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30年前正是公元1978年,我上小學三年級。那時候的我很容易感冒,之后一般都是吃銀翹解毒片,這藥藥片大,難聞難咽,一次要吃四五片。見我臉上總掛著鼻涕,奶奶總是嘮叨:“要你打完球就把衣服穿上,你就是不聽,貪涼。用熱水泡泡腳睡覺去?!庇浀媚菚r奶奶對泡腳總是情有獨鐘,老用她那永遠不變的萬州腔說:“有錢吃補藥,沒錢泡泡腳”,說得順口又好聽。于是,“泡腳”一事,便總是縈繞在我的記憶中。但幾次重感冒下來,奶奶也沒轍了。泡腳失了靈,奶奶拿出最后一招:“明天,要你爸爸帶你去澡堂泡個熱水澡,鼻子就通了?!蹦棠痰脑捦徽Z驚醒夢中人。但那時候在家里“泡澡”卻十分不便,一個人洗澡,全家人都要忙活,先要生爐子,家里的一個爐子是做飯用的,要燒洗澡水通常就得再生一個爐子。
那時,我家附近有一個港務部門,是當時很有錢的單位。他們建了一個大樓,名曰“福利大樓”。就是給職工提供福利的大樓,正離我家不遠。福利大樓里有一個福利項目——公共澡堂。每逢星期天,可以對周邊鄰居開放,泡一次澡2毛錢。當時,我就喜歡跟大人一起去那幢福利大樓泡澡。男人簡單,家父收拾幾件換洗的衣服。帶上一塊香皂,我們就可以出門了。如果路上遇到熟人,我會很自豪地說。去洗澡。在澡堂的服務臺交費,發(fā)個牌子領個號。那號是床位的號碼,床是個斜躺的大沙發(fā)。在家家都用硬板凳、木桌椅的年代,沙發(fā)是很高檔的。找到床位,脫去衣服,就近找一雙合適的木頭拖鞋。那木頭拖鞋有一寸厚,還有一個寸寬的帆布帶子做鞋面。穿上它走路,把水磨石的地面打得“啼噠啼噠”地響。澡堂里的水氣大。都是霧,說話的聲音都變得嗡嗡沉悶,只有那木頭拖鞋的“啼噠”聲依然清脆。有時候,家父找不到我。就喊:“大毛。跑哪里去了?”然后用木拖鞋踏出聲音來,我就順著木拖鞋的聲音回到家父身邊。
那時候的澡堂,主要設施是個可以容納五六十人的大池子。不知道是池底的顏色太深,還是水不夠清澈,反正在我的印象中,從來沒有看透過底。但水夠燙,我總要先把手腳在水里耍一陣子,適應了才敢下池。池子里的水,越往深走水越燙。池子的盡頭有個高一些的小水池子,里面的水冒著更濃的水霧,家父從不讓我靠近,說那里太燙。到澡堂泡澡的很多人圖的就是那個“燙”,記得有個瘦老頭跳到里面泡了半分鐘,就捂著下身跑出來了:“真舒服,就是受不了。”對于溫度,澡堂子只能適應大眾,不會為個人調(diào)節(jié),這也是一個弊端,因為人體對于溫度的適應能力不盡相同。與現(xiàn)在家里的浴缸相比,那時當然要差很多,現(xiàn)在在家里泡澡,溫度可以自己掌握,總是調(diào)到恰到好處。現(xiàn)在的居家過日子,為的是圖個舒適,而30年前的泡澡,圖的是個痛快,身上不燙紅了不罷休。
在從澡堂里出來的回家路上,孩子們的臉都是紅撲撲的,穿著干凈的衣服像過節(jié)一樣地歡樂。大人們也都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地敞開著棉衣,透著熱氣,跟來時的御寒穿戴猶如兩人。女人們的手里拿著搪瓷臉盆,里面裝的都是洗浴用具,把臉盆扶在腰間,騰出一只手,梳理還濕漉的長發(fā),從發(fā)根一直梳到發(fā)梢,女人的頭微微斜歪著,特別媚人。
一晃過去30年了,如今要在萬州找到一個公共澡堂子,那是很難。記得5年前,距家不遠處還有一家小澡堂子,偶爾去找一找過去的感覺,但生意太差,沒多久也關(guān)門了。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