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勤
X
下載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早已放棄了對世界作出整體解釋的沖動。哲學轉向語言。那么,寫作是否仍然要面對這個整體?此種古老的形上沖動與倫理沖動一樣要面對路徑之爭,某種欲望形態(tài)的釋放進程與寫作并駕。有時候,被高尚困擾,同樣令人難以啟齒。古典只是時間假借之象,在人類思考的有限范疇中,古典成為一個代詞,而閱讀者與此時間合謀,仿佛搭上時光快車,并不顧及下載的慣性?,F(xiàn)代詩
現(xiàn)代詩的第一句往往最難得到,就像初夜。一旦寫出,則自具結果。為何結束總是那么恰當?仿佛休息。古聯(lián)語云:“紅藥出闌春結局,綠篁緇籜夏開場?!薄馑际钦f結束在開始之前。現(xiàn)代詩的自戀是無可避免的。他們的表達永遠不可能像古典詩那樣圓滿。個人消融的時候,境界生焉。自戀的時代,美的定義喪失,而語言本身一直跌落。如果雙方同時都大規(guī)模動用語言,現(xiàn)代詩總是顯得理屈辭窮。比如做愛,乞靈于性技巧,最終毀滅了愛。現(xiàn)代詩追求的高潮太容易實現(xiàn),這導致了一種格言化的寫作,誤解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內涵。語必己出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成了個人的張牙舞爪。每一次高潮過后都仿佛有滅絕生命的氛圍。女人不再是母親,現(xiàn)代人的生活孤立無援。
現(xiàn)代性寫作
我的寫作很顯然是現(xiàn)代性的。首先,它毫無意義。其次,它不能滿足作者。最后,它根本上就是否定式的。又,作者(我)通過寫作來維持(拖延)某種局面。語言在寫作當中得到休整,實際上在此種調試過程中實現(xiàn)的美極為短暫,它未經(jīng)任何考驗。是一個趨向于消失的文本。這就是個人化寫作的命運。
小說
小說要還原讀者的閱讀,考慮到所有的人物,他們都在各忙各的,而不是受到作者的制約,作者在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要隨時跟上人物的真實,一起生活。這樣,小說的開頭可以這樣寫:“我不知道聽誰說,……”在人物蘇醒的世界中,作者感覺到春的氣息,他只是愉快的紀錄,無權干涉,也無法干涉。那世界自具首尾,完完整整,甚至不同于任何現(xiàn)實場景。仿佛永遠在展開,人物同時登臺。有時他們只在遠處活動,模模糊糊,作者沒有充分的時間期待他們前來。如此靈性的文本,使閱讀成為神話。一種重溫夢境,一種對相似生活片斷的留戀,一種音樂消散之時手撫琴弦的悲痛,一種愛的虛空,一種沒有意義的填充。生存者盡最大的可能,加強聯(lián)系,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與讀者心心相印。——大規(guī)模的閱讀,正在廣大范圍之內進行著?,F(xiàn)在,我開頭所說的“還原”二字落實了,它就是閱讀的再現(xiàn)。也許,將閱讀說成閱歷更容易理解。如果將閱和歷的任意一個字轉換為繁體,鬩或歴,就更能清楚的看到閱讀之中無盡的玄機。字體衍化的漫漫長途,應和或遮蔽著人心的遷移越世,一切都集中于現(xiàn)在,被忽略的個體這一次只能自我強調。個體作為“我”的代表,不能不紀錄閱盡風霜的人生,不能不追究飛逝的時光最終止(歴之止)于何處?笑
笑字難用。賀知章“笑問客從何處來”、李太白“笑而不答心自閑”、杜工部“一笑正中雙飛翼”、杜牧之“一騎紅塵妃子笑”、李長吉“芙蓉泣露香蘭笑”、白樂天“回眸一笑百媚生”,都用得好。宋人蘇東坡“嫣然一笑竹籬問”、陸放翁“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黃庭堅“出門一笑大江橫”,亦用得好。又,太自“笑入胡姬酒肆中”、“仰天大笑出門去”、“鳳歌笑孔丘”、“常得君王帶笑看”諸句,果然善用“笑”字。
笑話
笑話中隱藏的人類認知困境。此笑話若進一步則為寓言。別有意味的是,當人類面對普遍困境之時,往往伴隨著笑聲。這種笑富有哲理。這所謂的“一笑”是省略了過程與求證的解脫,它不僅僅是傳達喜悅或者成為“哭”的對應,我并不是從表情上使用這個字。當笑話被文字紀錄下來,笑聲已經(jīng)平息了。我們是把它當作一種文本來保存閱讀的。笑變成了讀,從表情到動作。笑并非是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思考的表現(xiàn)??档抡f的好,笑是因為剛才有些緊張?!獙懙竭@,我突然笑出聲來,這種笑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回憶中,它是對極度夸張、難以想像的生活真相的回應。它不需要通過回憶來再次滿足自己。
另外,還有一種由滑稽引起的笑。柏格森專門寫過一本書討論它,他甚至想把關于笑的各種理論作一番正式的批判。他說過,笑是一種社會姿態(tài)。笑因此獲得了批判社會的功能,嘲笑。遠在歷史中的笑聲有時正是這種意思。至于人世難逢開口笑,說的是生活經(jīng)驗。羅貫中吊曹操詩云:“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焙笕藢τ跉v史的誤會,也會再一次引發(fā)古人的笑聲。這是又一層始料不及的妙趣。
攜帶者
人,天然的鍛煉了一種自我攜帶式的生存方式。在攜帶過程中反對追問,追問是比較狹窄的思維,隨時都會枯竭,追問有它自身的局限,因為本體不能通過追問來安慰,絕對的意義不存在。但是人的自省能力隨之增強,這涉及到了解的程度與自信的限度,自信來源于了解。但是,不存在一種自我的毀滅(自殺),自我并沒有這種能力。因為作為整體的靈魂它是交付與無限小的無限個體去零碎攜帶的(批發(fā)),自我毀滅微不足道,如此微茫的爆炸不可能引起任何有意義的生存反省。所以,我發(fā)現(xiàn),作為古老的現(xiàn)象學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在生活當中即是所謂的地久天長?!盃I營青蠅,止于棘。”這種溫暖而耐心的描述正是基于對生活格調的欣賞與消解。在這種頻繁富饒的現(xiàn)象學當中,即歷史的元素排列中,生存者的溝通成為可能,時空的限制毋寧說此時只是一種禮貌性的試探,時空它隨后即將表現(xiàn)出浩瀚的真實與友誼來追溯整體靈魂的生存事件,以便個體的攜帶者獲得他的攜帶理由。
靈魂,為什么我說它是作為整體性的特征被人描寫與接受的?這僅僅只是我個人安慰個體死亡事件的一種角度或闡述動機?此時,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明身體(肉體的短暫與有限的物質暫時聚集、演繹)也是沒什么不可以的。我能想像作為整體的靈魂它貫注個體的過程與規(guī)模。那么,所謂攜帶者這時分成兩個層面:1、攜帶靈魂。2、攜帶個體物質的聚合形式(身體)。這兩種攜帶同時構成了攜帶者現(xiàn)象學生存的基本要素。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這是攜帶者最起碼的反省層面。
按我的描述,攜帶者第一攜帶著從整體中來的靈魂,第二攜帶著物質?,F(xiàn)在簡單稱為第一攜帶與第二攜帶。顯然,問題的關鍵是攜帶者是什么?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從虛無中誕生還是復歸于虛無,抑或它仍然是有,是存在方式的展現(xiàn)物?攜帶者是什么?這是生存的激情所在。是我能夠信仰生存是作為一種雙重攜帶的發(fā)生過程。攜帶者的可信程度?作為雙重因素的攜帶過程,它能夠堅持嗎?放棄其一而選擇其余怎么辦?攜帶此時不能認為它是一種重負,否則生命就是苦旅而且毫無意義。所謂負擔是外在的物的屬性,不應該指身體。靈魂更無負擔的性質,比微風還輕,如同無力的揮手與夢中虛無的呼吸。身體并非負擔,這是基本命題。否則攜帶者無所攜帶,又如何描述生存事件的現(xiàn)象呢?簡單的說,
上帝并非攜帶者。我(人稱意義上的我)是唯一真實的攜帶者。
新詞
我為掌握的新詞感到慚愧,例如“技術壁壘”。這種慚愧伴隨世界的空洞而來,當詞語的描述失敗之后,我尤其不安。虛張聲勢的人生在詞語中遁逃,而類似技術壁壘這樣的新詞卻粉碎了現(xiàn)實。正是一個來自現(xiàn)實的無證之詞,一個我極力避免的時代現(xiàn)場發(fā)出邀請,存在乃是許諾的謊言,新詞使人慚愧。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導致人生從本質上是一越界行為,而性格沖動滿足了世界模棱兩可的迎合。一個新詞,從陌生世界而來,介入當下價值判斷,摧毀一部分人的自信,世界強悍之名在一個新詞被接受的過程中被強化。人的多重生存事實被強行封存,這是每一個新詞的功效。信號并未中斷,但是您所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醒
而人類已經(jīng)醒來,后人仍將在神話中持續(xù)此種“醒”,所謂我獨醒,意味深長。誰是我?我就是我。也可以說成:誰是我,我就是誰!二者側重點不同。我就是我,是我的醒。我就是誰,是我的擴展??傊?,技術必進于道而后有時間之豁然。而技術常離于道,此時間下墜之果,似與引力有關,技術仿佛是為了保持此種下墜的速度而與引力同謀!
性取向
靈感類似于特殊性取向。性沖動就是不斷的想要在熟悉的東西中探索未知,就是變態(tài)。性沖動是某種倫理錯位,某種罪惡感的補充說明,某種亂倫的實踐。人,始終處在性啟蒙階段。欲不可縱,仿佛是為了警告,甚至是阻止性沖動的形上訴求。欲不可縱,終于從道德的說教中升華,成為激情與恐懼的節(jié)點。不字,試圖帶我們回到欲望啟動之時,但是這有什么用吶?不字根本沒有否定的力量,它只能完成一次曖昧的表達,一次次辭令回旋。不字前后,欲望都已擴散,縱欲之后的空虛正是靈感的棲息地,此之謂窮而后工。修煉
何必修白骨觀?看X光片、CT、核磁共振可矣!白骨并不可怕,更不是一種威脅,禁欲主義表明德性中必有重大缺陷。獨善其身是欺人之談。形而上下,如何中庸?范蔚宗開北牖聽挽歌為樂,如今,我愛你累累的白骨。何必更修白骨觀?如今,我愛你無人撫摸之白。從白骨到血肉,哪一樣曾為造物所輕,我又如何放棄,你的存在大大調動了眾多存在的影子。如今,我愛史鐵生所描述的“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循環(huán)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非是在描述一個由低向高的遞進系統(tǒng)。在此,人、地、天、道、自然,五個要素一體承顯,互相說明。這句話可以翻譯成:自然反映了道,道反映了天,天反映了地,地反映了人。這句話可以來回讀解。這樣,人與自然就處于流動當中,互相補充,互為中心。人能弘道,乾坤息則幾乎無以見易,人正是乾坤不息的象征。所以,心靈它雖然建立在廢墟之上,卻并不脆弱,只是在廣袤無垠中常常透出一種涼意。它范圍天地,拒絕安慰。它出沒于永恒的運動當中,考驗著攜帶者的勇氣。
Y
言
太初有言,言語所泄露的天機總是滿足著人類的天性;語言本身的競爭性使言上升為誩,繼而為矗,進而為訄,然終歸于競(兢,從誩從二人)爭之后的善(譱,從誩從羊),善正是語言交鋒爭辯之后的倫理可能。而言多必失,言中之愆與罪(言,從口從辛),在說話時卻難以顧及。不吐不快,真大言欺世耳!
鹽
圣經(jīng)中說,奇跡是大地上的鹽。這句話最少包涵三層意思:1、奇跡原本平常,只是你忽略了它,反而向往一種極不真實的幻覺與欺騙。世人本性就不相信平常東西,越是平常越是不信。耶穌傳道,世人非要讓他制造奇跡才承認他是先知與圣子,世人的愚頑使耶穌傷心,所以只能權且用奇跡來震動他們,真是無奈之中的象征與隱喻。這就像老子講的“大道若夷而民好徑”,有什么辦法呢?2、奇跡的確不同凡響,它就像鹽一樣普通又不可缺少,你說它是奇跡還是啟示。3、基督對人類抱絕大之愛,還要布道,要把信仰變成奇跡,否則人不信。耶穌只得以身殉道,證明給人看。真的懂了,則耶穌復活正是人的復活,否則耶穌受難也成話柄。
厭倦
厭倦這種情緒恐怕也是真實的。魏晉人物看到臥佛就說,“此子疲于津梁久矣”!(誨人已倦!)谷川俊太郎曾經(jīng)表達過本體厭倦感,他甚至厭倦了星辰運轉,但他沒有厭倦寫作。所以,橫光利一說,寫作就是為了與厭倦斗爭。厭字的本義是滿足,那么厭倦必是產(chǎn)生于滿足之后。一方面罵人貪得無厭,一方面又表揚人學而不厭。總之,厭倦的確是一種真實的情緒。我們十分熟悉它的氣味,常常受到它的干擾與打擊。但是永遠不要忘記,它產(chǎn)生于滿足之后。這實在是一個諷刺。
因果
寫作時間從何而來?它來自生活?來自思維交集之處?來自生命與世界產(chǎn)生的緊張?不可能有所謂的寫作時間。在時間的表象中沒有所謂特殊的位置,作者無法安置自己于時間的序列。寫作,勢必是對于時間的雙重占有,作者必須不斷調整思維客觀化與主體本能傾向之間的矛盾。動筆之際,時間撲面而來。
寫作時間與全部時間形成強烈對比,時間無法籠罩此種象征性的“第一時間”在空間中的突破,任它結果。時間是因,寫作是果。作者占有的二重事實昭然于世。
陰山
翦伯贊先生《內蒙訪古·揭穿了一個歷史的秘密》:“陰山一帶往往出現(xiàn)民族矛盾的高潮。兩漢與匈奴,北魏與柔然,隋唐與突厥,明與韃靼,都在這一帶展開了劇烈的斗爭。一直到清初,這里還是和準噶爾進行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的軍事?lián)c。如果這些游牧民族,在陰山也站不住腳,他們就只有繼續(xù)往西走,試圖從居延打開一條通路進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這種企圖又失敗了,他們就只有跑到準噶爾高原,從天山東麓打進新疆南部;如果在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遠走中亞,把希望寄托在媯水流域了?!薄幧奖澈笫菑V闊的呼倫貝爾草原,這個草原被翦先生稱之為“歷史舞臺的后臺”,游牧民族在那里壯大自己的勢力,隨時順應歷史的發(fā)展,準備登上歷史的舞臺。他們由東西進,在迭蕩起伏的遷徙以及戰(zhàn)斗中對中原文化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有時他們直接入主中原(失敗之后仍然回到草原)。生存與詩歌的主題隨之起伏,民族的災難與幸福卻不能影響陰山下的牛羊習慣那風吹草低,生存是一件廣闊的事,類的生存往往不為他類所知。
音樂
音樂在送別時還將不斷響起,雙方都愿意接受這種聽覺上的提醒,音樂作為一種聲響將貫穿此后的人生。音樂回響,指向未來,當時的情景總會浮上心頭?;蛟S音樂僅僅只是一種過渡,在離別與聚首之時作恰當?shù)狞c染?;蛟S音樂純粹只是一種形式,當人生變幻以種種形式展現(xiàn)之時,它也隨之以不同的形式映襯種種歷程?!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這是李白耳邊的音樂;“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這是鄭谷耳邊的音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這是情人耳邊的音樂;而音樂或許一直都在耳邊,“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這
一次音樂竟然成為挽留的借口。
隱瞞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生活中隱瞞什么。瞞天過海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此水浩大,本不可渡,瞞天之罪,更不容赦。在一系列不幸的人生事件中展露頭角多不容易,“共拔迷途,同臻彼岸”,這個共與同始終與失落抗衡;“眾鳥飛盡,孤云獨去”,這個盡與去幾乎逼近了真相。但是,真相豈止一端,局面難以控制。真的,我感到大勢已去,同構異質。
影像
影像,將心靈置于一個最便于觀察的位置,似此位置并非為了使人反省,而是要營造人類不能自拔的假象。此種假象難以逆轉,即使回到現(xiàn)場,也難以調整。也許只有每一次動作的差別,觀者對細節(jié)的迷戀并非沒有原因。進而論之,我們的思考也只能在細節(jié)上初見成效。影像,使作為征兆的平常生活得到滿足。
勇
《燕丹子》:“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當司湯達說“人的性格是習以為常的尋求幸福的獨特方式”,當小說被人物命運左右之時,古代中國作者對命運作出了本體性的分析,通過四個怒字布展,將一段氣血連綿的歷史推向個人幸福的極致?!秲冉?jīng)》精義具在,怒之非常,如此集中的貫穿于不同人生。這種怒放的人生觀,隨著對象起伏不定的判斷力,仍將影響每一代人。
永恒
如果不借用黑格爾美學,單從《說文解字》中來探尋這個永恒的“恒”字,也極有意味。首先,要將恒還原,寫成“恆”,再看原文,“恆,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焙?,在《說文》中的偏旁從二(不從我們習慣的豎心旁),二者上一橫是天、下一橫是地。在天地之間首先有心靈的確立,這幾乎用不著多說,然后又多出一個舟字(篆書舟)。無限時空中的心靈,通過此種運載工具達成他們的愿望(釋典所謂大小之乘仿佛與此同義),遂能上下與天地周流以應無窮?!对娊?jīng)》中第一次用恆字造句已不同凡響:“如日之異,如月之恒”,關于永恒,先哲找到了兩個再好不過的象征之物。正如袁旦所說:“永恒是一個充滿無限原始內動力的整體,藝術品所要證明的正是這種動力最積極的意象,正是作為創(chuàng)造這種藝術品的人的最美善的生活回響。人承接的好像是經(jīng)過在無限時空中長久過渡而處置于一種絕對距離中的生活與藝術。生活比藝術更古老,生活還在生活中繼續(xù),藝術卻早已在成就的剎那幻化為一件看似不同尋常的自然物了。這種非凡的凝聚物給認識力帶來了最為合理的依據(jù),多維的人格往往于認識力造成一種分外的傾向?!?/p>
用典
用典、襲句,誰是作者?他們在詞語中沉浮的人生早已模糊,歷經(jīng)眾手,意境乃出。用典,相當于程序中的“模塊”,它加速了思維運轉,詩意因而得到全面震蕩,卻非當時作者之功。用典,一如既往的將后人推向高潮。
示例:“回首扶桑銅柱標”、“雨來銅柱北”、“虎牙銅柱皆傾側”、“南海殘銅柱”。同一個典故的反復運用,老杜不如此則不足以確定吾人生存之現(xiàn)場,典故將時間鑿空打通,詩與人遂同流共處上下一心也。
于連(Jullien)
某一天,這位法國當代杰出的哲人讀到王維的詩(那是我們熟悉的五言絕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深澗中。”他感嘆道:“歐洲就不曾有過這類的四行詩。中國的絕句不僅僅是最簡短,用詞最經(jīng)濟的體裁,也擔負著特別的功能(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的美學就是我們的本體論)。因為,這首詩并沒有表達什么,也沒有描寫什么。是風景還是心境?里面只說了風景,但是心境卻無所不在。在詩里,風景與心境之間的界線并不確定,其中并沒有特別的客體,卻能夠捕捉一切可能的客體之前兆?!薄獨W洲所有真正杰出的人在接觸中國文化之時,“并不是為了追求某種異國情調,而是被內心的本能需要所驅使。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題材,而是一種新觀照、新語言(詩人米修如是說)?!贝朔N語言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著本土的神話。更早的時候,1827年,歌德讀到英譯本中國詩chineseCourtship,受到啟發(fā)而作《中德歲時詩》十四首。他在詩中寫道:“不論是夜鶯還是杜宇,都想把春光留下?!薄国L,濟慈曾經(jīng)贊頌過的:“你并不是為死而生的,不朽的神鳥!”杜宇,那是我們中國詩歌的神鳥,李商隱寫過的:“望帝春心托杜鵑?!倍霹N就是杜宇。蜀王杜宇號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當暮春之時啼血挽留逝去的美景。宋詞中常有“杜宇聲聲不忍聽”的表達。在歌德的詩中,兩種不同的鳥鳴終于交織在一起,真正的詩人“把流逝的時間都鍍了金”!
語法
語法研究的熱情從何而來?是否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被描述的世界?語言學的興起于事無補,它可能只是在研究人性之中的表達慣性,并不能遏制表達的泛濫。而語法結構的差異可能僅僅是說明了人類溝通的假設前提并不一致,先決于思維的條件各不相同。但是,語法的完整性仍然是一種努力,人類想要建立與真實平行的符號系統(tǒng)。但這并非生存事件中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閱讀
《說文》:“閱,具數(shù)于門中也,從門說省聲?!遍喿x過程,是雙方(作者與讀者)同時又一次發(fā)展自己的機會,是在浩瀚時空中彼此訴說?!髌吩陂喿x中新生,讀者在閱讀中誕生,閱讀關系雙方。這個“閱”字對“說”的省略使人意識到,語言提供了最初的保障,隨后就將消失,向文字轉變,真實的東西將沉淀為一種遺產(chǎn),從而喪失(隱蔽)了它最初的呈現(xiàn)形態(tài)。在與我們相遇之時,由我們來還原它。但此還原并非回到過去,因為不可逆,時間無比真實。此還原,僅僅是要表明我們此刻的狀態(tài)也是無比真實的,并且稍縱即逝,而且未必能像前輩們那樣有所沉淀,值得保存。這就提醒我們,思維的好處在于拯救與緩解,剛才說過的還原,乃是迫使自己整頓的法則?!罢D衣裳起斂容”,然后進入嚴肅的主題,準備迎接高潮。雖不能還原高潮,但卻能制造新的高潮,這與我們的生命意識有關。他人的高潮如何還原?因為時間不可逆。所以,還原與高潮一直在極力協(xié)調它們之間的矛盾,并且證明其實并無矛盾可言。如果還原能夠澄清自己的本義,高潮也應運而生?!€原乃是針對現(xiàn)狀(不可逆的時間)的一種理論,它并無更大的虛妄的野心,它被誤解之后才承擔了那種狂妄的使命,它其實應該在退步中進步,在停留中延續(xù),在思維的慣性中享受片刻的寧靜。然后證明,在時間的法則之中,人仍然具備自我約束與制裁的可能。這是一種由于主動性充分凸顯而造就的主人翁精神,人為天地之心,宇宙之外別無本體,此身即一切,即自由的提前實現(xiàn)。
月亮
藝術正是作為不朽的替代之物出現(xiàn)的。也就是說,存在著兩個月亮,那個真正的月亮在天上,但與藝術無關,水中的月亮有可能奠定藝術的主題與宗旨,而永恒,正是從兩個月亮之間長久而互惠的關系中尋找起點,得以成立的??梢灾苯亓水?shù)恼f,藝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作為永恒的替
代之物而頻頻閃現(xiàn)的,它以一種高遠的悲憫實現(xiàn)了人類無助的傾訴,承接來自人類本體局限性的重負與虛無。當一種替代之物經(jīng)過長久的檢驗之后,它就有可能成為藝術本身的宣言。中國的筆、墨、紙、硯正是這樣的元素,當然當然,自然界中的無情之物,石頭、泥土、色彩都已經(jīng)構成了創(chuàng)造的元素,因為這些東西一向都是造化得心應手的材料,而今交付與人。人,作為藝術家的使命何其幸運,但又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顯而易見,藝術家把藝術當成了真正的家。他們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獩]有這些基本功,那就是無家可歸的人了。
Z
臟腑
臟腑在糧食中下墜,愛人被糧食埋葬。歌聲無法控制局面(盡管是糧食之歌),我傾聽深淵里的回聲。關于糧食,最深刻的表達來自紀德(Gide),而不僅僅是一首唐詩。糧食,與饑餓同謀,是博爾赫斯所說的真正的象征之物。你活著離開,啤酒變成清水,像雪碧裝在玻璃瓶中,我看著說醉的人們喝了一口,已然見底,變成清水的啤酒無法指證人類的歷史。歷史上有多少被丟棄的坐騎,一如糧食當初生長在荒野。夢中,我也丟下這匹好馬,讓猴子去看管,我要在生長糧食的村莊小路中追尋人類的童年。
占
《說文》:“占,視兆問也。從卜,從口?!闭剂x深矣遠矣。從卜,則答案自在其中,所謂積木能夠擺出來的圖案早已包涵于積木本身;故善《易》者不占,而系辭存焉!——此時,系辭本身仿佛命運總圖(縮略圖)。從口,則可說可不說,俱在于口。口譬如門,可開可關也,所謂一心開二門之不二法門,所謂二而不二者也。然從口之義大矣,善《詩》者不說,善《禮》者不相,口僅僅是象征而已。可將口懸掛于墻,真理乃現(xiàn)(此又是禪宗語)。反過來說,對于占者而言,他用不用告訴別人結果呢?占者口臨卜上,臨越于結果之上。或者,卜之所示(結果),龜甲裂紋、蓍草排列、銅錢正反等等,就像口在說話。此亦口之本義:顯示出萬物自身都有吐露或保守秘密的可能,此即心照不宣與密不透風之兩端并進義。
制約
詞匯制約著寫作。詞匯不是被動的被掌握,某詞進入作者的視野需要時間。在一般層面上掌握詞匯并無過人之處,這些詞不過是詞典的詞條而已。同樣,思考這一切仍然不能保障寫作。玩弄兵器,終不曾殺人。
詞與世界具備同樣的象征性,二者處于同樣的思維發(fā)端。它們之間的平行關系極難理解,常被誤解為互相解釋的指認標識。此種互為佐證的想像顯然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文字學中的浪漫主義風氣制約著寫作。平庸的寫作拖垮作者,他在詞匯中見證了狹隘的人生。作為精致的象征體系,作者從未與它們(詞與世界)達成某種共識。作品,致力于重現(xiàn)早期象征體系內部規(guī)律的出沒與運動過程。
語法制約著寫作。你習慣語法的時候,你可能就不知道寫作為何物?為何寫作?此問題受到語法的削弱,變成一個意識形態(tài)化的問句(由語法規(guī)律導致的提問),沒有對象的發(fā)問因此無聊空洞。在此語法體系的盤控之中,誰是提問者并不重要。因此,語法中的作者十分可疑。他對存在本身的回避勢必成為他寫作的特征。他不能重新確認詞與物的關系,恢復萬物之美。
存在的無限(一種相似性的混淆與判定)粉碎了語法,人在語法中不可能認識它。寫與作,同樣艱難,傾瀉與創(chuàng)作旨在重建寫作的傳統(tǒng),它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似乎一向如此,作品才成為語法利用的對象。語法總是企圖通過作品來完善自己、說服作者,給自己尋找立足之地,力求反證其影響,從失落中贏回聲譽。
中國
梁任公曾經(jīng)指出中國的概念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中原的中國經(jīng)過秦漢一統(tǒng),成為中國的中國;中國的中國經(jīng)由與印度、日本等接觸,成為亞洲的中國;近世以來,中國進入世界舞臺,與歐美競爭,而成為世界的中國。簡言之,即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許倬云先生將這一看法施諸歐洲:地中海之西方,歐洲之西方,大西洋之西方,世界之西方。
房龍《人類的藝術》:“中國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而是一種文化的名稱?!薄┫U存先生解釋道:“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開始于辛亥革命以后。這以前,本來沒有這個國名,如果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名稱,那也是開始于1912年以后?!?/p>
無論如何,當李賀寫下“獨共南山守中國”的時候,詩人就與他的祖國融為一體了。也就是當“李憑中國彈箜篌”的時候,他就在音樂中接近了他所棲居的大地。也就是當“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云從島上來”的時候,詩人就開始眺望遠方?!袊⒍ㄒ蔀槭澜绲囊徊糠郑切┕爬系暮恿鞅貙⒊谟诤?,“我們應當盼望,世界是人類世界史的世界(許倬云)?!?/p>
主觀
我只能一個人走的更遠。我離開你,是有原因的。我不痛苦,不怨恨自己,這一切都不能怪我。所謂命運,不過如此。當我承認你的時候,你就再也無法拒絕我。一個你字,有時指你,有時指某人,有時指命運。我用這個你字控訴。并且,我也要逐步廓清“我”的主觀意味。袁旦說,讓個人由主觀轉向客觀,讓世界由客觀回到主觀。也就是說,世界有理由遺忘(忽略)我。
自然
言自然者常違自然之義,蓋自然以虛言耳,非執(zhí)而可得其實體之客觀對象也。此自然之為本體根據(jù)之可能,復可見自然實為心靈所創(chuàng)造之境,自然乃以境界言,非以事實言。吾人于詞語常有一番不必要之遭遇,而不得不有所澄清,復見其自然也。自然,從心而言,則義可全,從實言,則只是一機械形式耳。吾人常從百年以來之語境中理會此“自然”義,而忘記“自然”于前此千數(shù)百年以來之真義矣。自然之義今不復顯,則人陷于實境之中自有種種周旋,乃亦常有不可說之困苦,而究其實,蓋未得形上心靈之援引也,因其心靈常處于此機括之中,不復有其造境、理想之功用也。求其功而無功,營其利而無利,心之為物化也久矣。究其實,心之為物,操存舍亡,無有無不有,如何陷入此段機括之中?吾人反逆此理,方能得之,若只是一味順此理路則必不能求確解于心之定義。而心之泯滅亦常在此兩者之間耳!若告子不動心、孟子求放心者,固與心而徘徊,而心之勝義正復不可得而言也。
罕體
中國字體的演變與遞進。書寫的無知與絕對,欲望與化解,重復與陌生。無知:無法知即無知,似乎已不可追溯其初源,只有傳說與神話,也許語言與文字作為最真實的神話是有道理的。絕對:相對于人來說,它是絕對的,它不需要面對人以外的存在。但中國人又說,天地文章大美存焉,其實仍然歸結到人。欲望:表達不僅僅是一種沖動,乃是自我檢測,充分理解自己、占有時空的手段,至于價值則隨之而動,道德與知性隨之建立。化解:一切心理缺陷無不包涵其中,而被妥善處理,最后只剩下定義與否定,譬如空中一片云釘釘著、懸掛著?重復:此重復并非重合重疊,重字之外重在復字,能復是關鍵,重而能復,則文明印象不絕,星火不滅。光明并非火焰的重復,但人是火焰,重復則為光明。陌生:是必要的,否則就不能體現(xiàn)神圣感。此種神圣感似乎特指文字學中的現(xiàn)象,不論其它。陌生時與眾不同,與你相逢,此陌生又似乎絕對安全。陌生僅僅是由于你暫時不了解它,并非它題中應有之義,陌生很可能就是新鮮與保障。
總詩
總詩與作者互存(inter-be)。無限攤派平均數(shù)之可能:例如,1=9是可能的。分列之意義在于提供選擇之模擬(擬測),模擬選擇系統(tǒng)之啟用滿足了形式之美,即欲望之放逐與暫時之滿足,欲望本身遂成為懲罰之形式??赡瞧骄浪祀[而不彰,它才是總詩,而作者即為總詩之分列(攤派)。1=9,總詩=作者。
(全文完)