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腸潰瘍又稱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病,其治療需要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患者除了配合醫(yī)生積極進行藥物治療外,飲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其目的是保證供給患者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同時通過飲食調(diào)節(jié),最大限度地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的愈合。長期以來,人們對消化性潰瘍的飲食治療存在一些沿用已久的舊觀念,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專家認為這些飲食的舊觀念并無科學依據(jù),必須加以改變,這對潰瘍病的治療、預防復發(fā)、減少并發(fā)癥具有重要意義。
舊觀念一:消化性潰瘍患者平時宜少食多餐。
新觀念:除了急性期需要少食多餐外,平時應該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饑飽適中。
少食多餐曾被奉為一條重要的飲食原則,近年來已被國內(nèi)一些研究結果推翻。有專家調(diào)查了3000名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他們均有典型的饑餓性疼痛癥狀,平時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以食止痛,因而飲食無規(guī)律。專家跟蹤隨訪了五年,結果發(fā)現(xiàn),病情加重者占2/3??梢?,少食多餐并不能減輕潰瘍病癥狀,反而會加重病情。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食物進入胃內(nèi),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和胃酸,也能強烈刺激胃酸分泌,但每次進餐引起胃酸分泌一般可持續(xù)3小時之久。因此,少食多餐就意味著不斷地刺激胃酸分泌,潰瘍面就會不斷受到侵蝕,因此專家主張,除了急性期合并出血或水腫性幽門梗阻需采用少食多餐外,平時應以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為宜。
舊觀念二:消化性潰瘍病患者活動期只能進細軟食物,細稀飯、爛面條等。
新觀念:消化性潰瘍病患者活動期不出現(xiàn)嘔血,僅有黑便時,可進普通飲食。
人們在進食時,食物若經(jīng)過反復細嚼就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唾液不僅能中和胃酸,而且具有提高黏膜屏障的作用。然而如果經(jīng)常進細軟食物,咀嚼時間較少,則唾液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也會減小。
舊觀念三:消化性潰瘍病患者飲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
新觀念: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在活動期不宜飲牛奶,潰瘍愈合后可以適當飲用一些牛奶。
以前,國外有一位叫西皮的醫(yī)生,曾主張消化性潰瘍病發(fā)作時停止一般飲食,每小時飲牛奶90毫升,認為這樣可以降低胃酸,保護潰瘍面和控制出血,這就是人們熟知的“西皮氏飲食”,這種觀點一直認為是治療潰瘍病的良法。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每日1~2小時喝一次牛奶,并定時測量胃液酸度,發(fā)現(xiàn)胃液酸度明顯高于一日三餐的普通飲食對照組。因為牛奶含蛋白質(zhì)和鈣較豐富,兩者均能刺激胃體細胞分泌較多的胃酸,這對潰瘍病的活動期是不利的。
舊觀念四:消化性潰瘍病患者不宜吃粗纖維食品。
新觀念: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可以進粗纖維飲食。
研究表明,低纖維素飲食的人群其潰瘍發(fā)病率反而高,且易復發(fā)。如果提高飲食中粗纖維膳食的比例,可以縮短胃擴張的時間,降低胃酸的分泌,可見食物中的纖維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因此專家建議,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可以適當多進一些粗纖維飲食,如韭菜、芹菜、白菜、麥片、黑面包等。
治療消化性潰瘍是綜合性的治療過程,除了藥物控制以外,患者的飲食治療是重要的一環(huán),但還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采取個體化原則,適度為宜。
據(jù)《醫(yī)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