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會
“點撥”就是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巧妙而靈活地啟發(fā)誘導學生的教學活動?!包c撥”既是一種教學思想,又是一種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同時強調教師的“教”是點要撥疑、啟發(fā)誘導。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通過教師的指導點撥,鍛煉學生思維,使學生茅塞頓開、思路暢通;通過教師的歸納點撥,促使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點撥”也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功力深厚,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靈活的應變力、思考上的摧生力、組織上的凝聚力、知識上的綜合力、爭議上的撥亂力,能夠高瞻遠矚,區(qū)分主次,抓住關鍵,使學生受到點撥后,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談一下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點撥:
一、于無疑處生疑,課堂上創(chuàng)設點撥亮點
我在執(zhí)教《再別康橋》一課中通過創(chuàng)設點撥詞深化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分析詩歌第五節(jié)時,同學們基本都能體會到徐志摩欣喜的情感,在詞語上找到“尋夢”、“漫溯”、“放歌”,我對同學們的分析表示肯定,同時拋出問題:“‘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你們能不能分析一下‘更字?”對一個看似簡單隨便可以輕易放過的副詞進行賞析,本身就是對學生詩歌賞析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學生們談論發(fā)言后,我做了總結:“‘更字是再遠再青一些的地方,在空間、意境上有延伸感,也是作者理想的延伸?!?/p>
二、聯系生活知識進行點撥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課文中某一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可能與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某些生活知識有關。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這方面的生活知識,然后再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例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提問幾位學生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蓮”前面加上“我的”,他們都答不出來。于是我提問另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稱呼另一個人總喜歡在這個人稱呼的前面加上‘我的這一詞語,表明這個人與對方是什么關系?”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親密關系?!弊匀痪鸵隽说谝粋€問題的答案。
三、表面通而實際未通時點撥
有經驗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善于捕捉學生表面通而實際未通的情況。那么,什么叫表面通而實際未通呢?這個問題通常表現為兩種現象:
一種是部分好學生的正確回答起了迷惑作用,看起來人人都會說,就覺得學生懂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還云里霧里,沒理清頭緒。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老師上公開課抽好學生,而實際教學中卻總喜歡抽了優(yōu)生還要抽學困生的根本原因。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幾位優(yōu)生的正確回答并不能代替全班的理解。
第二種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起了迷惑作用,也就是學生能跟著字典或教材鸚鵡學舌照搬下來,而并沒有理解內在的深層的含義。這兩種現象因為披著“答案正確”的外衣,所以要求我們老師必須要有敏銳的透視能力,看到學生正確答案后的實質。這時候,我們的點撥就應該是一種“主動出擊”。
四、在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放性時進行點撥
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思維過程,善于大量地、廣泛地吸收外界各種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吸收新東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躍的因素,因為它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我們在對某一篇課文進行閱讀理解時,往往總在努力尋求統(tǒng)一的或唯一的認識,而自覺不自覺地淡化了思維的開放性發(fā)散,這無疑會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語文課的提問設計、問題點撥,應當特別具有培養(yǎng)再造想象的功能,應當充分顯示創(chuàng)新思維開放性之優(yōu)勢。
如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課時,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曹操生性多疑,怎么黃蓋的一封假信就讓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黃蓋信上會說些什么?”學生甲說:“黃蓋可能會寫:‘曹將軍您有八十萬大軍,周瑜才三萬,這不是明擺著周瑜死路一條嗎?”學生乙說:“黃蓋會寫:‘周瑜是個一意孤行的暴君,我可不愿替這個莽夫去送死,我情愿效忠曹將軍您?!睂W生丙說:“黃蓋會寫:‘曹將軍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會趁著濃霧,帶著數十只大船和糧草,來投奔曹將軍?!蔽依^續(xù)點撥:“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從不同角度想象了黃蓋的聰明機智。再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曹操收到黃蓋的信后,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一學生說:“曹操會手捋胡須,哈哈大笑,說:‘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第二位學生說:“曹操會對手下人說:‘黃蓋有自知之明,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第三位學生說:“曹操會大擺宴席,等著為黃蓋接風洗塵。”這里,我憑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再造了黃蓋的聰明機智與曹操的驕傲輕敵之形象,全開放性地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想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又深化了學生對兩個歷史人物的進一步認識。這種再造想象,正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表現。
五、點撥的形式要靈活,類比對比、旁征博引、溫故知新等
類比對比、古今征引是點撥教學中最常用到的方法,我在《沁園春·長沙》中欲深入分析毛澤東詞中“秋”的文化內涵時,就征引了曹操《觀滄?!?、杜甫《登高》、曹雪芹《秋窗風雨夕》中關于秋的描寫進行對比,又征引了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中“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詩句進行類比。溫故而知新則需要教師對教材有系統(tǒng)性的把握,這樣才能發(fā)揮效果。我在《再別康橋》第6節(jié)為同學挑出“笙簫”一詞進行分析,由于問題較深,學生一時沉默,不知從何處入手,我引導說:“為什么一定用‘笙簫這類樂器呢?用鋼琴、笛子行不行?”學生答:“不行。”追問“為什么不行?”一時又沒有了聲音。我啟發(fā)道:“想想我們學過的《赤壁賦》,客人吹的是什么呀?”“洞簫。”“那簫聲給我們什么感覺啊?”(找學生背誦《赤壁賦》第二段)“對,簫聲在我國古代就是凄冷悲傷的代言,用在本詩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示徐志摩此時的落寞和傷感?!边@樣溫故知新式的點撥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由舊入新,便于理解,使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不但課堂效果好,也避免了老師硬問、拷問式教學的問題。
六、多媒體演示中點撥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趣味性、多樣性、新穎性等特點,激活了語文課堂。課堂中我有效地發(fā)揮多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揚長避短,使它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常教學時針對學生探求知識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主動思維,獲取知識。如教學《邊城》時,學生不了解湘西的地理特點、風俗民情等,我就先放電影《邊城》給他們看。
總而言之,點撥確實是一門精妙的啟發(fā)藝術。教師的點撥應該像一根導火線,只要找準原因,抓住時機,在學生“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之時點燃它,必定會迸射出絢爛奪目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