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格老秀斯對私法體系的貢獻

      2008-12-16 09:28金可可
      中州學刊 2008年6期

      金可可

      摘 要:在我國法學界,格老秀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國際法學家,其作為自然法學家的重要地位則往往被忽略,其對于近代私法體系的貢獻更是鮮為人知。格老秀斯的貢獻是建立在其自然法的方法之上的,為此,有必要回溯到近代自然法學的方法本身,觀照近代自然法學的方法及其對于私法體系化的意義。

      關鍵詞:格老秀斯;私法體系;自然法學

      中圖分類號:D9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6—0112—03

      一、格老秀斯對私法體系的貢獻

      胡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Hugo de Groot①;1583—1645)一般被認為是近代自然法的真正奠基人。②雖然也有人認為近代自然法始于1661年Pufendorf在海德堡大學設置自然法教席之時③,但必須注意的是,當時Palatine要求Pufendorf講授的正是格老秀斯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④

      格老秀斯對于私法的重大意義體現(xiàn)在其兩本重要著作中。首先是其用母語寫作⑤的《荷蘭法學導論(Inleidinge tot de Hollandscherechtsge leerd heid)》。該書是格老秀斯在1619—1621年被關押于Kasteel de Louvestein期間為其兒子的法學教育寫的,于1931年才出版。⑥該書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其是以權利為核心構建起來⑦,從而成了自然權利思想與“以權利為核心的現(xiàn)代法典的真正始祖”⑧,而且在于其所論述的羅馬法—荷蘭法制度被整理成了一個基于自然法原則的體系⑨,為近代私法的實際制度提供了一個詳盡的體系。另外一本就是格老秀斯以拉丁文寫作的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1623);該書被認為是國際法(VZlkerrecht)的開山之作,但由于格老秀斯通過主張普適于所有人類的自然法而將之表述為一種普遍的法律理論,所以該書對自然私法體系的建構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⑩,況且該書所使用的材料、概念體系也大多借用自羅馬法(11)。由于后一書的寫作緊接著前一書而進行,所以完全可以將兩者相互參照,以發(fā)掘格老秀斯對私法體系建構的本來面目。

      在《荷蘭法學導論》一書中,格老秀斯仍然遵循《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體例,分為人法、物法、債法三編;其中第二編與第三編都是以主觀權利的等級層次為核心而組織起來的(12)。他主要把主觀權利分為“beheering(ius in rem)”與“inschuld(ius in personam sive creditum)”兩大類(13),用現(xiàn)代術語來說,分別就是對物權與對人權(14)。在第三編“論對人權(Van inschuld)”的開頭,格老秀斯就為對人權下了一個定義,“某人針對另一人享有的、自該他人處取得某物或某種行為的財產權”(15)?!罢搶θ藱唷边@一編系以債為對象,其中也論述了質押合同、永佃權合同等類型,而他在第二編中又論述了質權、永佃權等不完全所有權(gebreckelicke eigendom)(16),由此可見,他在“論對人權”這一編中只是論述質押、永佃等法律關系的債法方面(合同),而第二編“對物權”則處理這些法律關系的物權法內容。這樣看來,格老秀斯似乎已經完全將對人權與對物權作為了主觀權利的主要分類。

      在《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權利區(qū)分體系:“權利(ius)一詞所具有的另一種含義……直接與人相關。在這種意義上,權利是一種附屬于人的道德品質,這種品質使該人擁有特定的特權,或得以進行特定的行為。權利是附屬于人的,盡管其有時也針對物,如土地上的負擔——其相對于對人權而被稱之為對物權。這并非因為這些權利不附屬于人……而是因為它們只屬于擁有特定事物之人……權利包括我們對自己的權力——即所謂的自由,也包括我們對他人的權力——即父親對其子女、主人對其奴隸的權力;同樣,權利也包括完整或不完善的所有權;不完善的所有權是不具有所有權的情況下對物的使用或占有,或者是對之進行轉讓的權力,或者是債權人在獲得清償之前所具有的質權;權利的第三方面的含義是指要求獲得其所應得的東西(what is due)的權力,與之相應的,就是債務人所負的債(Obligation)……。”(17)由此看來,格老秀斯不僅將對人權與對物權作為主觀權利的主要分類,而且相應地區(qū)分了人格權(即其所說的對自己的權力:自由)、親屬權中的父權、對物權以及債權,為后世民法教義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復雜的體系(18),以及一個潘德克頓法學的雛形。在此,我們就不難理解Martin Lipp所指出的事實:“教義學的繼續(xù)發(fā)展無法與自然法的自我理解截然分開?!?19)但我們或許也不能將格老秀斯著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體系純粹作為格老秀斯的發(fā)明,而應該將之作為一個經過其加工的當時所流傳的體系,正如我們從格老秀斯關于對人權與對物權的毫不含糊的區(qū)分中或許也可以推斷:在他之前這就已經是一種獲得廣泛認同的分類。

      二、自然法學方法論及其對私法的貢獻

      如果說格老秀斯的私法體系本身更多的是對于前人體系的繼受,那么其體系的取向及其思想基礎則無疑是近代自然法學方法論變革的結果。由此,我們有必要對近代自然法學的方法與意義進行考察。

      弗朗茲·維阿克(Franz Wieacker)區(qū)分了作為一種問題或傳統(tǒng)的自然法(20)以及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近代自然法,并將后者稱之為“近代世俗化的理性法(das profane Vernuftrecht der Neuzeit)”(21)。Wesenberg也沿襲了維阿克的思路,認為自然法作為超越實證法的、以自然或神的命令為基礎的法,自前蘇格拉底時代以來就持續(xù)不斷地為學說所教誨,但在17世紀和18世紀,自然法的觀念對于大學課程和實踐立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將這兩個世紀稱為“自然法的經典時代(die klassische Zeit des Naturrechtes)”(22)。

      自然法與自然科學于中世紀晚期的悄然并起,系以以下事實為其共同的前提(23),即自然本身盡管尚未擺脫其神學上的創(chuàng)世起源,但其內含的理性法則卻獲得了相對于造物主的獨立性。(24)這樣,中世紀經院哲學所強調的兩個要素“權威(auctoritas)”與“理性(ratio)”發(fā)生了分離(25):理性從其本來所必須服從的權威(如在權威文本中體現(xiàn)出來的宗教信條)中解放出來(26)。這種方法論上的革命也同樣在法學領域表現(xiàn)出來:以前作為絕對權威的民法大全現(xiàn)在也必須接受普遍理性那狐疑的審視。(27)

      這一時期的自然法學與古希臘—羅馬的哲學自然法、中世紀基督教的神學自然法等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對后世私法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先,對于自然法的證明采取了不同于中世紀的理性方法。誠如伯恩·魏德士指出,因信仰沖突而導致的三十年戰(zhàn)爭的苦難,使得自然法的神學論據(jù)被排除出去,對自然秩序的理性論證應運而生。(28)這種方法論上的理性主義,或所謂的“世俗化(S|kularisation)”,為近代法學和法律理論中的理性主義開辟了道路(29);理性自然法學“相信個人理性發(fā)現(xiàn)正義規(guī)則的能力”,從而“將實證法帶上一條精確性的道路”(30)。具體到私法而言,近代自然法學在方法上從羅馬法文本中解放出來,也注意吸收非羅馬法的合乎理性的法律信念(31)。在格老秀斯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一書中,這一點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其次,中世紀經院主義哲學家傾向于把自然法的范圍局限在寥寥可數(shù)的基本原則之內,而近代自然法學家則試圖構建一個“可以直接從人的理性中推導出來的具體而詳細的規(guī)則體系”(32)。18世紀自然法學家所構建的實證法律體系,至今仍支配著歐洲大陸的法典與教科書;而隨著這種理性法的體系的形成,普遍概念的建構成了法學上的邏輯秩序所要求的核心表達工具,最終也影響了19世紀的概念法學(33)。但是,對此必須注意Karl Larenz的告誡:這一時代的自然法只是部分地被誤解為完備的規(guī)范體系;在體系的建構中,只有少數(shù)自然法學者才從普遍的上位命題來推導出具體的行為規(guī)則,也只有這少數(shù)學者才對此感興趣。(34)另外,還必須注意,這一時期的自然法學家開始將法律體系作為一種權利體系而加以精心建設(35),在這一背景下,對人權與對物權的區(qū)分具有了與以前完全不同的意義——如赤松秀岳指出,這種權利中心論的觀點對于債權物權區(qū)分說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影響。(36)

      最后,近代自然法學對后世民法教義學的具體制度與理論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有學者指出,這一時期民法學的發(fā)展是以自然法的形式出現(xiàn)的(37)。通過Sameul Pufendorf和Christian Wolff的努力,建立了舊普通法學所未能建立的(38)私法一般學說(allgemeine Lehren)(39),發(fā)展出了一個私法體系(40)。將私法分為五編制的所謂潘德克頓體系,可以追溯到Wolff學派的Darjes和Nettelbladt,最終則可以上溯到Pufendorf的自然法體系(41)。主觀權利的概念和法律行為的學說在自然法學說中得到特殊的發(fā)展,產生了actus iuridicus(法律行為)以及declaratio voluntatis(意思表示)等概念。此外,還建立了合同效力、履行義務等概念。

      如果說在自然法學之前,對人權與對物權的區(qū)分還處于一種朦朧的階段,那么在近代自然法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人權與對物權的區(qū)分則獲得了其比較完善、成熟的形式。

      注釋

      ①后者系荷蘭語,前者系后者之拉丁文形式。參見[日]寺田四郎:《國際法學界之七大家》,韓逋仙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7—49頁。這就如上述Hugo Doneau的拉丁文形式為Hugo Donellus一樣。

      ②盡管維阿克將西班牙的后經院主義法學家Johann Oldendorp作為理性法的先驅,但其仍然認為格老秀斯才是近代自然法的真正奠基人。

      ③(34)(40)Gerhard Wesenberg, Gunter Wesener, Neuere deutsche Privatrechtsgeschichte, vierte, verbesserte und erg|nzte Auflage, Wien, K塴n und Graz 1985, S. 139、139、146.

      ④⑥[日]寺田四郎:《國際法學界之七大家》,韓逋仙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6、56—86頁。

      ⑤⑧(35)[英]J.M.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王笑紅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18、218、57—58頁。

      ⑦在該書中,格老秀斯以“(recht van)toebehoren”一詞來意指“主觀權利”,R.W.Lee的譯本將之譯為right of property。

      ⑨(12)(13)(14)(15)(16)Robert Feenstra, Grotius' Doctrine of Unjust Enrichment as a Source of Obligation,Legal Scholarship and Doctrines of Private Law,13th—18th Centuries, Variorum 1996, p199、200、119、200、200—201、121.

      ⑩(20)(21)(23)(27)(29)(31)(33)(38)(41)Franz Wieacker,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9.neubearbeitete Auflage, G塼tingen 1962, S. 290、250, 265、252—253、 251—253、265—266、275、275—276、276、373.

      (11)我們在下文將會看到,該書體例遵循了《查士丁尼法學階梯》的三分法;在所有權取得上,格老秀斯也遵循《查士丁尼法學階梯》的分類,將之區(qū)分為原始取得與傳來取得。類似的例子在《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比比皆是。

      (17)Hugo Grotius,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including the law of nature and of Nations,M.Walter Dunne.Publisher,Washington&London;,1901,p19—21.

      (18)由此,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看看格老秀斯所提供的物權體系。格老秀斯在《荷蘭法學導論》一書中將物權分為占有權(besitzrecht)和所有權(eigendom);所有權又被分為完全所有權與不完全所有權:“……(10)完全所有權使人有權處置某物,并且授權他為了自身的利益得做任何其所意欲且未為法律所禁止之事。(11)不完全所有權就是在完全所有權的權能中有所缺乏的情形。”在該書第三編中,他重復了不完全所有權的上述定義,接著說:“為了更好地對之進行理解,必須要注意:哪里存在不完全所有權,一般是某人尚未獲得的東西被授予給另一人,則他本身擁有的也是不完全所有權?!币虼耍粌H地役權人可以被認為擁有不完全所有權,而且必須受制于地役權之人擁有的也是不完全所有權?!暗珵榱嗽谶@兩種情形之間進行區(qū)分,所有權一詞只被用于擁有所有權中更大部分的人之上,也就是有權出售或將之出租的人之上;而更少的部分則被稱為‘權(gerechtigheid),因為這是低級的權利……?!?8世紀末期,Grotius最重要的評注者之一D.G.van der Kessel即在對該段文字的拉丁譯文中將“權(gerechtigheid)”譯為iura in re aliena。Grotius在該段的最后還說:“但是,為了確定何為更大的部分、何為更小的部分,往往應更重視其價值,而非其目前的收益。因此,對于在土地上設定了世襲租賃的情形,應將所有權人的名稱授予收取地租者,以及因其上位所有權(opperMeigendom)而具有回復權者;而不能將之授予從土地上取得最大收益的佃戶……?!盙rotius接下去處理了各種不同的“權”。他發(fā)明了一個新的術語“tocht”來指稱用益權、永佃權以及封建保有權;在處理對物權的第二編中,他把所有權之外的一切權利都稱為“權”;而在處理債的第三編中則并非如此:他論述了質押合同、永佃權合同、封建合同等,為了表明他在此僅僅研究這些制度的合同方面,他也提到了在第二編中作為對物權所提出的那些權利,但是在此他卻將這些對物權稱為不完全所有權(gebreckelicke eigendom)。參見Robert Feenstra, Dominium and ius in re alliena: The Origins of a Civil Law Distinction, Legal Scholarship and Doctrines of Private Law,13th—18th Centuries, Variorum 1996, p118—121.

      (19)Martin Lipp,Die Bedeutung des Naturrechts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llgemeinen Lehren des deutschen Privatrechts,Berlin 1980,S.133.

      (22)即博登海默所說的“natural law of the classical era”,鄧正來將之譯為“古典時代的自然法”。為避免與維阿克所說的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自然法(das antike Naturrecht)”相混淆,本文將之譯為“經典時代”。在此必須注意,對自然法的這一階段的具體期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意見。許多人認為這一階段肇始于Hugo Grotius,另有些人則將自然法的時期確定為自1661年至1814年,也就是從Pufendorf在海德堡大學設置自然法教席時始,至Saviny和Grimm建立歷史法學派為止(參見Gerhard Wesenberg, Gunter Wesener, Neuere deutsche Privatrechtsgeschichte, vierte, verbesserte und erg|nzte Auflage, Wien, K塴n und Graz 1985, S.139)。而博登海默的上述“natural law of the classical era”,則只包括從格老秀斯至盧梭的期間,而不包括非常重要的康德時期。

      (24)“作為造物主的上帝在創(chuàng)設了自然之后即退居于其天國,而將此自然遺留于塵世?!庇纱耍系墼谠煳镏?,即受制于其創(chuàng)造物,即自然本身或周行于自然之中的理性法則。參見Hans Hattenhauer,Europ|ische Rechtsgeschichte,C.F.Müller Verlag,Müchen 1999,S.p408—409.

      (25)在經院主義中,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并不是平等的:理性必須服從權威。博登海默為經院主義所下的定義或許可以說明問題:“所謂經院主義,我們所指的乃是一種中世紀的思想體系,它試圖把世俗的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與宗教信條調和起來”。參見[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6頁。

      (26)維阿克指出,這一進程并非由人文主義者而實現(xiàn),他們只是以古典時代的權威來代替了中世紀的權威。相反,自然的此種獨立性,首先是經由唯名論的奧卡姆學派——如Nicolaus von Autrecourt、Nicolaus von Oresme以及Buridan等人的努力而獲致的。參見Franz Wieacker,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9.neubearbeitete Auflage, G塼tingen 1962, S. 251—252.

      (28)[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丁小春、吳越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04頁。

      (30)[葡]葉士朋,《歐洲法學史導論》,呂平義、蘇健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54頁。

      (3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9頁。

      (36)[日]赤松秀岳:《物權債權峻別論とその周邊——二十世紀ドイツにおける展開お中心に》,成文堂,1989年,第4—5頁。

      (37)Peter Stein,Roman Law in European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07.

      (39)在茨威格特、克茨的《比較法總論》中被譯為“一般理論”。

      責任編輯:林 墨

      建平县| 承德市| 临洮县| 土默特左旗| 娱乐| 微山县| 瑞丽市| 乐清市| 贵港市| 普陀区| 巩义市| 陆河县| 鲁甸县| 邯郸县| 拜泉县| 临泉县| 武汉市| 新野县| 汕尾市| 洞头县| 镇沅| 台南市| 贡山| 且末县| 漾濞| 葵青区| 富蕴县| 舟曲县| 从江县| 田林县| 慈溪市| 澎湖县| 什邡市| 新安县| 永安市| 永济市| 通江县| 兖州市| 汾阳市| 布拖县|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