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研究熱點。把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網絡技術、超媒體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融合于課程教學中,將給課程教學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一、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應用信息技術是信息化社會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術對當今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速度,而且對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加快了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步伐。信息知識成為社會的基本資源,信息產業(yè)成為社會的核心產業(yè),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與工作中,信息素養(yǎng)成為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適應信息化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要在更深的層次上實現教育的信息化,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程的教學中,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2.信息技術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動力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手段相比具有更為強大的優(yōu)勢。首先,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儲容量的不斷擴大,為教育提供了更有效、更快捷的工具,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更方便地獲得、加工、存儲和提取信息,從而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效率。其次,多媒體技術能夠為教學提供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各種媒體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再次,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提供了實現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信息技術進入教學空前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他們可以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他們可以通過網絡檢索圖書館中的專業(yè)網站,獲得該學科的最新信息,為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最具吸引力的信息,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應用信息技術是為了適應實際生產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需要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生產中。以我們所熟悉的食品工業(yè)為例。食品加工的高新技術都融合了現代的信息技術,如利用計算機技術控制發(fā)酵、殺菌、濃縮、加熱、冷藏等工藝過程,利用計算機管理并控制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數據以控制食品質量安全。這些都是需要學生了解和熟悉的。
二、信息技術在相關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1.多媒體在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應用于理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趣味性。豐富多樣的媒體集成,圖、文、聲并茂且具有靈活多變的交互性,這使得各種信息的表達更加生動、直觀和多樣化。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思維活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
教師既可以在現成的CAI課件或多媒體素材庫中,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強化自己的講解,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對無法同時展示的直觀教學素材,采用圖片教學或制作幻燈片,利用背投投影設備進行演示教學,或者借助網絡平臺信息豐富的媒體群,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計算機仿真技術在技能訓練中的應用
計算機仿真技術應用于技能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計算機仿真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成為仿真環(huán)境的一名參與者,在仿真技術操作環(huán)境中扮演一名崗位操作人員的角色,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在進行模擬釀造食品工藝項目的實訓時,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將學生帶到虛擬的啤酒發(fā)酵仿真車間,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工藝參數,操作虛擬的啤酒發(fā)酵仿真設備,學習啤酒發(fā)酵的基本知識,掌握啤酒發(fā)酵工的崗位技能,提高學生的崗位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yè)能力。
3.網絡技術在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中的應用
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有助于形成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能力。網絡上豐富的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依托網絡環(huán)境的教學,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為學生留下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產生質的飛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基于因特網的教學,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從過去被動地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積極地交流與探索,促進學生“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
例如,在合作研討性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要研討解決的問題,學生個人和學生小組分別進行準備并組織自己的方案。之后,學生或以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表達自己的答案和思路,其他學生提出評論意見,相互啟發(fā),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對研討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概括性的理解。合作研討性教學可以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