。我說,簾與戀音同,因物生情,也可說是簾的妙解了。
“隔簾雙燕飛”是我在兒時最愛欣賞的畫本。如今城市空氣污染,燕子絕跡了,悶人的塑料窗簾,清風畏至。而簾呢?珠簾太豪華,徐森玉老先生告訴我,清代的山西老財家,還是用它。水晶簾沒有見到過,那最細的要算蝦須簾,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館。單就湘簾、竹簾來說,通風好,隔景好,簾影好,遮陽好,留香好,隔音好,而且分外雅潔……幾乎好說有簾如無簾,可說是有景與無景,靜止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動態(tài),而動態(tài)又因聲、光、影、風、香……起了千變?nèi)f化的幻境,嘆為妙用啊!
簾的美,還要配合著簾鉤、簾架,“百尺蝦須上玉鉤”,雖未說出什么簾架,想來也不會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簾青”,疏簾聽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潔的竹簾了。“珠簾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閣上方得見。簾上繡花的繡簾,缺少空透,棉簾、布簾,只求實用。而簾上畫畫稱畫簾,但我總不太欣賞它,似乎多此一舉,用假景來擾亂真情了。素簾起的變化,那真是移步換影了。
貝聿銘香山飯店設計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裝有竹簾,這迷人的山居,添上這迷人的簾影,不愧為出于大師手筆,他對中國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簾,也不肯輕易放過。我在錄音機中放出了昆曲《琴挑》,華文漪的那句“簾卷殘荷水殿風”唱詞,正仿佛簾動風來,客中尋趣,我則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師、園林師們,似乎將簾已拋出九霄云外了。我總感到中國人的用簾,不僅僅是一個功能問題,它是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在內(nèi)。
(選自《簾青集》,略有改動)
【路子與你聊】
文中多處引用古詩文,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