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孫 林
摘要到底什么人能夠成為利益相關者,所以筆者在這里想運用一種準入機制,來確定出利益相關者,用四個要素來確定利益相關者的范圍:要素投入、利益享有、風險承擔、風險級別。概念范圍的界定具有巨大作用。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 范圍 作用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1 利益相關者概念的提出
從利益相關者概念提出到20世紀,各種關于利益相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是弗里曼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與傳統的股東至上理論相比較,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公司追求的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某些主體的利益。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yè)的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門、本地居民、本地社區(qū)、媒體、環(huán)保主義等壓力集團,甚至包括自然環(huán)境、人類后代等受到企業(yè)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體。這些利益相關者與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密切相關,他們有的分擔了企業(yè)的經營風險,有的為企業(yè)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有的對企業(yè)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發(fā)展至今,利益相關者的各種定義層出不窮,(1)最寬的定義:即凡是與公司活動有相互影響的個人或團體都是利益相關者,這個定義的范疇可以達到最大:股東、債權人、員工、供貨商、顧客、政府部門、相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等等。(2)較窄的定義:凡是與公司有直接聯系的人和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該定義排除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團體、社會成員等。(3)最窄的定義:只有在公司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的人和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這是現今學界比較贊同的觀點。
2 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到底什么人能夠成為利益相關者,無論運用上述何種定義均需對一些難以界定的關鍵詞做出解釋,比如:影響、直接關系、專用性資產等,所以筆者在這里想運用一種準入機制,來確定出利益相關者,用四個要素來確定利益相關者的范圍:要素投入、利益享有、風險承擔、風險級別。①公司股東、職工、債權人對于公司生產經營都有要素投入,在價值形成中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貢獻,都有一定的利益享有,但他們在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方面則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是判定其能否成為利益相關者主體的關鍵因素。根據這四個要素,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社會成員以及顧客首先排除在外,那么最窄的定義中的主體成為能夠進入利益相關者范疇的主體,將其主體放入以下準入機制中:
由此可見,本文所論述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指:股東、職工、債權人(主要指公司債債權人和銀行債債權人)。而股東的權利義務向來備受重視,所以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尚未受到重視,或者說重視不夠的職工和債權人,也就是說本文所論利益相關者主要指除大股東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
3 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根源
公司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必須做出反應,這是因為“企業(yè)是社會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利益相關者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的載體”。倘若公司對其利益相關者的合理利益要求不作慎重考慮且盡量滿足的話,那么這種公司的長久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就很成問題了。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出發(fā),經濟人假設使利益最大化成為每個利益主體追求的最終目的,公司實際上成為每個利益主體為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載體。正是這種利益驅動機制的存在,才使公司有了直接的發(fā)展動力,各利益主體才有了參與治理的動力。因此,利益主體圍繞企業(yè)而成為利益相關者,依據利益實現的程度決定了企業(yè)內部要素的變動。這樣,單純強調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就有可能偏離公司利益最大化以及社會財富最大化的最終目標,或者說,如果只有股東一方利益得到滿足或者各方利益不能得到同時滿足的情況下,公司的運作很快會陷入止步的泥潭。
4利益相關者在理論和實際上的重要性
4.1利益相關者理論對股東至上理論的沖擊
在傳統公司法理論上,股東至上理論是指:公司是股東的公司,公司的唯一目標就是實現公司股東利益的最大化。②而股東至上的公司治理是協調利益和防止權力濫用的一種機制,但這種機制的構建是為何人的利益?這個問題的爭執(zhí)伴隨著公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程。傳統理論認為,公司治理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公司物質資本所有者就其投資獲得回報,即物質資本所有者如何迫使管理者將公司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回報返還給自己,如何防止管理者監(jiān)守自盜或者作不當投資,以及如何監(jiān)控管理者的行為”??梢?傳統公司治理是立足物質資本所有者——股東的利益,認為公司的監(jiān)管權應當屬于股東,股東是天生的甚至是唯一的公司最好的監(jiān)管者。這種理念自公司產生時起,就一直左右著整個公司治理制度的構建。從公司治理問題的發(fā)展過程來看,這種邏輯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在這種“股東本位”理念下,作為代理人的管理層必須并且僅僅為股東服務,以降低股東的風險,并使股東利益最大化。應當承認,在工業(yè)化時代,股東至上理論促進了早期公司的發(fā)展,為保護股東權益和實現效益最大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放置于現代社會和公司治理環(huán)境中,股東至上理論已經出現巨大裂痕。
(1)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對股東至上理論撞擊的巨大裂痕需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修復。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公司對社會影響力的巨大增強,公司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表現為公司社會責任的對象涉及公司的一切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的內容不在限于社會福利方面的道德義務,而是上升到法律層面,包括極為廣泛的道德和法律義務。③由此看出,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被理解為公司對除股東以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和承擔義務,以履行公司在社會中應有之職責。理論上,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已經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了對接。從現代社會角度看,公司的能量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有了突破性的加強,權利的增加必須有義務增加的伴隨,這是法哲學的命題,放在社會與公司的領域,作為社會的一員,公司必須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以支持社會更有序的和諧發(fā)展,同樣,公司的有序發(fā)展也離不開社會的和諧。也就是說,公司的社會責任是雙向的,既要求公司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實現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同時促成有序和諧的社會成為公司長期生存發(fā)展繁榮的無形之支持力量。一言以蔽之,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形成了對股東至上理論的撞擊和修正,拋棄了以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強調公司利益的多元性和社會性,強調了除股東以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地位,要求公司意志和行為要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負責。這一理論上的撞擊,必須由利益相關者理論給予修補,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即是強調公司社會責任的一個切入點。
(2)布萊爾教授的“公司乃利益共同體”之理論動搖了股東至上理論的核心——董事會和經理對股東的責任。布萊爾教授認為,公司不單純是股東的公司,而是股東、債權人、職工和經理的多方利益共同體。從哲學的角度講,現代社會中,股東的資本充其量是公司良好運行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離開工人和經理層人力智力的投入,離開債權人資金的支持,離開金融機構的輸血功能,離開消費者的信任和購買,任何企業(yè)的任何經濟活動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展開,更不用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④那么這個利益共同體上的任何一個主體得不到有力的保護都會使這個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下降,利益共同體理論觸碰并動搖到了股東至上理論甚至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理念——董事會和經理對股東的責任。而利益相關者理論重視這個共同體上的弱勢環(huán)節(jié),恰好是對利益共同體理論的延伸,是對股東至上理論動搖后公司如何發(fā)展的有力理論支撐。
(3)以筆者愚見,股東至上理論與民法基本原則之公平原則的倫理性是對立的,甚至可以說,股東至上理論傷害了具有倫理性的公平原則。自由資本主義,對效益價值的追求成為民法的偏愛,這一追求尤其體現在當時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上——過錯責任原則。⑤這一原則要求,即使損害是由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只要行為人沒有主觀心理過錯,就不承擔損害責任,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資產者擺脫工業(yè)生產帶來的意外損害賠償,以滿足資產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時這一對效益最大化的價值追求也反應在股東至上的公司法原則中,但是當野蠻的資本積累忽視生產者、債權人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甚至生存狀態(tài)時,導致社會不穩(wěn),如何圍繞公平原則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成為新時代的主題。這種動蕩的產生,就是因為股東至上理論傷害了公平原則的倫理性。有人認為公平就是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⑥有人認為公平的含義就是平等。⑦筆者更贊同趙萬一教授的觀點——“民法意義上的公平主要強調的應是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負擔在相互關聯的社會主體間的合理分配和負擔”。⑧它所表現出來的倫理性體現在它符合法律的最高價值追求、符合人類生存基本要求,反應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將這一現代民法最高追求的倫理性原則放置在股東至上理論中考察,所謂公司中的公平是指,保證公司全體成員或大多數成員平等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司事務的一種公司理念和公司制度。傳統的公司法理論認為股東是公司的唯一成員和所有者,因此賦予公司全體股東參與公司事務的權利,股東成為公司的唯一治理主體,全體股東平等參與公司事務的形式是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關——股東大會的成員,按照“一股一票”和“股份多數決原則行使表決權以決定公司特定重大事務(如選舉更換董事、監(jiān)事,通過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等)。其他公司利益相關者被排斥于公司公平之外,無權參與公司事務,不能成為公司治理的主體。顯然,傳統公司法理念下的公司公平是極為狹隘的,只限于股東公平或股權公平。而現代公司法認為,股東之外的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也是公司的重要成員,應保證非股東利益相關者平等參與公司事務的權利,賦予他們對一定范圍公司事務的知悉權、建議權、質詢權、監(jiān)督權、管理權、決策權。現代的公司公平是廣義的公平,是公司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的公平,這是社會、經濟、文化進步,公司民主制度發(fā)展成熟的表現。根據筆者前述利益相關者準入要素分析,職工、債權人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在要素投入、風險承擔方面均對公司承擔了義務,那么作為利益共同體的一員,他們就應該公平的享有公司運行中的權利,受到公司的保護。而股東至上理論沒有公平對待付出義務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而單方面強調股東的利益,在今天這樣的追求公平與和諧的社會價值背景下,不太恰當。
4.2利益相關者的現時實際作用(以在公司多邊治理中的作用為切入角度)
我們研究利益相關者理論,就是要將公司治理結構中股東獨大的結構變?yōu)槎噙呏坪獾木饽J?⑨從而實現筆者上部分所分析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利益共同體理論和公平至上原則。那么利益相關者理論究竟能對公司多邊治理產生什么樣的好處呢?分析如下。
(1)改善股東至上理論單邊治理機制下缺乏內部權利制衡的現象。傳統公司法股東至上理論下,公司的控制權由經理層掌握,他們追求的一般是股東(也有可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上在公司中經理層和股東權利的優(yōu)位,他們往往會在逐股東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同時,損害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如上所述,這樣的現象既傷害了公司應負擔的社會責任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也是對公司長期發(fā)展的阻礙。而將利益相關者納入公司治理的主體,正好為權利制衡提供了可行方案,從權利的源頭上說,經理層所追求不僅僅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還必須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進行合理追求。根據利益相關者準入條件,職工、債權人從公司運行之初就理所當然的成為公司治理的主體,經理層和其所代表的股東不再是唯一權利主體,任何公司決策、行為都會是多方權利主體的利益的博弈和制衡,而公司利益相關者因為在公司中投入了要素,承擔了風險,他們有足夠的動力去參與公司治理和監(jiān)督公司治理。
(2)公司利益相關者主體的多元性能夠轉化為公司外部治理的有效性。內部治理大多如上所述,基于分權與制衡而停留在治理結構的層面上,較多地注重對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制衡關系。公司的有效運行和科學決策不僅需要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和監(jiān)事會發(fā)揮作用的內部治理機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過資本市場、產品市場、經理市場和公司控制權市場來發(fā)揮作用的外部治理機制。⑩利益相關者準入機制下,主體呈現多元性,職工、債權人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既是公司內部治理的參與者,同樣也是市場經濟中的其他經濟行為參與者,他們所獲取的信息資源肯定也呈現出多元性和大量性,比起經理層信息的相對閉塞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大量信息以及參與企業(yè)內外部經濟活動的能力可以使得企業(yè)的外部治理機制更加適應整個社會的宏觀經濟運行。
(3)走出公司治理機制,發(fā)現更廣闊的利益相關者實踐意義。從更為宏觀企業(yè)長效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發(fā)展來看,利益相關者理論認同職工以及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多元主體,認同公司最終成功離不開各種要素投入者的共同合作,使得職工和債權人舉全部之力協同公司之發(fā)展,正如詹森和麥克林所認為的那樣,公司是資本投入者和勞動投入者之間的一組多邊合約關系。也就是說公司治理中對利益相關者的保護,將有利于公司長期效益的提高。
注釋
①廖斌.公司多邊治理研究.政法論壇,2003.2:110.
②鄭祝君.公司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法商研究,2004.4.
③唐英.公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之法學分析.貴陽學院學報,2007.3:43.
④鄭祝君.公司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法商研究,2004.4:122.
⑤李開國.民法總則研究.2003:198.
⑥孫國華.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08.
⑦何懷宏.契約理論和社會正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⑧趙萬一.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重慶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58.
⑨廖斌.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168.
⑩劉美玉.企業(y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與相互制衡研究.2007.4:149.
參考文獻
[1]廖斌.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1.
[2]廖斌.公司多邊治理研究.政法論壇,2003.1.
[3]廖斌.論獨立董事與監(jiān)事會職能的協調框架.天府新論,2003.5.
[4]劉丹.利益相關者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2003.5.
[5]石少俠.公司法概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3.
[6]林青松,杜海燕.工人參與制——東西方企業(yè)制度改革的趨勢.經濟管理出版社.
[7]楊瑞龍,周業(yè)安.論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企業(yè)共同治理機制.中國工業(yè)經濟,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