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言
姓氏里暗藏疾病信息
據(jù)《西部時報》報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發(fā)布了歷時兩年調查完成的中國姓氏統(tǒng)計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姓氏分布圖與《中國人口主要死因地圖集》中的疾病分布圖有重疊,所有的姓氏和常見疾病之間似乎都存在一種說不清的重疊現(xiàn)象。
在中國5000年的文明發(fā)展中,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父系社會,中國人都隨父姓。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他的后代。由此推斷,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但科學家認為,疾病和Y染色體的關系不大,疾病多數(shù)發(fā)生在常染色體上。由此可見,姓氏和常見疾病之間存在重疊現(xiàn)象,說明二者之間雖然存在某種內在聯(lián)系,但又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科學家進一步追問,這種重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否和幾千年來人類活動的結果有關呢?我國5000年歷史,肯定是以男性為主進行群體遷移,Y染色體在遷移,常染色體必定也在隨之遷移,研究Y染色體的分布規(guī)律也能找出常染色體的某些分布規(guī)律,必定對研究某種疾病的起源有幫助。
乍一看你會覺得這不可能。但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同樣的病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比如同樣的感冒藥對某些人可能十分有效,對某些人則沒有半點效果。現(xiàn)在科學家發(fā)現(xiàn)姓氏和疾病有關聯(lián),不僅如此,還有專家提出要根據(jù)姓氏開發(fā)出個性化藥物,到時候,治同樣的病時“張三要吃這種藥,李四要吃那種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變冷還是變暖?這是個問題
據(jù)新華網報道,俄羅斯科學家最近宣稱,目前太陽已進入“冷卻周期”,太陽輻射強度正在緩慢地下降。在此過程中,地球氣候將重新進入寒冷期。只不過由于地球熱慣性的原因,地球氣候的變化要比太陽亮度的變化滯后15~20年。按照此次發(fā)現(xiàn)的這一規(guī)律,到本世紀中葉,地球將開始急劇變冷。即將到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冷不但會使地球表面遭冰雪覆蓋的區(qū)域大幅度增加,還會使大氣層中的氣體濃度降低,而這兩種因素又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冷的趨勢。
俄羅斯科學家表示,他們的這一最新發(fā)現(xiàn)還有助于證明二氧化碳氣體并非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他表示:“二氧化碳的影響力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太陽亮度在兩個世紀內的持續(xù)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在氣候變暖的過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很小的助推作用。
不過,聯(lián)合國的專家們并未對俄羅斯科學家的理論表示贊同。他們在每年一度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報告中指出,由于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地球正面臨著災難性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
有些科學家信誓旦旦地說地球要變暖,而有些人又正兒八經地說地球絕對會變冷。到底是冷是熱,小編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種,所以小編希望研究人員研究和公布結論時都應仔細慎重,這也是科學研究應該講究的嚴謹態(tài)度,千萬不可為了“眼球效應”而急于讓所謂驚人的消息出爐。
人身上有些器官壓根兒就沒用?
據(jù)俄羅斯《真理報》報道,人體是個復雜的生物化學系統(tǒng),表面看上去似乎所有器官都是有用的,而事實上,我們身上生來就帶有一些退化器官。人體已被證明多余的器官竟有約90個之多。下面是除大家所熟知的闌尾之外的幾個:
手掌肌肉:為了以防萬一,大自然還賦予我們一些現(xiàn)在已經用不到的肌肉。比如,鏈接肘部和手腕的手掌肌肉(volar muscle),自從人們不再吊在樹枝上以來就沒啥作用了。這塊肌肉如今已經成了外科整形醫(yī)生的材料,不過大約12%的人沒有手掌肌肉。
牽動耳朵的肌肉:人類在遠古時代一定經常活動自己的耳朵,當然這種動作可能不僅是用來扇走蚊子或蒼蠅,人們可以通過擺動耳朵察覺到一些危險的聲音,以便及時躲藏起來。能牽動耳朵的這塊肌肉是人們早期用來探聽聲源的“雷達基座”,如今雖然功能喪失了,但人們依然保留著它。
尾骨:尾骨是一條退化的尾巴,它原本的作用是讓哺乳動物在運動時保持身體平衡,如今,尾骨對人來說已經沒有什么用處了。如果尾骨斷裂還會給人造成劇烈的痛苦,必須手術或服用強力藥物才能止疼。
智齒:智齒的磨難多在20歲左右爆發(fā)。智齒并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聰明。有趣的是,智齒以前的作用主要是用來磨碎堅硬的食物,而現(xiàn)在它們似乎是專門用來長蛀牙的。
小編有個感想,這些個器官其實不能算“沒用”,因為至少其中一部分可以“備用”(如手掌肌肉),還有很大一部分有“副作用”(如尾骨、智齒)。另外,小編之前一直納悶為什么有的同學的耳朵能動,覺得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因為在小編的印象里,只有大象等動物的耳朵能動。當然,小編還是相當羨慕這些同學,哪天去了蚊蟲出沒的地方,他們的優(yōu)勢就會凸顯出來了。
觀點:求真是科學最核心的價值
理查德博士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名化學教授。有一天,他被一篇關于“設計酶”取得重大進展的論文迷住了。這篇論文的作者,杜克大學的知名教授海靈格稱,他已將一種核糖結合蛋白轉變成一種活性酶。這項成果在科學界引起了轟動,并被視為蛋白質設計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根據(jù)理查德的經驗,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出于好奇,他產生了照著海靈格的方法重現(xiàn)實驗的想法。于是,他與海靈格取得了聯(lián)系,獲取了能設計這種蛋白質所需的材料。接下來,他花了數(shù)個月的時間開展實驗工作。但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他無法再現(xiàn)論文的結果。為了慎重起見,理查德將實驗做了又做。最后,在無數(shù)次確認了自己的結果后,他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寄給了海靈格。最后,海靈格接受了這篇論文有錯的結論。理查德的不為名利、只求真相的舉動被媒體披露后,受到了一致稱贊。
科學是一個不斷求真的過程,即使是再權威的科學家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錯誤或紕漏,所以糾錯也是科學工作的應有之義。“如果你知道一個重要結果是錯的,那么你有責任改正它?!崩聿榈氯缡钦f。也正是有了像理查德這樣不計成本,拒絕輕言放棄的人,科學高峰才能一個接一個地被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