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外交的大國心態(tài)
(2008年第20期《大國外交的轉身》)
在我看來,大國的外交要完美“轉身”,不僅僅要在外交策略、觀念上轉身,更應該是國民在“心態(tài)”上的轉身。
有一個現象,就是在學術界,在國內國外各種各樣的國際形勢研討會上,無論什么事,總是圍繞美國談起。先考慮美國怎么樣,然后分析其他國家會怎么樣,我們又會怎么樣。這種“美國視點”在“一超多強”的現實國際秩序是有道理的,但是隨著中國力量的崛起,我們更有必要把中國的影響力考慮到其中,把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視為國際形勢的內在的一部分?,F在許多中國人觀察國際問題,總是有意把自己與外部形勢隔離開來,如此“弱國心態(tài)”下的“韜光養(yǎng)晦”,恐怕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大國外交要有大國心態(tài),首先,就應該徹底摒棄過去的冷戰(zhàn)思維,對冷戰(zhàn)時期的國民心理積淀進行清理,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國人的平等觀念和包容心態(tài)。不但要正??创麌鴮χ袊姆婪逗鸵蓱],也應正確看待別人對我們的贊揚和褒獎,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同時,對他國的文化和文明持寬容態(tài)度,一切以務實為基礎,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出發(fā)點。其次,就是要克服弱國心態(tài),對待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要有美國視點、歐盟視點,但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有“中國視點”,這是一種表達。這種表達背后的國民心態(tài),往往決定這個國家的國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彭興庭)
“饑渴癥”并非救急之舉
(2008年第20期《解凍中小企業(yè)金融》)
對于中國的數千萬家中小企業(yè)而言,“資金饑渴癥”并非一時之事,其解決之道自然也非應急之舉。
今年以來,眾多中小企業(yè)陷入資金鏈泥潭無法自拔甚至倒閉,其實只是再一次印證了這一判斷。由此,貨幣當局要求金融機構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業(yè)的舉措,雖然用心良苦,但卻不能在根子上解決痼疾。
有企業(yè)家曾對筆者抱怨說,銀行貸款,是支撐很多成長型企業(yè)的必需品,但是,這種必需品卻有1年的還款時限,這與企業(yè)進行投資的規(guī)律又是相違背的,許多投資,回收期一般都要3年甚至5年,從這一點上,銀行其實是短視的,甚至作繭自縛,即,貸款給了企業(yè)又急于收回,導致企業(yè)在資金上極易出現斷裂的風險。他建議,可以參照國外銀行的經驗,放貸期應該長于企業(yè)投資的回報期。
實際上,央行最近幾年也一直致力于類似的研究與探索。譬如,對尤努斯“窮人銀行”模式的探討,現實中也屢有試點性的突破,但是,這些尚未形成規(guī)模、形成機制,對于分布廣袤、數量眾多、需求巨大的中小企業(yè)而言,也只能是杯水車薪的效果。而且,金融機構主體的思路,仍是按照中央要求推出應急舉措,而非從長效機制上解決問題。
對于眾多的金融機構而言,則存在理念上的問題,譬如,認為中小企業(yè)的信貸風險高,導致不能放開支持中小企業(yè)的力度,甚至出現過商業(yè)銀行的行為與中央精神違背的案例。這一點,不能不說有其一定的道理。以民生銀行為例,成立之初的幾年,該行以中小企業(yè)為主要貸款對象,但據說不良資產率居高不下,在將大型企業(yè)作為主要客戶之后,該行的盈利狀況有了巨大變化。
由此,不難得出的結論是,對于金融機構,“救急”思路需要轉變,應該為中小企業(yè)發(fā)展提供“必需品”,而不是在其病入膏盲時提供“藥品”:藥品雖然珍貴,但對于病人來說,仍存在能否對癥下藥、能否放活的風險。(張剛)
“下流社會”帶給我們的啟示
(2008年第20期《日本“下流社會”何去何從》)
三浦展所著《下流社會》一書的結論是,隨著社會開始上下分流,財富向上流集中,日本社會階層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加劇。而幾年前,美國作家理查德·隆沃思也曾寫過一本叫《全球壓榨,第一世界國家即將到來的危機》的書,書中用了相當篇幅來談論全球化對美國中產階級的沖擊。據了解,現在的美國人雖然比50年代的同胞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可是他們卻不像以前的人自覺那么安全,那么有信心。很多人都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身受全球化之害的人會遠多于享受其益處的人,由此導致社會分裂。至于中國是在向上流動,還是向下分流,目前還不能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經濟增長只有與勞動收入增長同步,廣大職工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經濟增長給自己帶來的實惠。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財富集中與消費需求之間矛盾的形成和加劇,這種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引發(fā)社會動蕩?,F實中,許多國家都越來越重視政府對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作用,而且能夠將收入差距長期控制在較低又有別于平均主義的水平。按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中等收入這一群體的人數在總人口中應當占多數。因為,把收入群體按高、中、低三個等次來劃分,高、低收入群體總是少數,而中等收入群體占多數,所謂“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才是一種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