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世紀是經院哲學統(tǒng)治思想與學術的世紀,更是現代意義上的自由與法治理念萌生的起點,中世紀的“特權即自由”是現代意義上自由的原生態(tài),本文詳細考察分析了中世紀自由與法律產生的誘因、具體路徑及其理念的升華,從而論證了正是在中世紀生成的自由與法治的理念促成了現代西方法治傳統(tǒng)的形成,是西方國家走出中世紀的真正推力。
關鍵詞 貿易 特許狀 大學 自由
〔中圖分類號〕C911;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8)02-0078-06
中世紀的歐洲是由眾多相互沖突、相互妥協(xié)的社會因素而形成的多元社會結構形態(tài)。在人們的印象中,中世紀是漫長的,更是黑暗的。但自由的“原初概念”正是從封建主義這種堅硬而嚴酷的土壤中生長出來,雖然在整個中世紀沒有像其后的16、17世紀的思想界的理論家們對自由與法治的理念進行系統(tǒng)的表達,但正是中世紀的歷史環(huán)境使原初意義上的自由觀念得以萌發(fā),可以說沒有中世紀的土壤對自由的基本理念的孕育,其后的啟蒙主義思想也不會得以形成。本文試圖對產生原初意義上自由與法律的土壤——貿易、特許狀和大學的考察,來挖掘與探尋自由與法治理念萌發(fā)與生長的路徑,對長期凝結在世人心中的中世紀是“黑暗”的世紀的觀念提出質疑,進而闡明中世紀的法律與自由對西方法治傳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預設了重要的“歷史場景”。
一、貿易——法律下自由觀念生成的自然推力
歐洲的中世紀被稱為“宗教時代”,因為在那些時代里,教會擁有莫大的勢力而神學思想又長期占著上風。然而,不論是農民還是教會或世俗的統(tǒng)治者,他們最終的追求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而通過貿易是獲得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當時歐洲特殊的歷史和環(huán)境為貿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一,歐洲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為其開展海外貿易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其二,11、12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鞏固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鄉(xiāng)村的日益繁榮提供了大量的剩余產品和勞動力,特別是從封建社會莊園經濟內部分離出的手工業(yè)為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其三,大封建主通過擴展他們的勢力把領土統(tǒng)一,有勢力者的所在地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其中很多發(fā)展為市鎮(zhèn),而最后這些市鎮(zhèn)成為商業(yè)和貿易的主要地點。這些市鎮(zhèn)最初沿著地中海海岸建立,但它的影響一直向內陸滲透,從威尼斯伸向倫巴底,又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到德意志,從比薩伸進到托斯坎尼尼,從熱那亞越過塞尼亞,從里維納拉沿著萊茵河谷而上至勃艮第和香檳市。十二世紀,香檳市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貿易中心。商人們積極開拓海外的貿易市場,到十三世紀為止,一條從君士坦丁堡經伊爾庫茨克島橫貫亞洲大陸的大商路被打通。
隨著貿易的日益發(fā)展與深入,它漸漸地改變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城市愈發(fā)展,它們對封建農村影響也愈大。許多莊園加入了市場的交易,例如十二世紀和十四世紀時,英國莊園廣泛地經營羊毛、糧食、牲畜等貿易,把大宗的這類貨物送到倫敦和歐洲大陸。農民和地方市場的關系也日漸密切。農村中的自然經濟就愈益讓位給貨幣經濟?!斑@就使實物貢賦(徭役和物租)為貨幣地租所代替,并使農民逐漸擺脫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俄〕謝緬諾夫:《中世紀史》,葉世雄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56年,第160頁。十三世紀,在歐洲經濟最發(fā)達的各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尼德蘭及德國西部,農民擺脫農奴依賴關系的進程非常迅速,這些擺脫了奴役壓迫的農民為了生存做起了小販、手藝人和酒肆店員等,他們住在用木柵圈圍著的新“堡”內?!氨っ瘢╞urgenses),不復意味著一個城堡的兵士或仆從,而意味著市民了?!薄裁馈硿者d:《中世紀濟濟社會史》(下),耿淡如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17頁?!氨っ瘛痹诤髞砗汀吧倘恕弊鳛榛ハ嗤ㄓ玫拿~而出現了,這些作為“商人”的市民作為中世紀城市生活的三項要素之一,逐步取得了當地公共權力的權利,到處剝奪了老的封建主的管轄權。到十二世紀,在歐洲,商人已形成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既是新興城市的主要市民,也是城市生活活力的來源。
貿易的發(fā)展使中世紀歐洲市民享有許多特權,大批農奴在磁石般市鎮(zhèn)生活的吸引下,紛紛拋棄其領主而奔向自由之路。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的市民總體上享有三方面的特權,首先,城市保地的保有權(burgage tennre) ,使得市民在自治市處置他們的房屋時幾乎像處置他們的動產一樣容易,市民死后可以免納像遺產稅或繼承金(reliefs)等。其次,由于擁有自己的法庭,市民的案件可以由同城之人審理。再次,自治市法庭征收罰金的數額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城市市民所享有的這些特權自然地吸引了大批的農奴來投奔,而當時的法律也給予逃亡的農奴以司法支持。對于一個逃亡的農奴,領主有四天的“自行補救”(self aid)時間,在此期間,領主可以憑借自己的權力而無須動用其他權力,追捕逃亡的農奴。但四天之后,農奴就擁有了自由,這時領主只能尋求法庭的協(xié)助,但“自由證明令狀”(the writ de liberate probanda)是農奴手中更為有利的武器,如果農奴擔心其身份會有麻煩,可以使用“自由證明令狀”使法庭審判拖延舉行,等到下次巡回法官的到來,而屆時巡回法官審理案件時,領主會處于更不利的地位,因為人們越來越相信判決必定有利于自由。
經濟的復興和商品貿易及商業(yè)空間的擴展,商人們亦即新興的城市市民需要更加廣泛的自由去從事貿易活動。到十二世紀,城市為了爭取權利,紛紛以各種方式爭取獨立,建立自治政府,并制定城市法律;
貿易的發(fā)展,需要一種更加高效率和更加獨立的法律,正是在這種貿易發(fā)展環(huán)境壓力下,導致了初始商業(yè)法的產生,它是基于商業(yè)經驗集合而成的一種國際慣例。1116年,法蘭德斯伯爵取消了司法性決斗,設立了針對商人的法庭,從根本上保證商人作為一個階層在社會上的合法存在。保證了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法律區(qū)。每一個市民必須宣誓遵守法律,城外人不論是貴族還是教士,一旦涉足城墻范圍之內,都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亦有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市民不僅享有自由,而且在原則亦有平等,城市人作為一個團體在封建法律中獲得一種特殊地位。這樣,貿易促使了城市的產生,而城市的壯大又極大地促進了貿易的發(fā)展,貿易的發(fā)展又激發(fā)商人們爭取更大的生活空間,通過制定法律來保護他們的貿易權利。由此,商人們在貿易利益的驅動下,“法律下的自由的觀念”得以產生。
二、特許狀——自由與法律產生的具體途徑
中世紀多元化政治體系,是特許狀產生的原因。中世紀歐洲統(tǒng)治社會的權力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一層是世俗與教會之間及它們內部之間的權力斗爭。封建國王往往主動支持主教管轄區(qū)域城市自治去抗衡宗教的權力和權威,而教皇和教士則鼓勵民眾去反對世俗的皇帝。國王、封建領主、教皇或者主教紛紛通過頒布具有憲章性質的特許狀把城市與封建體制和教會聯(lián)合起來?!爸惺兰o的政治遺產則是權力受到三方面限制的國家制度:由勢力階層的代表制,享有特許狀的組織和承認有些義務高于人類制定的義務。”〔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力》,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64頁。特許狀變?yōu)闋帄Z權力和拉攏市民的一種有效的手段,而廣大的市民和農民通過特許狀獲得了自治權享有自由。城市或市鎮(zhèn)、市民通過“自治聯(lián)盟”取得自治,通常就是憑借封建權力授予的“特許狀”來實現。封建權力(包括教會權力)通過特許狀這一獨特的政治法律文件確立起自己與城市、市鎮(zhèn)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盡管中世紀城市“特許狀”多種多樣,但實質都歸結到一點:“它是連接封建體制和城市之間的一條法律紐帶,一端是建立在土地經濟關系之上的封建或教會的政治組織網絡,另一端是在商品經濟關系基礎之上城市自治的政治法律實體,是對西方自由觀念的再次肯定。”雷勇:《西歐中世紀的城市自治》,《現代法學》,2006年第1期,第21頁。特許狀所規(guī)定的自治程度在各個地區(qū)和不同時期有所不同?,F存的最早注明為967年的法蘭西城市特許狀僅僅給予市民免受奴役的自由。隨著市民力量的壯大和自由觀念的進一步增強,城市要求在特許狀中規(guī)定有一整套法律來確定它在封建體制中的身份地位。十一世紀或十二世紀開始,不論在法蘭西、英格蘭、低地國家,還是在蘇格蘭,產生特許狀在格式甚至語言上均呈現出許多顯著的相似之處。提供特許狀,許多自治城市的市民不再負擔封建義務,他們擁有自己的立法和執(zhí)行自己司法的權力,還擁有像封建王公在自己領土上那樣征稅、鑄幣和市場管理的自由和權利。城市有它的行政官,它的團體印章,它的市政廳,它的鐘塔。因此,自治城市把特許狀視為確保自由和權利的城市憲章。城市憲章有著雙重來源:即公共的和公社的來源。公共的來源,包括那些由國家政府在為它管轄下的城市所制定的法令?!疤卦S狀”占據其中的主要部分。公社的來源包括城市社會的習慣法以及由它的機關所通過的地方法。當城市憲章終于通過之后,它就是一個重要的文件,它被保存在于市政廳內的有三把鎖和三把鑰匙的檔案柜內。有時,甚至把憲章鐫刻在市政廳的墻壁上或在一所教室的墻壁上。1111年亨利五世所賜給的“斯拜耳特權”憲章,曾以金字寫在大禮拜堂大門上面。1135年大主教阿達爾柏特所賜給的馬因斯憲章,也是這樣處理的。在蒙德里馬,1198年的憲章也鐫刻在市政廳的墻壁上。這樣一來,產生居民也成為自由市民了,“市民權”這個名詞是由此得來的。到了十三世紀,實際上每個市民都是一個自由人。當時流行的一句話說:“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美〕湯普遜:《中世紀濟濟社會史》(下),耿淡如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26頁。
在所有的特許狀中,最為著名的是英王約翰在1215年6月15日簽定的《大憲章》(Magna Carta),在亨利二世的兒子獅心利查一世(1189-1199)和失土約翰(1199-1216)時代,王權大為削弱,約翰因干涉遴選新的坎特布里大主教和教皇英諾森三世發(fā)生了沖突,加之約翰和他的官吏們的各種勒索、捐稅和橫暴行徑,不僅引起了主教而且還引起騎士和市民的不滿。由于這一切結果,1215年夏天對約翰爆發(fā)了一次起義,被俘的約翰不得不簽定了《大憲章》,其中最具意義的條款如下:
1,英國教會應不受拘束,享有全部之權利與自由而不可侵犯……
2,吾人為本身及吾子孫,業(yè)以下列全部自由權利,頒賜吾國全體自由人……
12,非經全國同意,不得征收賦稅及國王津貼。
14,須獲全國之同意,關于其它津貼或免役稅之厘定,應以敕令個別通知大主教、主教、僧正、伯爵及較大之男爵……及各地方長官……
15,此后除贖身金,長子受封為武士或長女出嫁,得征收合理之津貼外,任何人不得向自由人征收津貼……
16,民事法庭不得設于宮廷,而應設于指定處所……
36,此后申請……之調查令狀,不得收受費用,并應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