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潤身
在一檔兒童寶寶秀的節(jié)目里主持人問一個小朋友:“你長得好看嗎?”她回答:“好看?!敝鞒秩擞謫枺骸澳悄慵t紅的臉蛋像什么?”她說:“像大紅蘋果?!?/p>
中國有幾個孩子沒有熏陶過這樣的比喻與形容?初始語文教育中給每一個孩子留下的深刻烙印,永不磨滅。這種比喻,貽害甚深。如果一個孩子的臉真的長得像個鮮紅的大蘋果,那不但不好看,實則一定很恐怖。
主持人接著問:“那媽媽長得像什么?”“媽媽的臉像草莓?!闭l也沒有教,孩子自己的比喻,想象得何其形象。媽媽的臉上一定有些疙疙瘩瘩的小包包,所以孩子才做出這樣的形容,像草莓的媽媽是美麗的。
這些童言童語為什么有趣——源自童心。
有一首孩子寫的詩歌,蝸牛:蝸牛走路的時候/天上打起雷/蝸牛嚇得要命/就趕快伸出避雷針/繼續(xù)趕它的路。
一首多么可愛的童詩,只有孩子的眼睛里,蝸牛的兩只角才是避雷針,童心鑄就了真正的詩歌,我們的學生寫不出,毛病就在于童心的缺失與泯滅。
袁枚曾說:“詩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云:美人背倚玉欄桿,惆悵花容一見難,幾度喚他他不轉(zhuǎn),癡心欲掉畫圖看。妙在皆孩子語也。”
陳楚南的這首詩多么有趣,皆因他年長卻有孩子般的純真。觀畫人就是想看看美人的容貌,可是她偏偏背倚欄桿,怎么叫她她也不扭過頭來,急得人真想把圖畫掉轉(zhuǎn)過來看一看。何其有趣的“孩子語”——了不起的童心之作!
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提高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必然承擔。但是,如何在豐富學生的同時又不使語文學習成為催熟劑,盡可能地持續(xù)中學生的童心駐留——失去的幫其喚醒、喚回。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探索的永恒課題。否則,我們即使能培養(yǎng)出腹有詩書的學究,但是童心的缺失卻會滯障他本可繼續(xù)提升的人文品格。
我們不期望語文學習是未來作家的搖籃,但是希望它成為留步童心的助力。一個人若能童心永駐,他一定會熱愛生活,充滿愛心,成為一個在任何領域都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開拓者。
李贄對失童心者痛心疾首。馬斯洛格外推崇人類的“第二天真說”。他認為:自我實現(xiàn)者在很多方面很像無憂無慮的兒童的創(chuàng)造。它是自發(fā)的,自如的,是一種擺脫了陳規(guī)陋習的自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真”構(gòu)成的。
讓我們在留步孩子的童心中多一些徜徉,也煥發(fā)出我們的第二天真,那又何異于我們永葆了自己的青春,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