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征
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扶南王范尋養(yǎng)虎于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蟲,亦名大靈;又養(yǎng)鱷魚十頭,若犯罪者投與鱷魚,不噬,乃赦之,無罪者皆不噬,故有鱷魚池;又嘗煮水令沸,以金指環(huán)投湯中,然后以手探湯,其直者手不爛,有罪者入湯即焦?!惫适轮袑τ诜缸锵右扇瞬皇墙挥伞八痉C(jī)構(gòu)”處置,而是把嫌疑人放到老虎山上、鱷魚池里,或是叫他用手去沸水中探拿物品,如果野物不吃他,或是手不被燙爛,就說明這個人是清白的,隨后釋放。
雖然《搜神記》里大多搜集光怪陸離的奇聞異事,有些不足信。但是這種判案的方法確實存在,這就是神判。神判實際上是祈求神靈裁判人間是非真?zhèn)?。即使在?dāng)今法制健全的社會,人們想表示自己的清白往往會說:那事要是我做的,就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古人相信神靈可以明辨是非,這些毒誓實際上正是受這種原始集體思維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也是神判這種古老習(xí)俗的體現(xiàn)。世界各民族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普遍實行過這種古老“斷案”方法,它是民間習(xí)慣法的重要發(fā)展階段。
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似羊非羊、似牛非牛的神獸,具有能分辨是非、判斷正誤的特異功能。在《說文》和《異物志》中均有記載。相傳在原始社會末期,堯、舜時代的法官皋陶,最早開始用獬豸參與斷案。遇到難以解決的案件時,他就將獬豸牽到當(dāng)事者的面前,獬豸用角抵觸的一方就是有罪者。后來獬豸被戰(zhàn)國時的楚王所捕獲,照其形象制成衣冠。秦滅楚國后,將該冠賜給御史佩戴,遂稱為獬豸冠。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官服前后還繡有獬豸圖案。顯然,獬豸冠就成了法官的代名詞。如今,在開封修繕一新的“開封府”大門外南迎壁上。還雕刻有一幅巨大的獬豸圖,用于象征包公的剛正不阿和鐵面無私。
遠(yuǎn)古人在還不能運(yùn)用自己的智慧來搜索證據(jù)做到公平執(zhí)法時,就借助于神明、神物來裁判,獬豸形象實際上是蒙昧?xí)r代的神判法的遺跡。進(jìn)入文明時代后,獬豸威嚴(yán)的形象又作為法律的象征,以顯示法律的尊嚴(yán),制成法官的服飾,以提醒他們的職責(zé)。
在西方國家。最早的神判形式則是熱水裁判法——將一枚戒指或者一塊石頭投入沸騰的開水中,讓犯罪嫌疑人伸手去沸水中撈取,然后將其手臂包扎起來,三天后打開看其手臂是否潰爛,如果潰爛就說明他有罪;如果傷口是潔凈的,即沒有被感染,則說明他無罪。熱水裁判這一神判法是中世紀(jì)歐洲比較流行的司法程序。在英文中,審判被稱為ordeal或者tfal by ordeal,拉丁語稱為JudieiumDel,即英文Gods judgement,譯為“上帝的裁決”??梢姡缙诘奈鞣饺艘蚕嘈艜幸环N超自然的神力介入到司法審判中來主持公道。
神判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沸水撈物: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歐洲國家最初的神判法就是讓嫌疑人從沸水中撈取物品,以示清白。這種方法在國內(nèi)也比較普遍,由于撈取物品的不同,又被叫做撈稀飯、撈鐵斧、撈神石、摸蛋等等。早期云南佤族遇到疑難糾紛就喜歡用此法:當(dāng)事雙方在頭人的監(jiān)督下,去開水鍋里撈雞蛋或者石子,手上起泡的輸理受罰,雙方都起泡,則雙方都無過。
踏摸熱物:就是當(dāng)事人接觸熾熱的物品而鑒定其言語和行為的真?zhèn)?,如腳踏或者手摸燒紅的鏵犁、石頭等。西藏有火中拾物神判,方法是在火塘中燒一塊石頭,或者一塊鐵,令嫌疑者用手檢出,若手未燒破,就無罪,否則就有罪。壯族人也應(yīng)用踏火堆的辦法來斷案,腳未傷則有理,否則無理。
靈物神判:人們認(rèn)為自然界中一些物品具有靈性,通過它們可明辨是非,如皋陶用獬豸判案。景頗族的“斗田螺”也是這樣一種神判法:失物者先把一個田螺放在碗中,嫌疑者也捉一個田螺放入碗內(nèi),讓兩個田螺相斗,最后以田螺的勝敗裁判偷竊事件,斗敗者理虧。
身體判別:就是人們認(rèn)為神力使得人的身體發(fā)生變化,從而明斷是非,如扎手、刺手、磨掌、打頭等。如佤族嫌疑犯和失主在頭人巫師的監(jiān)督下,雙方各伸出一只手相互摩擦,到一定時間為止,若雙方都出血或都不出血,則爭斗罷休,如一方出血則要照價賠償或道歉。
能力判別:是指人們通過神靈對當(dāng)事人所具有的某種技能、技巧、耐力的測試而進(jìn)行的神判方法。如景頗族的悶水神判,失主和嫌疑人都潛入水中,如果失主先露頭呼吸,則失主是誣陷好人;如果嫌疑人先露頭呼吸,則嫌疑人是罪犯。
在西方則盛行決斗,斗敗的一方則任人懲罰。
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神判,有些做法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這種具有巫術(shù)色彩的神判方式,有的時候也確實起到法律所具有的懲治作用。由于大部分神判涉及對身體的考驗,這樣無疑會對犯罪起到震懾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預(yù)防犯罪的發(fā)生。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