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幾乎沒有被污染過的商業(yè)天才在用近乎本能的方式投資,樸素而直接。
我一直是一個巴菲特迷。從十多年前還在投行工作時開始了解巴菲特,讀關于他的書,跟蹤他的言行,直到1999年底轉(zhuǎn)到投資基金,一晃十年。尤其是先后經(jīng)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破滅、“非典”危機和眼下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更倍感巴菲特言行和理論的深刻。同時也意識到,作為一個天才,他又是多么難以模仿。
巴菲特一貫用樸素和直接的方式投資。最近讀他的自傳《滾雪球》,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幾乎沒有被污染過的商業(yè)天才在用近乎本能的方式投資。而在他畢生的投資生涯中,他又能近乎殘酷地不斷批判和修正自己,誠實、深刻,卻又不拘一格。這從我們熟悉的他對中石油和比亞迪的投資中都可見一斑。這是兩項完全不同的投資;前者是出于對石油行業(yè)的長期跟蹤與判斷,后者則更多出于對趨勢和人的把握。我不禁想,自己時常接觸到的許多關于資本運作、投資技巧方面的理論,在沒有批判地分析與過濾時,本身是否就是一種誤導與污染。
以下是關于幾個具體問題的愚見,也許可以發(fā)現(xiàn)巴菲特許多“反向”操作的地方:
項目來源:巴菲特幾乎是用被動的方式等待項目上門,有些一見鐘情,有些則長期仰慕與守望。但他都恪守“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原則,從不與對手或市場競價。這在大多數(shù)人想來是不可思議的。巴菲特的做法是把他的誠信廣而告之,等待小公司的家族持有人為企業(yè)找一個永久的家,等待市場先生非理性的低價,甚至成為壟斷性公用事業(yè)公司的永久家園。長期的跟蹤與等待,甚至使他最終可以完全擁有他學生時代就了解和欣賞的公司。
退出渠道:巴菲特希望永久持有。對于小公司,他大多會買下絕對控股權。這并不是說他不考慮資金回報,他的回報方式是在成為控股股東后用公司的現(xiàn)金進行再投資。單這一點,就很難被大多數(shù)基金模仿。對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巴菲特雖少有交易行為,但一直跟蹤與分析。他曾是美國“兩房”的單一大股東,但無法相信“兩房”能以管理層承諾的速度增長,最終及時退出。在中石油的退出上,也可看到他對股票價格和油價大漲后的跟蹤、分析與行動。
公司管理:巴菲特在十幾個人的辦公室里管理了八十多家公司。他聲稱對公司的管理層沒有任何干預,但他真的不管嗎?答案并不簡單。在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 Cooperation)和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合并后,他直接參與公司幾千份衍生工具合約的解除。如果沒有這種戰(zhàn)略行動,通用再保險也許會成為另一家AIG。這種戰(zhàn)略行動也許是許多投資人應該全力學習的地方。同時,巴菲特的控股權也賦予了他絕對的行動權力。這相對于用優(yōu)先股權力保護小股東利益的PE基金,做法上大相徑庭。
巴菲特一直強調(diào)用所有者的心態(tài)行事。這也許正是他商業(yè)直覺的根本來源,并使他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安全地回報于投資者而不走向貪婪。在我看來,美國許多金融機構的高管正是缺少這種所有者心態(tài),使公司承擔了太多風險而導致了本次金融危機。正如在同一塊地基上,物業(yè)的所有者可能只會蓋十層樓,而純粹的經(jīng)理人則可能出于業(yè)績壓力和自身貪婪,蓋上三十層,使大樓轟然倒塌。
中國的投資行業(yè)其實只有十多年的歷史,現(xiàn)代企業(yè)家的歷史也并不長。然而,中國式的哲學與投資哲理似乎有著天然的吻合。作為一個對投資有天然愛好的人,我深信有誠信、有理念的中國新一代企業(yè)家會越來越多,也總有一天會產(chǎn)生出與巴菲特相媲美的方法、哲學與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