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超 王星光
摘要:檔案學十三本舊著不僅是民國時期檔案學成果的一個典型縮影,也是一筆珍貴的檔案學遺產,而且對今天檔案學的發(fā)展仍有重要的啟迪。這批著述為檔案學嬴取了發(fā)展的空間,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專業(yè)知識與檔案人執(zhí)著奉獻的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學術薪火的持續(xù)傳遞則促使學界要不斷研讀這些經典之作。
關鍵詞:檔案學十三本舊著民國中
中國檔案學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誕生以來,曾有過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品味我國近代檔案學的產生及其那段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歷史,對今天的學科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發(fā)與借鑒作用。
1十三本舊著品評
這批書從1931年的《公牘通論》,到1949年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反映了近代中國檔案學誕生與發(fā)展的歷程?!爸?0世紀30年代,以文書檔案工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效率運動和明清檔案整理熱潮終于合力催生出近代中國檔案學,其重要標志就是十三本檔案學‘舊著的問世……十三本‘舊著大體上反映了近代中國檔案學的產生、發(fā)展情況及其得失、特點?!睆臅逆幼兛芍@時期的檔案學最初是從文書工作的研究演化而來的。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現(xiàn)代學科意義上的檔案學、文書學在中國逐漸形成。從民國初年開始,文書學著作紛紛問世,其中也有專章講述檔案管理方法的,本世紀30年代專門研究檔案及其科學管理的著作問世。此后,有關檔案管理、文書處理、公文程式、文書寫作、應用文及其寫作、文檔法規(guī)、文檔改革、文書與檔案史等內容的著作逐漸增多。到了40年代末期,整個檔案學(包括文書學)水平已經發(fā)展到了相當?shù)母叨?,并主要反映在一系列著作中。僅據(jù)初步統(tǒng)計,30多年中所出的書籍已達100余種。但此時的成果以機關檔案管理、文書學方面為主?!拔覈鴻n案學研究萌芽于文書工作的研究和編著作品中,是我國檔案學產生與發(fā)展的一個歷史特點。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符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公牘通論》系徐望之1929年在河北省訓政學院主講公牘課程時,根據(jù)《公文程式》編著了《公牘講義》。后將此講義公開出版,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公牘通論》?!豆珷┩ㄕ摗芬簧鲜芯褪艿搅撕迷u,熱銷異常,同年12月再版,以后又陸續(xù)再版。到1947年已出版了8次。該書成了我國近代有重要價值的文書學著作和第一部文書學方面的高等學校教科書。
“在檔案學的研究尚處在萌芽狀態(tài)的時候,也個別地出現(xiàn)一些有關檔案工作方面的專門編著作品,但它往往只是某一具體機關的檔案工作的經驗總結,因而概括性、科學性是不高的。然而這些作品正好說明,檔案學已在萌芽中”。程長源、梁上燕的書即是這樣的書,以程著為例,就系浙江蘭溪縣整理檔案的經驗總結,“故本書不尚理論,不嫌瑣屑,對檔案管理各端,均敘述詳盡”(《縣政府檔案管理法》“凡例”)。而梁著也是以一縣的公文與檔案管理情況來著書立說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成了十三本舊著中最為單薄的書籍,但也是較早將公文處理與檔案管理并列闡述的著作。周連寬則早在1935年就以武昌縣文書檔案改革為據(jù)寫出了《縣政府文書處理法》和《縣政府檔案處理法》,10年之后,周先生陸續(xù)將其筆錄所得整理編次,付梓刊印,成書為《公文處理法》和《檔案管理法》。他將文書與檔案的處理分開來講,單獨成書,說明檔案學的形成不僅萌芽于文書與文書工作的研究,而且也表明其一開始就是將二者當作獨立但又有緊密聯(lián)系的目標加以研究的。他的這兩部姊妹篇在檔案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坐標和重要的位置。而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是一本值得重視的舊檔案學的代表作。它已經是一部從全國著眼,在統(tǒng)一集中的指導思想下編寫的著作,當然它的從全國著眼和要求統(tǒng)一集中,還只是針對中央一級的機關檔案室而言的。有人則稱其為我國近代檔案學形成的標志之一。殷鐘麒《中國檔案管理新論》的出版,不僅表明是作者在自編教材基礎上的發(fā)展,而且從其整體內容來說,也是集我國當時檔案學之大成的著作,因此是一部值得我們重視和吸納研究的近代檔案學的代表作??梢哉f,要研究我國建國前的檔案學,就必須研究《中國檔案管理新論》。
這批書的具體內容和特點,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各種介紹已經較為齊全了。如果感覺評述文章稍嫌不夠,還可以直接去讀原典。書評文章可參考《檔案管理》上所載的對這十三本舊著進行評介的文章。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書系當時學術思想的結晶,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有些內容已顯得不合時宜,有些觀點也顯得陳舊。不過這些著作包涵的學術思想?yún)s是當時實踐和理論的凝結,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原來已經早有了這些做法和想法:而其中的一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從這批書的版次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這些書的出版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和考驗。以《檔案科學管理法》為例,秦翰才早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就已將該書編纂而成,并由桂林的科學書店出版,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時,已經出了第三版,1947年4月又由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出版。而《公牘通論》從1931年出版,到1947年,連續(xù)出版了8次,說明該書之暢銷?!豆奶幚矸ā芬蚕群蟪霭媪?次。
整體來講,這批書多少顯得參差不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當時各位作者的水平不盡一致。但是,相對于其他零散的文章來看,這些著述有其系統(tǒng)完善的長處和優(yōu)點。這是需要肯定的,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些不同作者不同時間形成的成果共同鑄起了檔案學發(fā)展史上的豐碑。當然,對十三本舊著的得失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還有待學界同仁的深入研究。
這批書的作者,無論是教書先生,還是具體實踐的從業(yè)者,都相繼步入了檔案界。“當時行政界的知名人士甘乃光、滕固、周連寬、程長源、龍兆佛等加入了檔案學研究的行列。由于政治和歷史的諸多原因,這些學者的身世已在時間的流逝中而暗淡。其中甘乃光和滕固被載入‘史冊,主要是因為他們曾經身為國民政府要員,或曾經在文藝出版界‘擔綱,而并非作為檔案學的啟蒙者。同樣,像何魯成、程長源、龍兆佛等人的名不見‘經傳,則并不能抹煞他們對檔案學的貢獻;只是當時,檔案學還沒有成為被社會承認的顯學而已。事實上,他們對檔案學的認識,也是與他們的社會地位不無關聯(lián)的——正是這些‘行政界的知名人士,從強化政府機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出發(fā),給予中國檔案學最原始的‘第一推力。他們與檔案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從總結政府機關檔案改革的實際經驗人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檔案學理論……中國檔案學就是這些‘經驗的升華”,“中國檔案學人及其文化素質、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主體特征最終決定了了中國檔案學的基本理念與模式”。
2十三本舊著的價值
2.1代表的研究方向。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得從
檔案學的產生講起。我國檔案學發(fā)端于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檔案學的興起與民國時期的“行政效率運動”、史學界整理明清歷史檔案以及近代檔案教育的創(chuàng)立不無關系。“中國近代檔案學從一開始便存在兩個源頭,可謂并行不悖、交相輝映的兩個學派。參與創(chuàng)建的主力之一是機關檔案學派或稱行政學派,該學派的成員主要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機關檔案工作者和行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而另一主力的檔案館學派或歷史檔案學派對創(chuàng)建中國近代檔案學的貢獻也需要著重討論。該學派的成員,大體出自眾多參與古代檔案,特別是明清檔案整理與研究的知名學者與文化教育機構”?!吧鲜兰o30年代,以豐厚而又雜糅于各類典籍之中的中國古代檔案學思想積淀為文化淵源,以檔案工作的變革與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為實踐基礎,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具有完整體系的中國檔案學正式創(chuàng)立和形成,這一點,已為檔案界多數(shù)人所認同,然而,如何公允評價各方面對創(chuàng)建中國近代檔案學的貢獻,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論著高度評價了當時國民政府機關內從事文書檔案工作及其改革人士在這方面的貢獻,卻將一批歷史檔案工作者、檔案館工作者的貢獻僅視為歷史學界的參與和補充。這個問題,便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對民國時期明清檔案的整理,形成了諸多的論著,值得我們探研。譬如,沈兼士先生的《文獻館整理檔案報告》、方甦生先生的《整理檔案方法的初步研究》、張德澤先生的《檔案分類研究》和《整理檔案問題》等文則是對民國時期明清檔案整理情況的一種總結和探討,檔案分類成為當時研究的重點。至于君石的《明清兩朝檔案考略》和高良佐、王培仁等人的《北平文化機關明清檔案考察記》則是系統(tǒng)介紹明清檔案及其整理的文章。羅振玉之子羅福頤的長篇論文《清內閣大庫明清舊檔之歷史及其整理》是目前能見到的較為系統(tǒng)、詳細研究這方面問題的著作。該文用11章闡述了大內檔案的整理,特別是闡釋了羅振玉和沈陽博物院對明清檔案的整理。這篇60年前的文章,今天看來仍不失其價值和意義。
因此,如果一定要講檔案學十三本舊著代表了什么,那么,首先代表了當時機關檔案工作方面的實踐和理論,一些學院派的著作也多是基于行政系統(tǒng)文書檔案工作而來的:其次,這些論著代表了人們在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整理的背景下,對現(xiàn)代檔案管理方法和理論的探索,這些研究成果成了中國檔案學形成和發(fā)展的見證:再次,這些論著代表了檔案學研究的一個方向,開辟了新的學術道路。檔案學的形成,并不僅僅是一個學科或一門學問的誕生。而且更意味著學術空間的拓展,檔案工作發(fā)展到了需要用學術理論來引領、提升與指導的階段,而其學術影響的逐漸擴展,更為今天檔案學的豐富與深化提供了經驗和范式。
2.2贏取的學術境界。這些檔案界的先哲們或吸納傳統(tǒng)的檔案學思想,或引入國外以及其他學科的學術思想,加以借鑒和吸納,為檔案學科的建立而勇于開拓。比如傅振倫先生,專門在《公文檔案管理法》中闡述了“中國檔案管理今昔觀”,并用一章的篇幅來探討歷史檔案的整理,從考古發(fā)掘出的甲骨、簡牘,到敦煌發(fā)現(xiàn)的遺書,還有保存下來的明清檔案,以及民國時期的一些檔案,均細致介紹其整理過程或方法,書后還附有《檔案與歷史》一文。除此之外,傅振倫先生還將視野投向國外。將自己游歷英、法和蘇聯(lián)等國時接觸到的國外先進的檔案管理方法和檔案學理論加以介紹和引用,不僅在書后附有“歐美檔案館學論文譯叢提要”,而且還在檔案分類問題上介紹了國外的事由原則和來源原則等。再如殷鐘麒先生,也同樣如此,既重視中國古有的檔案學思想,在其書《中國檔案管理新論》中專門介紹了“檔案之簡史”,開辟了中國檔案史研究的新天地,又注重國外的實踐與理論發(fā)展狀況,他在該書第一節(jié)介紹檔案的定義中說:“至于西洋方面,相當于檔案一名詞者,共有九個”,然后引用英國檔案學家金肯生(H.Jcnkinon)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見,認為“金氏上述六點,將檔案之內容,闡述甚明,檔案定義,亦甚完善”。他們這種扎實深厚的國學根底、學貫中西的學術素養(yǎng)是今天的學人難以企及的:而對西方檔案學知識的積極引入,則表現(xiàn)出他們敏銳的學術目光和超常的膽識。
在十三本舊著的十二位作者(周連寬先生寫了兩本)中,明確其作品寫就時系教師身份的只有徐望之、傅振倫和殷鐘麒三位先生。其余的作者都是根據(jù)自己親臨一線的實踐經驗和體會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他們要么直接從事檔案管理工作,要么直接指導檔案管理改革問題,而著書立說則是將具體的實際工作上升到理論高度,并用以指導以后的檔案管理,這種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十分難得。他們的身體力行充分說明,檔案學研究并非書齋里的人士才能從事。只要有興趣和動力,實際工作者一樣可以做得很好。這種事例今天我們依然能夠見到。事實證明,學術研究并非只有學院派適宜,只要實踐工作者刻苦鉆研,也能成就非凡的理論業(yè)績。十三本舊著的作者早已作出了榜樣。
2.3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批書問世以后,多是作為教材使用,固然是由于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但其章節(jié)的形式和敘述的方式卻為以后檔案學教材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形成了模式。我國檔案學教材在體例的設計上,一般都是以章節(jié)敘述為主要方式、將內容平鋪直敘出來。在敘述中以作者的主觀認識和觀點作為敘述基礎,缺少客觀性的引導和介紹,也沒有開放式的線索,這一點我國與西方國家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西方國家雖然也有敘述式的教材,但他們卻常常采取“指南”、“文選”或“讀本”的編纂體例,使教材具有“客觀性教材”、“開放式索引”和“研究性資料”的性質。這一點從民國時期就已顯現(xiàn)出來了。十三本舊著中有許多個人主觀的認識,雖然不乏一些客觀描述,但終究難以掩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那一時期的著作和教材,已融入了作者的創(chuàng)見。而今,學界的教材更是如此,由此可見與十三本舊著的一脈相成。
面對檔案學十三本舊著,我們需要重讀經典?,F(xiàn)在很多學科都開出了必讀書目之類的書單,使莘莘學子和初入門者得以窺其門徑。那么,檔案界又該如何做呢?筆者曾提出學界應要確立檔案專業(yè)的經典書目,其實就是建議檔案界人士重讀經典,回味名著,溫故而知新。“學術名著,經典之謂也,通常是指學術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詩言志、歌詠言、文以載道,在這樣的文脈里大家其人與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間是互為表里、相互佐證的。在中國學術傳統(tǒng)里。經典歷來居于核心地位,始終是人們關注的中心?;蛉缬腥怂f,在這一領域,所有后來者都是踩著巨人們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會研究領域人們講究傳承下的創(chuàng)新,而絕不輕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更不輕言什么‘頂峰之類?!碑斎?,閱讀經典不等于頂禮膜拜?!啊浀溥@兩字不是叫人跪下膜拜的,也不是把人引向封閉和窒息的:經典是把人引向開放和生長,引向歷史限定之外的無限可能性。所以,真正的經典不會站死在塵封的書架上,而是活躍在許多人此時此刻的閱讀之中?!睓n案專業(yè)的哪些書能稱得上經典之作呢?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一些基本的專業(yè)書籍還是可以被大致認同的,比如被稱之為“檔案圣經”的《檔案的整理與編目手冊》,即“荷蘭手冊”,就是國內外檔案界公認的經典之作。而就國內來說,如果要挑選民國時期檔案學文書學著作,以《檔案管理與整理》、《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公牘學史》為代表的十三本舊著應該榮登候選榜中。所以,在社會上重讀經典的浪潮下,檔案界繼續(xù)傳遞學術薪火,就應細讀我們自己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