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描繪在當下社會活動中多數(shù)人在期望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無所不在的行為方式——承諾。作品以充氣的光滑的樣式呈現(xiàn)。
《我們》表現(xiàn)那些看似突發(fā)時問的某一時刻,如自然災害、種族沖突等等,人們的本能反應。
《姿勢》看似目的相和,其實精神分離;
《我們》則是尋求彼此內心世界相融合。
可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你自認為了解他(她),通過一些行為加強彼此的溝通,但這不過是你的理解,你的愿望與情感。而以你所了解他們的他(她)永遠有落差,他們依舊是他們自己。以追求自己物質需求為目的人們會有因之產生謀略,會有自己的處世方法,而形成自己的個性。
那么看似相同的社會行為,因其目的而意識相左。
《姿勢》為了強調自己的存在,無論頤指氣使,還是謙和卑微,無不在向自己的目標挺進,相互漸行漸遠。
而《我們》要說的是則是試圖以對方的精神世界為中心,相互滲透。雕塑上金色的沙礫是相互接觸所產生的表面印記,隨著一生中豐富的印記疊加,某些詞匯似乎在提示著人的共性,如“向善”、“隨緣”、“順天意”等等,而作品上不可預見而生成的裂紋又在同時提示你我的“遭遇”,永遠有著差異。
由于災難,如地震所產生的悲戚與同情,同樣的憤怒,同樣的熱情,同樣的情感互動,雖說不能否認生命中細微不同的特別部分,但由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思考,共同的生存需求是否也可以不需要悲觀。
人們不可能真正了解對方,也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自己。但重復的提出這個問題,并為之努力正是進步的要素之一。如果明白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的中國哲學特質,如果人們以自然為媒介,在應對人類共同生存環(huán)境下的活動中有著量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使人們共同進步,那么人們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就有著積極的求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