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健驊
民國時期,陸征祥相繼做了9任外交總長、2任國務總理。
陸征祥8歲時母親病逝,父親陸云峰為了生活,在上海給西方傳教士散發(fā)圣經(jīng)等傳教品,陸征祥童年的大部分時間便隨父親在教堂里度過。從小失去母愛的陸征祥看到作祈禱儀式的修女文靜端莊,很符合自己心目中母親的形象,久而久之,對修女產(chǎn)生了愛戀之情。一次,隨父親在教堂里做祈禱儀式的陸征祥走出教堂時,冷不丁地對父親說:“爸,我長大后就娶今天站在你旁邊的那個高鼻子、藍眼睛、金色卷頭發(fā)的洋阿姨做妻子?!薄靶『⒆蛹叶裁?少胡說!”陸云峰變了臉色,訓斥了兒子一頓,可教堂里那個修女的形象卻深深地烙在了陸征祥幼小的心靈里。陸征祥18歲時,父親托人給他說親,他一聽是個中國姑娘,立馬皺眉以學業(yè)繁重、暫時不想談婚論嫁為由推掉了。
1897年,已經(jīng)27歲的陸征祥在俄國圣彼得堡任三等參贊時,還是獨身一人。好心的朋友給他介紹對象說:“子興(陸征祥字子興)啊,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為什么還不結(jié)婚呢?”“不是不想結(jié),而是沒有意中人啊!”“嘿!拿你的相貌、學識、現(xiàn)在的地位,難道還找不到一個意中人?”別人都對陸征祥的話不相信。事實上,陸征祥心里還記掛著小時候在教堂里鐘情的高鼻子、藍眼睛、金色卷頭發(fā)的外國修女,不便對人明說。
一天晚上,俄國外交部舉辦各國駐俄外交官聯(lián)誼舞會。舞會上,一位才貌出眾、舞姿灑脫的外國女人引起了陸征祥的注意——那身段、那容貌,那一顰一笑,都和他記憶中的修女一模一樣啊!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覓了十多年的教堂修女嗎?陸征祥心里一陣激動,立馬上前邀請她跳舞。
這位女士名叫培德,比利時人,祖父是個將軍,父親是比利時國王勒阿波一世的侍從武官、陸軍上校,她是隨一位當外交官的親戚來圣彼得堡游玩散心的。她和陸征祥跳了一曲,也被陸征祥俊美的容貌、優(yōu)雅的舞姿和非凡的氣度吸引住了。
陸征祥認為這是天主有意給他安排的“修女”戀人。當時已經(jīng)43歲、大陸征祥整整16歲的培德剛剛離過婚,也十分看重和陸征祥的一見鐘情,認為陸征祥是天主有意安排給她的,否則他27歲怎么還沒結(jié)婚,而自己剛離婚,在心情郁悶時怎就碰上他了呢?他們難舍難分,墜入愛河,并很快決定結(jié)為終身伉儷。
“唉!孽緣啊!孽緣!”陸云峰一聽兒子竟真的要和“洋阿姨”結(jié)婚,氣得口吐鮮血!要知道,陸征祥早逝的母親吳金靈如果還活在人世的話,也是43歲啊,兒子怎么能和一個自己母親年齡一樣大的女人結(jié)婚呢?這還不叫人笑掉大牙嗎?
陸征祥的恩師,時任總理衙門事務大臣的許景澄極力勸阻:“中國風氣未開,連外國東西都視為洪水猛獸,何況娶外國女子。中國家庭的藩籬,非外國人可闖入……”
然而陸征祥和培德都對自己的選擇心堅如磐,他們對人們的說三道四只是淡然一笑,決定在相識的日子——2月12日(1899年)舉行婚禮。這天,圣彼得堡風和日麗,在圣彼得堡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里,由牧師主婚,按照天主教的禮儀,陸征祥和培德共同唱著《天主教圣歌·因為愛》,舉行了隆重的結(jié)婚儀式。婚后,培德深明大義,常年居住在俄式官邸里洗衣做飯,做起了家庭主婦。為避免人們的飛短流長,她從不陪同丈夫出入外交場合。而陸征祥為了培德,把自己過去信仰的基督教改為天主教,二人相約:今生今世,心心相印,在天主的保佑下,共同走向天國。
培德嫁給陸征祥后,一直是夫唱婦隨。她學會了燒中國菜,悉心照料丈夫的起居和日常生活,成了一位中國式的“賢內(nèi)助”。陸征祥在政治生涯中每遇大事,都請培德為其出謀劃策。在他心目中,夫人的地位和父母、恩師同等重要:“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栽培我者吾師也?!?912年7月,繼唐紹儀之后成為民國袁世凱內(nèi)閣第二任總理的陸征祥自繪了一幅三友圖,三友者,其父、其師、其妻也。圖繪成后,他請同治年間狀元、清廢帝傅儀的師傅、著名書法家陸潤庠為圖提跋。思想保守的陸潤庠一聽陸征祥別出心裁的“三友”解釋,一把甩掉他的三友圖,怒斥道:“你難道找了個和你母親一般年紀的‘洋阿姨做老婆,就能和父師并稱三友嗎?”陸征祥自討了個沒趣。吃一塹長一智,他知道民國政界同行們“思想冥頑”,都還看不慣他的跨國愛情婚姻,從此后便很少在朋友、同事面前再提及培德了。
1919年底,以段祺瑞內(nèi)閣外交總長身份參加巴黎和會回國的陸征祥,厭倦了民國政壇人事代謝猶如走馬燈似的政治生活,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外交總長的職務,在北京西城天主教人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的墓地附近,買了半公頃墳地,修筑了一座叫“慕廬”的墓園,將祖母和父母的遺骸從上海遷來,裝新棺重新安葬。他說,以前自己公務繁忙,沒有顧上盡孝道,現(xiàn)在閑了下來,要和愛妻培德一起終老于“慕廬”,與父母永久相伴。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陸征祥帶著培德在“慕廬”只生活了兩年,身體一向健康的培德患上了高血壓和腦溢血,在北京治療不見好轉(zhuǎn),醫(yī)生建議培德到風景宜人的瑞士療養(yǎng)。陸征祥立即帶著培德來到了瑞士,然而培德的病情卻并未有絲毫好轉(zhuǎn)。陸征祥心急如焚,每天到教堂為愛妻祈禱。1926年4月的一天清晨,71歲的培德聽著教堂里的祈禱鐘聲,結(jié)束了她與陸征祥27年的恩愛相伴,安然謝世。
培德彌留之際,陸征祥對她說:“一旦愛妻離世,為了我們二人的愛情,我發(fā)誓不再娶,將進修道院隱修終身?!标懻飨檎f到做到,培德逝世后,他從瑞士將培德的靈柩運送到她的家鄉(xiāng)——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安葬了培德后,他來到比利時西北的老城市布魯日,在圣安德諾修道院大廳行更衣禮,正式成為隱修的修士。陸征祥以為,只要進入修道院,便可以在精神上與愛妻朝夕相處,永不分離了。1949年1月,當了22年“洋和尚”的陸征祥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之路。陸征祥臨終前,圣安德諾修道院院長南文主教去看望他,陸征祥對南文說,他看見天主已經(jīng)派愛妻培德來接他了,在天國,他們夫妻將永遠不再分離。
(責編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