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福
1. 取兩根長60cm的20號鐵絲, 拉直后包上白皺紙。
2. 用尖頭鉗子把鐵絲彎出小魚嘴巴的形狀。
3. 用尖頭鉗彎出小魚的頭,腮部及身體形狀。
4. 用尖頭鉗彎出金魚尾巴的形狀。
5. 最后彎出金魚背脊及魚的整體形狀,即魚骨架。
6. 將兩個金魚框架連接在一起。
7.在骨架上涂上白膠,裱糊上紅色綢紗。晾干后剪掉多余綢紗。
8.用白膠均勻的涂抹在魚燈的邊框,沿著邊框,用絲帶勾勒出魚的身體形狀。
9.用白膠給魚燈粘上眼睛。用水彩顏料畫上魚鱗等花紋。用細金絲做出小魚鰭,裱糊上半透明絲綢,干后剪去多余布料,把魚鰭貼在魚身適當(dāng)位置,最后裝上燈須吊繩等裝飾。
話說燈彩
中國的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家家戶戶都會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用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jīng)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燈彩的品種越發(fā)豐富,工藝水平也越來越高超。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藝術(shù)綜合了繪畫藝術(shù)、剪紙、紙扎、刺繡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qū)出產(chǎn)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同時,燈彩又各具地方特色。比如,上海的龍燈,用布制成;廣東的走馬燈,結(jié)構(gòu)精巧;浙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料珠穿制,精美壯觀;北京的宮燈,高貴典雅;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蝎子馱牌樓燈、麒麟燈、豬八戒燈、鴨子燈、金魚燈、鴛鴦燈等,所取題材生活氣息濃郁,寓意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