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資源的學習就是學生利用各類資源,針對某一特定主題進行的自主探究學習。學習者在豐富多樣的資源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信息的再組織來理解主題、獲取知識、提升信息素養(yǎng)。信息時代的到來,使資源更加豐富,如何將這些資源恰當?shù)剡\用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基于資源學習能否有效實施的關(guān)鍵。
一、建立資源運用層次
為了將資源更好地整合到學習過程中,本文形象地歸納了資源學習中資源運用的層次(如圖1),以適應學習者能力的發(fā)展。
完全由教師提供: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綜合考慮學習者的各方面條件,將搜集到的教學資源以一定的方式呈現(xiàn)給他們。當學習者遇到問題后,只需在教師提供的資源中查詢,即可得到有關(guān)信息。例如,教師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源制作專題網(wǎng)站,當學習者遇到問題時,可以在專題網(wǎng)站中搜索有用的信息。這種資源運用層次的優(yōu)點在于:查找范圍小,學習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資料。但這一層次缺少了學習者查找、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對某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大損失。
提供線索和查找范圍:教師不僅提供資源查找的線索,而且限定查找的范圍。以這種方式提供資源,具有上一層次所擁有的各種優(yōu)勢。與上一層次相比,這一層次提升了對學習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程度,也提高了對學習者自身能力的要求。
僅提供線索,不限制范圍:教師僅向?qū)W習者提供資源查找的線索,對查找范圍不再做限定。這一層次的教學目標偏向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信息素養(yǎng),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提供任何相關(guān)信息:教師不提供與資源查找相關(guān)的任何信息,由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主探索、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這種方式是資源查找過程中耗時最多、速度最慢,對學習者和教師要求最高,同時也是最有效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式。
四個層次由低到高,與三角形變化趨勢相統(tǒng)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習者的具體情況確定適合的層次,以提升教學效果。
二、幾個層次的應用
教學實施過程中,層次的確定方法以及每一層次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具體應用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兩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正確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基于資源的學習過程才是高效的。
?。ㄒ唬┵Y源運用層次的確定
為了確定層次,教師不僅要深入了解學習者的各方面特征,還需要對課程性質(zhì)Hg8U+Uy2nUKuCR/Dl54l5jiCJP5yHOGTRW0wR0hZ/tQ=、硬件設施等情況了如指掌,這樣的條件下確定的層次才是最符合實際,最能優(yōu)化學習過程的。
1.考慮學習者
在基于資源的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年齡、認知風格的影響。年齡的差異決定了學習者各方面能力的差距。根據(jù)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的理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抽象分析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進的,這些能力差異直接作用于學習過程。學習者的認知風格決定了學習者儲存、轉(zhuǎn)換信息的方式,它同樣會影響學習的進程。因此,在基于資源的學習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自身因素,從學習者的特點出發(fā),選擇最佳的資源運用層次。
比如,年齡小的學習者分析問題、判斷問題,搜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弱,針對這樣的學習者,我們應該采用較低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在認知風格上,有的學習者對客觀事物的判斷依賴于內(nèi)部標準,他善于獨立思考和獨自完成任務,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這樣的學習者適合較高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有的學習者對外界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對物體的感知往往依照外在的標準,個人行為和態(tài)度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缺乏獨立判斷能力。這樣的學習者更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采用較低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
2.考慮教學目標
基于資源學習的教學目標包括兩個部分:課程目標和信息素養(yǎng)目標。由于學科性質(zhì)的不同,教學目標的側(cè)重點也會不同。例如,信息技術(shù)課注重的是學生發(fā)現(xiàn)、評價、利用、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學目標偏重于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學術(shù)性較強的數(shù)、理、化而言,教師更注重學習者掌握知識的程度,因此,教學目標更傾向于課程目標。
隨著資源運用層次的提升,資源查找范圍越來越廣,對學習者搜集、評價、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培養(yǎng)學習者信息素養(yǎng)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教學目標不同,資源運用的層次就會有所不同。
3.考慮學習主題
基于資源的學習中,所有的調(diào)查、研究、分析都是圍繞著主題進行的。因此,主題在基于資源的學習中是一個關(guān)鍵要素,它提供了學習的方向和動機。主題的性質(zhì)不同對所需資源的要求也不同。如果主題與文史哲等社會學科相關(guān),就應注重資源的豐富性與全面性,以此類主題為研究內(nèi)容的教學,更適合采用高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如果主題與數(shù)、理、化等自然學科相關(guān),就更應注重信息的準確性,以這類主題為研究內(nèi)容的學習,更適合采用低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
4.考慮資源形式
在基于資源的學習中,資源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并不單指網(wǎng)絡、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資源,還包括教材等傳統(tǒng)資源和教師這一人力資源。因此,不論城市還是偏遠的山村,都可以開展基于資源的學習。但是不同地域的學習者獲得的資源內(nèi)容與形式是存在差異的。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資源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趨于多樣化,資源查找的難度較大,采用較低層次資源運用方式為宜。相反,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多以教材、教師等傳統(tǒng)資源為主,資源形式單一、內(nèi)容匱乏,更適合于采用較高層次的資源運用方式。
?。ǘ┙處熃巧亩ㄎ?br/> 在資源運用層次中,隨著查找范圍的不同,教師參與度發(fā)生著變化,教師在其中的角色也會有所不同(如圖2)。
不同層次對應著教師的不同角色。例如第一層次,資源完全由教師個人收集,教師必須是精通該主題的專家或權(quán)威,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習的有效性,避免錯誤或不準確信息的出現(xiàn)。第二層次,教師給予學習者一定的自由。由于提供了線索和范圍,教師只需在學習者評價、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提供指導和幫助。因此,教師是作為學習輔助者的角色存在的。第三層次,教師僅僅提供查找的線索。在這一層次中,教師要扮演輔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第四層次,是最為開放的一個層次。這一層次對教師的知識積累要求不高,但是需要教師與學生鼎力配合,共同完成探究的任務,教師更多的是以學習伙伴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一階段是對教師基本素質(zhì)要求最高的階段,需要教師付出加倍的努力。
每兩個層次之間的資源查找范圍與教師角色可以交叉匹配。例如,第三層的教師角色在第二層中同樣適用,第四層的教師角色可同時與其余幾個教師角色并存。
參考文獻
[1]賴小斌、黃利華.基于資源學習的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shù)教育,2008(2).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興輝、張際平.試論學習型社會中的自我導向?qū)W習及策略[J].電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