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每6秒鐘就想一次性?!保ā督鹳愋詫W報告》)“性跟吃飯一樣重要?!保ā兑簧男杂媱潯罚╅L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正常的性欲,性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最近發(fā)表在《新科學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如今對性毫不關(guān)心的人越來越多。英國一份針對1.8萬人的性習慣調(diào)查顯示,每一百個人中就有一人在性方面沒有興趣。
對此,《新科學家》記者西爾維婭·韋斯特法爾指出,無性的生活不一定有缺陷,這樣的人也不是性無能。沒有性欲也是一種性選擇,不應被忽視。
各國都有無性族
在美國,“無性分析與教育”網(wǎng)站于2001年建立。在這個網(wǎng)站上,無性族大聲捍衛(wèi)自己的無性生活權(quán)利:“女人不能讓我產(chǎn)生快感,男人也不行!”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類學研究專家朱麗葉·里克特發(fā)現(xiàn),在她調(diào)查的2萬人中,6%的人宣稱他們從未與他人發(fā)生過性關(guān)系。朱麗葉指出,除去因宗教、愛情、信仰等原因而自愿禁欲以及因疾病而無法過性生活的人以外,很多人的確生來就對發(fā)生性關(guān)系沒有欲望。
在加i5bgtHCO67c6ZdD5snOgdX52zSzPxsbVDTzrAY78NHc=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伊麗莎白·阿博特從1999年開始關(guān)注無性族生活。她指出,沒有性生活,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想要。
在我國,去年由吉林省長春市一家“無性家庭婚介所”開張而熱炒起來的無性概念,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筆者還找到了一個國內(nèi)無性族的“無性婚姻網(wǎng)”。稍有不同的是,我國無性族主要指的是因疾病原因而無法過性生活的人群。
無性族也分三種
第一種天生沒有性欲,在悉尼大學21歲的克麗看來,無性生活是她從小到大都在過的生活方式:克麗從來不知道接吻的感覺,也沒有自慰的習慣。當她的好朋友開始對男孩子著迷的時候,她卻無動于衷。十一二歲的時候,她一度認為自己是“晚熟”;過了青春期,她又懷疑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直到現(xiàn)在,她才意識到,自己的確與眾不同,因為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都無法引起她的性欲。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疾病的原因而失去了健康的性欲。29歲的小楊(化名)是在長春無性家庭婚介所登記的第一人。他在19歲時因為意外遭遇電擊,不幸將輸精管擊折,自此失去了性能力。怕父母傷心,他不敢將這一情況告訴家人,還在父母催促下結(jié)了婚。不過,無法過性生活讓這段婚姻很快結(jié)束,為此,他想通過無性婚介所找一個跟他一樣沒有性欲的伴侶。
第三種情況出現(xiàn)在日本。隨著工作節(jié)奏加快,日本“無性夫妻”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不過,是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緊張讓很多上班族性欲降低,甚至喪失了性需求。
性欲是個模糊概念
現(xiàn)代性科學研究表明,性行為在本質(zhì)上是綜合了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現(xiàn)象。人們參與性活動,主要是為了獲得肉體快樂,在此基礎(chǔ)之上,才是穩(wěn)定家庭的黏合劑,反映了人體生長、發(fā)育正常與否。
不過,性欲又是一個模糊概念,無性生活到底健康不健康,現(xiàn)在仍很難解釋。應該說,對于因為疾病等生理因素而無法過性生活的人來說,精神戀愛的做法的確具有進步意義。
對于生來就沒有性欲望的那1%的人來說,勉強過性生活可能反而不利于健康。
但是,對于因為兩地分居、工作壓力大而逐漸喪失性欲的人來說,最好還是先求醫(yī),確定自己是否真的不需要性生活,然后決定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據(jù)《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